APP下载

萨提亚理论在高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的应用

2020-07-07胡丹莹张定华

法制与社会 2020年17期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高校

胡丹莹 张定华

关键词 萨提亚模式 高校 团体心理辅导

基金项目: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2018B01);2018年校级常规课题(NZ18032);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牌项目(SZXM020);宁波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2018YZD021);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课堂教学创新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2019045)。

作者简介:胡丹莹,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心理中心,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张定华,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心理中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6.192

一、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中进行的一项心理辅导方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互动,促使个体通过交往、观察、学习和体验,来探索自我、提升自我和完善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的助人过程。团体心理辅导会以成员共同关注的主题为依托,通过团体人际互动,引导成员共同探讨彼此关心的话题,彼此反馈彼此启发,以达成相互的支持和鼓励。因为问题的共同性,会激发成员之间的安全感、归属感,利于成员之间建立相互支持、相互影响、相互干预,以达成共同的人际成长。

与传统的个体心理辅导相比,团体心理辅导具有以下优势:

(一)经济高效

相对于一对一个体辅导,团体辅导一般从七八个到三十多个人不等,甚至可能会更多,干预的人数上占有绝对的优势,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高校的心理辅导活动中来,让更多的学生受益。团体辅导利用的人际互动来促进团体成员的成长,因此一些人际交往沟通问题在团辅中更容易被觉察和解决。

(二)时间契合

团体心理辅导一般90-120分钟不等,而高校的课时安排一般是40-45分钟一节课,因此一般会根据主题内容设置成2到3节课时间。而个体咨询一般50分钟,时间点上还是有点尴尬,学生需要预留两节课来参与个体辅导。

(三)降低疾病污名和求助污名

很多学生不愿意参与个体心理辅导,一方面是担心被别人发现,害怕别人认为自己有心理问题而被歧视;另一方面,学生自己本身可能也对心理问题存在偏见,不愿意接受自己的心理问题,而来个体咨询似乎就意味着自己必须要接受自己存在心理问题。而参与团体心理辅导,因为本身是团体行为,团体求助行为可以消减公共污名和偏见带来的压力,同时也会让成员感受到心理问题并不是严重的独特的问题,社会中还有很多其他的人和自己一样也存在困惑,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学生对心理辅导的抵触情绪。

(四)学时的保障

个体咨询是高校为心理问题学生提供的特殊化服务,并不归入常规的教学计划内。而团体心理辅导很多时候是以选修课或者第二课堂的形式开放,学生在参与了具体活动的同时,也有相应的学时支持,一定程度上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萨提亚理论的核心思想及在高校团体辅导中的有效性分析

维吉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 1916-1988年)作为当代著名的心理治疗大师,其治疗方式和理念独树一帜,她主要推崇提高个人的自尊、改善沟通及帮助人活得更“人性化”,而非只求消除“症状”,治疗的最终目标是个人达到“身心整合,内外一致”。

(一)萨提亚的人性观符合高校育人目标

萨提亚治疗模式以性善论为基础,认为人性是善良的,强调自我价值,强调个体内在成长和发展的力量,她指出“每个人都拥有成功所需要的内在资源,只要找到自己的内在资源就可以实现自我价值”。她遵从个体的独特性,提倡自我接纳、自我完善和自我改变,这与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思想和积极心理学不谋而合,这也符合高校“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育人目标。

(二)萨提亚的系统观利于激发学生内在动机

萨提亚治療模式以系统论为原则,主要包括个体内在系统和外在家庭系统两个层面。当个体逐层细致地探索内在冰山系统,并促成自我反思,以“身心整合,内外一致”的沟通方式与家人建立联结,势必改善与家庭其他成员的互动,从而直接影响到整个家庭的系统,从而改善成员间成长的基础,这符合哲学的内外因辩证观。这利于学生将改变的着力点放在自身内在,重在挖掘自身的潜力,尤其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时,不再怨天尤人,而是不断努力改善自我,提升自我。

(三)萨提亚的治疗技术丰富团辅形式

萨提亚治疗技术丰富多彩,如家庭重塑、自我价值之舞、面貌舞会、自我环、影响轮、生命幻游、家庭生活年代表、原生家庭图、温度计等等,这些生动实用的干预技术在整合了众多理论的基础上,给予参与者更多身临其境的现实体验感。通过激发学生直接的感官体验,来深化内在的变化。如家庭重塑技术,综合了系统、沟通、精神分析、认知行为、团体动力等理论,同时灵活融合了行为改变、心理剧、格式塔、团体过程等心理治疗技术。正是这种多重理论的技术融合,将学生的感受性放在第一位,通过情感体验的激荡不断激发学生的内在整合,然后通过团体的人际互动不断深化,以达成团体成员之间的共同成长。

三、薩提亚治疗模式下的自我成长团辅的探索

随着社会结构变化,经济形态出现转型,信息急剧膨胀,各种思潮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心理,这导致处于自我认同关键期的大学生心理问题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因为适应、学业、人际、情感、就业等多重压力的存在,使大学生的自我认同和整合出现混乱或困难。因此,开展大学生自我成长团辅是满足广大大学生的现实需求,是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进一步恶化、预防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的重要举措。而萨提亚治疗模式的人性论和系统观强调尊重个体的独特性,提倡自我接纳、自我完善和自我改变,重视个体内在潜能的激发和发展,这些观点与自我成长团辅的核心理念完美契合。

自我成长团辅根据自我成长历程依次分为三大模块: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成长自我。

(一)认识自我篇

认识自我伴随着个体的一生成长,对于处在自我认同关键期的大学生而言尤为重要。认识自我可以遵循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的原则。萨提亚的五种沟通模式,可以让大学生看到自己日常的沟通行为模式,通过其外在行为去了解自己的内在需求和对自我的价值认可,以及这种沟通模式如何影响自己和自己身边的人。

每一种沟通模式背后都隐藏着自我的冰山,通过自己的外显行为去逐层探索自己的内在冰山。从行为中挖掘自己的应对方式,觉察自我的感受,探寻自我的观点、期待和渴望,最终去发现真实的自我。

萨提亚的自我价值之舞带领我们从身体、感觉、心智、灵性四个维度深入的探索我们自己,让我们对自己的了解更为具体,看到自己重视的部分和忽视的部分,让自己对这四个部分进行重新的认识和整合。

这种纵横交织、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探索,会让学生对自己有一种全新的了解和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挖掘和激发自己内在的潜能,为实现自我奠定基础。

(二)悦纳自我篇

当认识自我后,个体会看到自己身上好的和不好的部分,如何正视自己的问题,并接纳自己不够好的部分,这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这也是个体成长重要的命题。要接纳自我就需要探寻自己的成长之路,去理解我之所以是我,由自己的过往决定了当下的自我。那么探寻个体成长的人、事、物就尤为重要。萨提亚治疗模式中的家规、影响轮、家庭生活年代表、原生家庭图、家庭雕塑、生命幻游,用直观、具象的方式让个体直接体验家庭及其重要他人对自己的影响,家庭关系、家族史是如何通过家规来实现代际的传承和影响的。不再纠结于自己的缺点或者不足,放眼于自我的优势,以发挥自我最大潜能来促成自我的成长。

(三)成长自我篇

在深入认识自我和接纳不完美自我的基础上,要促发自我的成长,就需要构建期待、实现转化和整合。萨提亚的家庭重塑,就是在构建理想家庭关系,而这就需要自我及家庭成员沟通模式的变化,通过构建一致性沟通模式,营造理想家庭关系;而萨提亚的观点转化、情绪的管理与转化、冰山理论中的转化则是以逐层深化地方式以转化的方式来不断推进自我的蜕变和成长。

萨提亚模式的自我成长团辅以自信(更高的自尊感)、自由(更有选择权)、自主(更有自我责任感)和自在(更和谐一致)为目标,以正向、积极、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关系、事件、改变,运用体验式的方法让学生沉浸在活动体验中成长,让他们去体验、表达他们的情感,去唤醒自我的能量,实现每个个体独特的自我成长。正是这种尊重个性化、倡导自我表达、自我转化、自我完善的方式是萨提亚模式的独特魅力,同时也是其能在大学生心理团体辅导活动中不断生根发芽,焕发出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参考文献:

[1]陈婧,陆春红.我国团体心理辅导研究现状综述[J].学理论,2009(13):17-18.

[2]张焰.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特殊影响机制[J].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5,2(2):22-25.

[3][美]维吉尼亚·萨提亚.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M].聂晶,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4]胡丹莹.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的应用研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4):152-153.

[5]刘丽,李丽.萨提亚模式团体心理咨询缓解高中生室友冲突的个案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8,32(4):215-218.

猜你喜欢

团体心理辅导高校
提高中职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团体心理辅导设计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团体辅导干预研究
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团体心理辅导对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影响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