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远程心电监护技术在心肌梗死急救中的应用观察
2020-07-07李艳红王茜
李艳红 王茜
(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医院功能科心电图室,陕西 榆林 719300)
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心脏疾病,主要是因为患者冠状动脉发生急性缺血缺氧现象,从而引发心肌坏死[1-2]。一旦发生心肌梗死后,4 h之内属于临床救治的最佳时机[3]。临床提出院前远程心电监护技术,可有效缩短急救时长,促进患者病情快速稳定,进一步提升急救成功率,保障患者身心安全[4]。本文研究院前远程心电监护技术运用于心肌梗死急救中的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7年6月至2019年3月心肌梗死患者115例,59例接受院前远程心电监护技术为研究组,56例接受常规急救为对照组。研究组男30例,女29例,年龄44~75岁,平均(58.69±1.02)岁。对照组男31例,女25例,年龄43~75岁,平均(58.33±1.1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5]:(1)临床资料完整;(2)符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临床诊断标准;(3)患者及家属知晓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6]:(1)存在精神方面疾病、依从性较差;(2)存在急救禁忌证;(3)妊娠或者哺乳期。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急救,患者由家属送至医院急诊,通过全面检查后给予有效的心电监护、吸氧及针对性使用急救药物等治疗。研究组:给予院前远程心电监护技术,急救中心接到胸痛患者电话后,应立即询问患者准确位置及相关症状,嘱咐家属不可随意搬动患者,可使其保持平卧位,并将脸部侧向一旁,若有急救药物可立即帮助患者服用。随后立即通知医生及护士出诊,派救护车出发,并在救护车上提前做好急救准备。到达后评估病情,密切监测生命体征,仔细检查相关症状,结合其病史进行准确判断,实施就地急救。初步控制患者病情后进行转运。在救护车上为患者监测生命体征,并连接翰纬动态心电监护仪(仪器型号:HWM-1型),由急救医生给医院心电图值班医生打电话,心电图值班医生直接通过翰纬心电工作站的云平台观察患者的12导联同步心电图,利用电话告知或者胸痛中心微信群告知急救医生患者心肌梗死危急值,由急救中心医生、急诊PCI手术医生在胸痛中心微信群协同会诊,评估是否能启动绕行急诊程序,满足绕行急诊条件的患者直接进入导管室进行手术,不符合绕行急诊程序的患者被送人急救中心抢救室抢救。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急救、进出急诊室、门-球时间(D to B)及住院时长,观察并发症发生率(左心衰、室性心律失常及心源性休克等),同时记录两组急救成功率,并进行生活质量评分(QOL)调查[7],出院时发放满意率调查表,对比两组急救结果。
2 结 果
2.1急救情况比较 研究组急救、进出急诊室、D to B及住院时长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急救情况比较
2.2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左心衰4例,室性心律失常4例,心源性休克3例,并发症发生率19.64%;研究组发生率左心衰1例,室性心律失常2例,并发症发生率5.08%。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满意率及急救成功率比较 对照组满意25例,比较满意21例,不满意10例,满意率80.36%,急救成功率45%,;观察组满意33例,比较满意24例,不满意2例,满意率98.31%,急救成功率58%。观察组患者满意率与急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急救后的QOL评分比较 研究组急救后的食欲、精神、睡眠、疲乏、疼痛及日常生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急救后的QOL评分比较分]
3 讨 论
心肌梗死属于临床上常见的危急重症,一旦发生后,可能导致患者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增加左心衰、心源性休克发生的风险性,给患者带来严重危害。相关报道[8-9]指出,心肌梗死发生后1 h内未获得有效急救后死亡的发生率约占50%以上,尽早选择有效急救至关重要。临床研究发现院前远程心电监护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受到患者广泛认可[10]。
院前远程心电监监护中一旦接到急诊电话,应快速询问患者情况后立即出诊,并指导家属进行简单的救治,等到现场后全面评估患者病情,将其移动至救护车上进行转运,同时在救护车上连接翰纬动态心电监护仪监测其生命体征,并联系院内值班医生进入云平台后观察患者的心电图特征,利用胸痛中心微信群预警院前急救车转运患者路途中危急值,使院内急诊医生提前做好急救准备,入院后立即开启绿色通道,有效缩短急救时长,尽快为患者提供有效抢救,保障患者身心安全,为预后提供保障[11]。本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急救、进出急诊室、D to B及住院时长均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满意率、急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急救后的食欲、精神、睡眠、疲乏、疼痛及日常生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研究组急救成功率更高,同时减少门球时间,促进病情快速稳定,避免并发症产生,安全性提升,患者满意率较高,提升生存质量,为预后提供保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