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胃痛方治疗脾胃气虚型慢性胃炎疗效观察
2020-07-07覃祥耀
覃祥耀
(来宾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广西 来宾 546100)
慢性胃炎临床极为常见,属于中医学的“胃脘痛”“痞满”等范畴[1],其患病率一般随年龄增加而上升[2]。该病常反复发作,病程长,久病多虚,临床上以脾胃气虚型最常见,表现为胃脘隐痛喜按、食少纳呆、乏力、脉细弱等。笔者用自拟胃痛方治疗脾胃气虚型慢性胃炎取得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门诊收治的60例脾胃气虚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观察组男12例、女18例,年龄22~80(50.65±4.35)岁,病程6个月~40(5.0±0.5)年;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22~79(48.85±4.68)岁,病程5个月~38(4.0±0.8)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7,上海)》[2]:临床表现常见上腹部疼痛、腹胀、餐后饱胀、早饱等,症状无特异性,确诊依赖于胃镜及病理检查。
1.3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参照《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深圳)》[3]中的脾胃气虚证。主症:①胃脘隐痛或胀满;②餐后明显,饮食不慎易诱发或加重。次症:①纳呆;②神疲乏力,少气懒言;③四肢不温,大便时溏;④舌淡苔白;⑤脉虚弱。
1.4 排除标准 ①近期接受过影响胃动力的药物治疗者;②合并有其他严重疾病者;③不愿意口服中药治疗者。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给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口服治疗,每次20 mg,2次/天,早晚各1次。
1.5.2 观察组 给予口服自拟胃痛方,药物组成:党参15 g,黄芪15 g,炒白术10 g,茯苓15 g,煅瓦楞子30 g(包煎),五灵脂10 g,蒲黄10 g,木香10 g(后下),延胡索20 g,厚朴6 g,两面针15 g,炙甘草6 g。每日1剂,水煎至400 ml,分早晚两次温服。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戒烟、酒及辛辣、油腻食物,两组均连续治疗1个月后观察疗效。
1.6 观察指标 中医证候积分[1]: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比较两组证候积分,所有症状均分为无、轻、中、重4级。无表示无症状;轻表示症状偶尔出现及较轻;中表示间断发生,症状较重;重表示症状持续发生且具有显著表现。其中主症分别记0、2、4、6分,次症则分别记 0、1、2、3 分。
1.7 疗效标准[1]治愈:主要症状消失,次要症状基本消失或消失;胃镜复查活动性炎症消失,慢性炎症好转达轻度;病理检查显示腺体萎缩、肠化和异型增生消失。显效: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次要症状基本消失;胃镜复查黏膜急性炎症基本消失,慢性炎症好转;病理显示腺体萎缩、肠化和异型增生明显减轻。有效:主要症状减轻;胃镜复查黏膜病变范围缩小1/2以上,炎症有所减轻;病理检查显示急、慢性炎症减轻,腺体萎缩、肠化和异型增生减轻。无效:症状及内镜、病理检查结果均无好转者。
1.8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的比较以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67%,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比治疗前降低(P<0.05),但观察组降低更加显著,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
治疗后组 别n 治疗前8.22±3.01①②11.02±2.24①观察组对照组30 30 15.42±6.92 15.30±6.58
3 讨 论
慢性胃炎临床表现复杂、变化多端,病情缠绵、迁延反复,临床治疗多以西医治疗,尤其是以西药治疗为主,常用西咪替丁、奥美拉唑、胃舒平、碳酸氢钠等治疗。西药虽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但其复发率较高,预后不佳。
脾胃气虚型是慢性胃炎临床最常见的中医证型,慢性胃炎乃各种致病因素损伤脾胃而致病,而脾胃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受损日久则气血生化乏源,终致脾胃气虚。气虚则不荣,不荣则致胃痛。气虚则行血无力,久则血瘀,瘀则不通,不通则痛。故慢性胃炎脾胃气虚型多是虚实夹杂,气虚与瘀阻脾胃并见,治当益气健脾和胃、行气散瘀止痛。自拟胃痛方中含有益气健脾的代表方四君子汤(党参、茯苓、白术、炙甘草),加入黄芪有加强补气之功;木香、厚朴既能健脾胃又能行气止痛,且在行气上木香升、厚朴降,刚好应脾气升胃气降的特性;失笑散(五灵脂、蒲黄)功在散瘀止痛,煅瓦楞子意在制酸止痛及保护胃黏膜,延胡索、两面针有加强行气止痛之效,两面针还能抗菌消炎。全方诸药合用,既能益气健脾和胃治其本,又能行气散瘀止痛以治其标,故取得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