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由“听课”到“走课”的五个转向
2020-07-07张书献
张书献
(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中心小学)
听课是中小学校长教学管理的常规工作。校长常常利用这一方式,了解教师,评价教师。然而,不管是推门课还是公开课,教师多多少少会在台前幕后有些“表演”,校长常常难以观察到一线课堂教学最真实的一面。
基于此,近年来,美国流行的校长“走动式听课”在我国中小学渐成气候。的确,相对于我国传统的中小学校长的听课,这种走课方式效率更高。目前,这种舶来的“走动式听课”在我国还处于探索发展期,要使其在我国本土化,校长需做好由“听课”到“走课”的教学管理转向。
一、管理理念:由“把持”转向“支持”,推崇合作关系
走课是指在课堂环境中,校长以不具干扰性的方式观察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方法。在一个焦点问题的引导下,走进课堂的校长寻找教学实践及学习结果的可观察证据,以支持问题的探究。该过程提供的数据及信息用于反思和对话,以及改善学生学习的决策。
可见,走课与听课有着比较大的区别。走课属于“合作式走访”,具有非评价性,不与教师个人教学能力评估、奖惩机制等挂钩,对教师上课不构成威胁性。它是校长寻求教学实践及学生学习结果的可观察依据,支持某焦点教学问题的探究,引导教师专业发展与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形式、手段与工具。
走课要做好,校长的管理理念需由“把持操控”转向“支持协同”,致力推崇合作关系,与教师达成合作愿景。这样会消除学科教师内心深处的顾虑,甚至恐惧,使其不再因担心校长抱有其他评价动机,从而把教室、课堂、学生当作私有财产,不愿把教学缺点暴露在校长面前。当校长与教师成为合作关系,有利于校长顺利观察到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收集到教师常态课上鲜活的教学信息,准确发现教师在帮助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什么,协同其教学反思与重构,提升工作效能。
因此,建立合作共同体是校长引领广大教师集思广益、优化课堂教学、沉浸教学体验、秀出教学风采、提升教学水准、提高教学品质、促进教学发展、增进教学效能,进而顺利打开提升教师专业成长的新思路,是促进学校教学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的前提。
二、管理方式:由“散点”转向“焦点”,注重探究问题
一般而言,校长走课的时间,少则三五分钟,多则十几分钟。从这个角度讲,走课为“短暂的走访”。相对于我国校长传统的听完满满一堂课而言,确实很短。
不过,虽然短,却短、平、快,可以保证无论学校大小、班级多少,校长每学期最少可以走进每个班级一遍。并且,虽然短,却效率高、针对性强。因为校长走课,每次都是带着事先拟定好的“焦点”问题走进课堂,实地观察、搜集信息、发现依据、协同探究、解决疑难,而非漫无目地,随随便便做做样子,走走看看。
相比之下,我国传统的校长听课,目标要么盲目、要么太多、要么分散,针对性相对弱了一点。而走课相当于是校长进入课堂进行“搜集资料式走访”。他们在走课之前需要准备些什么,早已牢记心间。如探究什么问题,搜集什么信息,如何梳理、整合、提取这些信息等,都已毋庸赘言。
可见,走课这种“搜集资料式走访”,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成绩为目标,紧紧围绕教学实践困难与学生学习需要进行的一次精心安排的、有针对性与实效性的、慎重的实地课堂观察、分析、探究和体验方式。
校长走课前设置的问题,一般要遵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科课程标准、学校办学理念与目标、学科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实践目标、学生学习目标、学生学习规律等。同时,因时、因校、因班、因人,围绕教与学、教师与学生进行设计。例如,教师怎样保证课堂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怎样有效落实课程标准中相关学段目标,落实年级教学目标;怎样少用讲授法,而更多地把探究式学习融入课堂;怎样把合式作学习,如同伴学习、小组学习、大组学习等,纳入课堂教学;怎样做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怎样少用“奖励—惩罚”手段,而更多地使学生自发学习,等等。
由此可见,走课是在“序列”问题的统领下,有计划、有目的地走进课堂,实地观察,获取教学实践与学生学习方面的鲜活信息,引发校长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真诚交流、平等对话,合作探究、深层对话,协同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优化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
三、管理对象:由“师本”转向“生本”,关注课堂主体
走课是从学生是否得到发展方面寻找解决焦点问题的依据,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应有的教育。所以走课即“走访学生”,重点观察学生在教师的引领、指导和协助下,学到了什么、怎样学、学得怎么样等。关注学生主体,是校长的走课观念、视角与价值取向。比如,观察学生学习气氛是死气沉沉、毫无生气还是情绪饱满、精神振奋;观察学生学习习惯是乱七八糟、杂乱无章还是已学会读书、写字、思考、发言、推理、演算、探索、发现等;观察学生学习方式是静坐静听、被动接受还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体验,甚至创新发展;观察学生学习方法是死记硬背、机械演练还是主动地想、说、听、写等;观察学生发展是全班联动还是只有几个优等生互动。
当然,校长走课不是做教学的“裁判员”,评判教师教得妙,学生学得好,还是教得差,学得糊里糊涂,甚至一团糟,而是做“提供帮助者”,协助教师通过校长观察“学生”这一视角,了解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以此协同优化教学策略,改进方法,创建佳绩。
从这个层面讲,校长走课是在唤醒教师的职业归属感、义务感、责任感、信任感、协同感,形成全体教师团结合作、积极进取、和谐圆融的教学文化,重构教学,解决疑难。
四、管理目标:由“教本”转向“学本”,聚焦改善学习
在“走访学生”的基础上,再深入细化一步理解,走课即“走访学生学习”,是校长秉持合作态度,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准备、有顺序地走进课堂,关注学生本体,改善学生学习情况。
所以,现代教学管理文化,期待审视传统的听课观,亟需中小学校长履行教学管理时,将关注目标由“教本”转向“学本”。校长应观察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否真正亲历探究与协同、展开建构与反思、把握本质与变式、学会迁移与运用、生成能力与素养等,以此支持、协同、指导教师改进教法,提升效能。
这样,校长(包括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分门别类组建的走课小组)就会有目的、有方向、有对象、有目标地走进课堂,观察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情、不同程度的学生学习情况。搜集所需信息,获取鲜活依据,解决实际问题,因时、因地、因班、因人制定切实可行地教学指导策略,改善学生学习情况。
当然,校长走课,在确定了走访方向、对象、目标后,应站在“教学论”的高度,由“教本”转向“学本”,观察学生常规学习情况及其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创新和实践能力,以此高屋建瓴地给教师提出教学重构建议。
值得一提的是,校长走课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在不同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呈现也不一样。校长需通过不同的走课进行比较分析,才能最终发现改善学生学习的策略、妙计,供自己与教师、教师与教师展开深度对话,达成共识。
五、管理愿景:由“个体”转向“团体”,提升团队成绩
我们知道,创建和谐圆融、众志成城、奋发向上、弥漫教学研究因子的教师学习文化;构建一帆风顺、千帆共进,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教师学习共同体;通过走课为全体教师提供优质、准确、适切的教学观察,引领团队专业发展,形成人人善于反思、勤于学习、勇于进步的教学文化;激励每位成员乐于改进教法,优化教学、提高质量、提升品质,共同为全校学生的茁壮健康成长,积极提供强力支持,是中小学校长赢得教学管理的重要砝码。
所以,中小学校长应善于把握走课这一观察、欣赏、透视、分析、考量广大教师课堂教学风景的契机。搜集、梳理、反思、回味、分析、整合、举荐、交流对团队成员专业发展具有共性与规律性的问题,适时采取图文、视频、座谈、论坛等形式,根据班级、年级、学段、科组、全校所需,呈现观察、抛出话题、引发讨论、探索发现、修护策略、升级教学、优化品质、提升成绩。
校长需要积极营造和谐温馨的合作环境与互助氛围,发挥调研者与发现者、学习者与欣赏者、指导者与援助者的多重身份,遵循真实、有效、合作、互信原则,在浓郁的教学文化里,带领团队积极地交流、学习,进而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中小学校长应把握好由“听课”到“走课”几个方面的教学管理转向,让走课成为学校教学管理改革的风景、提升教师专业成长的引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助推器。
诚然,由于教育环境、文化背景、管理理念的不同,走课在我国的实施存在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只要校长们努力着、探索着、学习着、守望着,必然会修护着、舍弃着、改变着、进步着,从而使教学管理逐步转向,绽放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