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的性教育,用“赋权”取代“规训”

2020-07-06方刚

教育家 2020年17期
关键词:规训性侵犯赋权

方刚

“在性教育的故事里,父母旷课了,却自以为还没开学。”近日爆出的韩国“N号房”事件,受害者中有16名儿童。遭遇网络性剥削后,为什么这些儿童耻于或不敢向父母开口求援?性教育缺失或许是一方面,但更值得商榷的是性教育的理念与方式方法。相比于“规训”,互联网时代的家庭性教育更需要“赋权”。

规训式性教育困境重重

其实中国家庭从来不缺少性教育,但所谓的性教育,更多是“规训”,就是告诉孩子这个可以做、那个不可以做,这个好、那个坏。这个过程,是父母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的过程,或者说是简单的“告知”过程。如果孩子不按父母的要求做,即不守规矩,甚至是“坏孩子”,这就是笔者所说的“规训”。

规训式的教育存在几个问题——

家长的认知不一定正确。人类历史一再证明,即使是当时多数人的认知,即使是当时普遍认为“正确”的认知,也不一定是正确的。年长一代是否有权利用自己的认知去规训代表未来、变化、新知,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至少笔者个人是很怀疑的。

无法阻止孩子通过互联网获取多元信息。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当孩子能够通过互联网获得多元信息时,那些简单的规训不仅无助于他们对多元信息进行判断,而且会使他们质疑教育者传达的单一信息,从而进一步抵消规训式教育的效果。

不能成功劝导孩子。如果被“规训”,受规训者便会按规训做,那这个世界不是太简单了吗?问题在于,人不像机器,输入指令便可以按指令运作。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具有叛逆性:你越不让我这样做,我越好奇,越可能去尝试。

缺少让受教育者自己思考判断的过程。简单的指令或规训,即使被孩子接受,我们也不能称之为教育。因为教育应该是让受教育者成长的,而指令或规训并不是受教育者自己思考后做出的决定,没有真正转化为受教育者自己的认知。

不能让受教育者真正具备能力。规训只能提供面对某些事情时的具体规则,但生活是变化万千的,没有经历自我思考与成长的受教育者,自身能力没有得到提升,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事物时,仍然不具备处理好问题的能力。

破坏亲子关系。规训是建立在一方主宰、决定、控制,另一方必须服从的基础上的。亲子关系的破坏,将使父母和孩子的沟通变得困难,孩子遇到性的困扰不愿意与规训式的父母讨论,而本身又没有自我决定的能力,悲剧发生便不奇怪了。好的家庭性教育,要建立在好的亲子关系基础上。

这种规训的模式在家庭性教育中的表现,我们耳熟能详。比如,父母告诉孩子,不许谈恋爱、不许有性关系、自慰是错的、不能看色情产品等。这样的规训大部分都失败了。在过去三十年,未成年人恋爱、发生性关系、自慰,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均大幅增加了,色情产品更是广泛存在。规训没有办法禁绝源头。

那么,家庭性教育就不做了吗?当然要做,但要转换理念。

赋权型性教育致力于培养受教育者的能力

相对于规训,赋权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一样的结果。

赋权,英文empowerment,也被翻译为“增能”“增权”。其含义是,增加受教育者的能力,让他们有能力自主地做出能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选择。所以,赋权不是“弃权”,不是让受教育者“随心所欲”,而是培养他们具备思考、判断、选择的能力。

赋权型性教育主张帮助受教育者全面成长,使之具备处理自身与性、身体、情感有关的事物的能力。赋权不是将教育者认为“正确”的告诉受教育者,而是让受教育者自己思考和判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从而采取相应的行动。

与性、身体、情感、亲密关系相关的议题非常广泛,互联网时代,更是信息庞杂而多样,我们没有办法逐一给青少年建立“规则”。而且生活不断变化,我们不可能用一个简单的规则解决一切问题。何况教育者自以为是的规则并不一定是正确的。唯一正确的、对孩子负责任的办法,就是让他们自己有能力面对纷繁复杂的生活,做出对自身有利的选择。而这,就是赋权。

赋权型的家庭性教育,将解决我们前述规训式的教育所面临的所有困境。

具体到反性侵,父母一定要清楚,反性侵的能力,不是靠几节“如何防性骚扰”的课程便可以培养起来的。普通人都知道应该对性骚扰、性侵犯说“不”。但是,说不,是需要力量的。许多受到性伤害的成年人就是因为没有“说不”的力量,而不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应该“说不”。

韩国“N号房”事件中被拍摄的受害者,很多是被威胁的。他们不是不知道应该拒绝,而是没有力量抗拒威胁。让孩子有能力和力量说不,就必须进行性教育,并且用赋权代替规训。我们不妨比较一下二者在性教育中的一些具体差异:

这些例子,足够说明规训与赋权的差异,以及赋权是如何促进受教育者能力增长,使得受教育者可以自我选择和自我负责的。

预防网络性侵犯,赋权型性教育这样做

我们以预防网络性侵犯为例,看看规训与赋权的区别。

当父母担心孩子接触网络色情、受到网络性侵时,规训的做法是:不许孩子上网,没收手机。结果是:亲子冲突加剧,孩子自购手机,偷偷上网。赋权的做法是:和孩子一起讨论网络安全相关问题,一起讨论上网的得与失,以及如何更好地利用网络的优点、避免或减少网络带来的危害。结果是:孩子并不害怕家长,家长是安全的港湾,他们才可以在遇到这样的事件时来和家长分享,寻求帮助。

如果孩子已经看了网络色情信息,规训的做法是:父母大惊失色,大声呵斥,或感到无助,总之立即禁止;赋权的做法则是:和孩子们讨论网络色情信息是什么,背景是什么,意义是什么,将可能带给我们什么;更为赋权的方法是:在孩子还没有接触到网络色情信息之前,就主动和他们讨论这些话题。

遇到类似韩国“N号房”事件,规训的做法是:你可不许这样;赋权的做法是:和孩子一起分享“N号房”事件是怎么回事,和孩子一起讨论当事人为什么会涉及其中,讨论如果自己遇到這种情况会怎么办。

如果孩子已经涉足了网络色情,比如自拍了裸体视频等,规训的做法是:对孩子进行惩罚与训斥——这会将孩子推向进一步的叛逆,甚至人生自此改变,导致父母不希望看到的结果;赋权的做法是:认识到孩子的做法是成年人缺少足够引导的结果,是缺乏性教育的结果,从而平等尊重地和他讨论,他从这些做法中能得到什么,包括尊重他认为是积极的、愉悦的感受,但同时分享可能造成的消极、伤害的后果,规避或替换的方法,以及转变或放弃的途径,从而使孩子在自我觉悟的前提下重新做选择。

简言之,父母要做的,是促进孩子能力的提升,使他有能力更早、更好地独自面对生活的种种议题和挑战,而不是用规训的方法——这表面上是保护,实际上却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使他们面对风险时更加无助与无力。

(作者系性与性别研究专家、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周丽

规训:你还太小,不懂这些,长大了就知道了。

赋权:引导你懂得。

规训:你太小,没有能力处理这些事。

赋权:提升你的能力。

规训:你是女孩子,注定比男孩子弱,男孩子都想占你的便宜,你不能一个人出门,一定要早回家。

赋权:女孩子不比男孩子差,不比任何人差。男生能做到,你也一定能做到。男生女生都需要注意防范性骚扰。

规训:女孩子就应该温柔、细腻、乖巧。(从而使她们没有力量、没有能力说“不”。)

赋权:性别气质多样性,女孩子不必是乖乖女,你同样应该勇敢、刚强。做你自己!

规训:在性的问题上,女性总是吃亏的一方。

赋权:女性和男性在性上是平等的。自主的性,不存在吃亏与否。而非自主的被性骚扰或性侵犯,男生女生都会遇到。

规训:泳衣遮起来的部位不能摸。

赋权:所有让你感觉不舒服的触摸,你都可以说不。

规训:遇到性骚扰,要立即拒绝,立即报警。

赋权:遇到性骚扰,要用你自己感到安全、适宜的方式保护自己。

猜你喜欢

规训性侵犯赋权
基于赋权增能的德育评价生态系统的构建
期刊评价中小同客观赋权法权重比较及其思考
在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的赋权理论
关于实现规训的发展性价值的思考
波兰公开768名儿童性侵犯资料
摄影表征、权力与规训
康德《论教育学》自由与规训的关系解读
试析石黑一雄小说《长日留痕》的“失去”主题
教师赋权增能的内涵、问题、策略与走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