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教育如何在学校做“真”做“实”

2020-07-06于慎秀

教育家 2020年18期
关键词:劳动习惯班级

于慎秀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就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提出了意见。《意见》指出要充分认识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加强劳动教育的新要求:要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要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要着力提升劳动教育支撑保障能力;要切实加强劳动教育的组织实施。山东省青岛通济实验学校小学部结合寄宿制特点以及教学实践经验,开展了一系列劳动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劳动与技术的兴趣,提高学生劳动素养,让劳动教育在学校做“真”做“实”。

以校本课程为抓手,养成劳动习惯

习惯决定命运,养成教育,是学生受益一生的教育。学校通过一系列研究,自主编写校本教材《小习惯 大未来》。

校本课程《小习惯 大未来》分6个年级、12个学期,每个学期按月安排主题,一个学期一般为4个主题,劳动教育贯穿在每个学期中。从教育导航、教育故事、教育评估、家长评价、劳动技能学习等方面,尽可能细化到孩子成长中可能遇到的每一个习惯问题,内容涉及教室的卫生打扫、物品摆放,宿舍的被褥整理、洗漱用品归纳,餐厅的勤俭节约、餐桌清理,家庭的家务劳动以及社会礼仪的个人卫生和仪容仪表、服务他人、遵守社会规则等多个方面。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循序渐进,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学生入校第一天起,学校就对学生进行以劳动为主的养成教育,设计了具体的方案,本着低起点、小坡度、分阶段、分层次原则实施。以劳动教育为突破口,从教师的先学到学生的力行,进行精心安排与筹划,以小见大、循序渐进;从学生的一日生活起居开始培养,围绕卫生、劳动习惯养成,让学生做好个人清洁卫生,主动分担家务,适当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意识到劳动最光荣。真正让劳动教育措施落实到教育过程中,落实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课程的实施采用“两线铺开、三方合作”的形式进行。“两线铺开”指的是从“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条线开展以劳动为主的习惯养成教育。“自下而上”指的是从班级到学校。班主任在各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发现优秀学生的事迹,用文字和图片的方式记录下来,每月月底将班内评选的主题美德少年的照片和事迹介绍文字发至学生发展中心,在电视上滚动播出进行宣传。在学期末,将每班评选的习惯养成教育优秀学生照片在学校楼道内进行张貼宣传表扬。“自上而下”指的是从学校到班级。在学校层面上对每个级部、每个班级、每个主题课程实施情况进行监管,对班级的执行情况每月评价一次。

“三方合作”指的是老师科学指导、学生快乐参与、家长主动配合。班主任要根据学校要求指导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加强监督,一周一小结,一月一总结;每个主题教育都有具体要求,将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结合起来。同时,我们特别注重让学生在校学习的劳动技能在家庭中延伸,让好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得以巩固运用,让其行为影响父母,使得整个家庭最终形成良好习惯。

以实践基地为依托,收获劳动快乐

种植基地——种植,体验,收获。为了让学生在劳动中感受收获的不易、懂得珍惜劳动果实,学校根据现有资源设立了农场,划分了班级实验田。

初期,学校统一分配种子、工具等所需物资,并邀请有经验的农民伯伯或专家进行技术指导,谷雨前后举行开耕仪式,使学生有一种仪式感。中间环节利用综合实践课和课外活动时间分批组织学生到农场进行生产劳动,劳动过程中所需要的肥料都是由学生收集餐厅的厨余垃圾和教室的果皮发酵的绿肥。收获时节,学生将收获的果实或带进餐厅,师生一起分享劳动成果;或利用周五放学时间的“小市场”卖给家长,所得资金用作后续农场活动的物资采购经费。

通过种植、管理、采摘和收获,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科学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培养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收获劳动的快乐。

餐厅基地——操作,分享,快乐。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餐厅作为学校主要的劳动场所,对学生的劳动教育意义重大。在每天的就餐过程中,学校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以“值日生”帮助班级备餐、分餐、摆放餐具等形式的服务型劳动;依托二月二、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组织学生到餐厅开展做花样馒头、包粽子等生活劳动。

通过这些体验活动,让学生知道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价值,每一种职业都有其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通过职业体验,让学生懂得应当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

以劳动课本为载体,学习劳动技能

劳动教育课作为一种培养学生创造意识、设计思维、动手制作能力和劳动工作观念的教育活动,对于促进学生的创造能力,使之更加心灵手巧、眼明手快,以及提高其熟悉生活、美化生活的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学校利用综合实践课、美术课及社团课,采取个人制作和小组合作等形式,在教学中一切从具体的形象出发,各种抽象的概念和原则始终贯穿于实际操作之中,通过实际制作体现出来,寓教于乐地进行手工劳动创作。在制作中注意过程的程序性,工具运用的准确性,材料处理的适应性,造型结构的合理性。教学过程中充分做好材料、工具的准备工作,运用直观和演示的方法,注意材料、工具的使用和保管。通过贴近生活的体验创作,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和美化生活的能力。

以社会实践为引领,培养劳动意识

为了让学生们亲近社会、学习知识、开阔眼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学校利用社会资源,通过开展社区服务、红色教育、孝亲敬老等活动进行多种形式的服务型劳动教育。

社区服务:组织学生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到社区清扫垃圾,美化环境,培养学生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意识。

红色教育:组织学生参观“周浩然烈士陵园”“孟良崮战役博物馆”等红色教育基地,教育学生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培养学生热爱劳动、艰苦朴素的精神。

孝亲敬老:组织学生到学校周围村庄、社区、敬老院开展孝亲敬老活动,帮助老人整理物品、打扫卫生,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精神品质。

通过这些活动,教育学生在丰富课余生活的同时,也要学会团结合作、热爱集体,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提高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通过开展劳动教育,学校总结经验,积累资料,整理形成了校本教材《小习惯 大未来》《技韵通济》;学生学习劳动类课程、参与劳动实践活动,锻炼了意志,能够平等地看待各种职业、珍惜来之不易的食物。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通济实验学校小学部)

责任编辑:欧阳秀娟

猜你喜欢

劳动习惯班级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班级“无课日”
习惯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上课好习惯
好习惯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