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礼仪: 新时代推动政治认同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载体
2020-07-06李浩
[内容提要]政治认同与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互促共进,前者是后者的核心内容,后者是实现前者的重要途径。当前,政治认同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下面临新的形势与挑战,仪式礼仪作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教育内容的拓宽、情感认同的激发、行为规范的引导、文化氛围的营造等方面具有特殊价值,对于新时代条件下塑造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认同具有独特意义。仪式礼仪在发挥其独特价值的过程中还面临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甄选符合时代主题的仪式活动,规范仪式形式,挖掘创新传统仪式礼仪,不断丰富爱国主义仪式教育内涵,拓展爱国主义教育载体。
[关键词]政治认同;爱国主义教育;仪式礼仪;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简介]李浩,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一、研究回顾与问题提出
政治认同反映的是人们对政治领导、政治体系的情感和心理上的归属感。从有政治现象开始,政治认同问题就一直存在。我国古代“得民心者得天下”“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民心所归大事可成”的历史经验都反映了政治认同问题。而仪式礼仪作为人类在长期的公共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一种风俗习惯和传统道德规范,常常被作为一种手段用于推动政治认同、维护政治稳定。具体来说,我国古代社会仪式礼仪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原始社会仪式礼仪的孕育时期,氏族部落在从事狩猎、播种、收割、婚丧嫁娶等活动之前举行的特定仪式,此时仪式礼仪的作用主要包括祈求神灵和祖先的护佑,调整氏族内部成员间的关系,到尧舜时期已经发展出成文的仪式礼仪制度,即“五礼”;二是夏商周时期,进入阶级社会,奴隶主阶级将宗教礼仪制度化,形成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礼制”,仪式礼仪有了比较鲜明的阶级性;三是春秋战国时期,礼仪制度成为“国礼”,而礼俗逐渐成为“家礼”,为封建社会的政治统治、民众教化、行为规范奠定了基本范式;四是秦汉至清末,统治者根据自己的需要,不断地对仪式礼仪进行修改、补充、完善,实行“以礼治国”,仪式礼仪成为塑造政治认同、维护稳定社会秩序的基本制度。我国古代仪式礼仪主要表现为宗教仪式、封建国家典章制度和封建伦理规范三个方面,其主要目的是塑造政治认同、维护政治统治。
仪式礼仪:新时代推动政治认同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载体
进入20世纪,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逐渐清除带有封建色彩和资本主义落后思想的仪式礼仪,重视发挥恰当的仪式礼仪在塑造各族人民对新中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认同中的教育作用。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强调热爱祖国与热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统一。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如何发挥好仪式礼仪的载体作用已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对该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第一,发挥仪式礼仪的凝聚作用,影响个体心态,增进个体的爱国情怀,进而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1]第二,发挥仪式礼仪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传承、价值观践行、思想整合等功能,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目标。[2]第三,把仪式礼仪作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与平台,挖掘仪式礼仪所蕴含的极为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创新教育契机,开辟爱国主义教育新渠道。[3]以上研究集中反映了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仪式礼仪在国民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而贯穿其中的重要主题就是弘扬爱国精神,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国家的稳定发展离不开高度的政治认同,世界各国普遍都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塑造政治认同。而仪式礼仪最初的功能就是实现共同体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从而维护和保证政治秩序。当前,为应对逆全球化潮流涌动、贫困问题加剧、国际经济发展不平衡、国家间矛盾冲突不断、恐怖暴力活动频繁等问题,中国明确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积极践行,在此时代背景下,我们就需要充分发挥仪式礼仪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的载体作用,促进青年学生的政治认同。
二、 新时代政治认同与
爱国主义教育的关系
新时代政治认同表现为社会成员对于所属政治实体的制度、法律以及权力关系等的认同感与信任感,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以及政治稳定的重要保证。“政治认同”由“政治”和“认同”组成,“认同”概念最早是由弗洛伊德和詹姆士提出的。弗洛伊德对认同的研究经历了“内在认同”到认同实现的“俄狄浦斯情结”、再到“本我”和“超我”这几个环节。综合弗洛伊德以及其他心理学、社会学、哲学、政治学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发现,认同有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同样地,政治认同也有三个层次,即初级、中级、高级,这三个层次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但又有所不同,初级认同以本能认同为基础;中级认同以情感认同为基础;高级认同则是一种信仰认同、理智认同,更加稳定持久。一般而言,政治组织中的成员对该组织的认同就属于信仰认同、理智认同。美国戴维·伊斯顿提出:“政治系统由系统组织、系统成员、组织的能力和成员的权威性组成,将其说法应用于现代社会政治生活,就可以把政治系统看作政治制度、政治理念、政治机构以及政治行为。”[4]新时代的政治认同表现为成员对生活于其中的政治系统的政治制度、政治组织、政治行为的认同。政治认同作为现代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现象,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社会层面来说,首先,政治认同有助于深化社会成员对政治结构的认同感、信任感,积极支持、参与政治过程,提升政治体系、政治活动的权威性;其次,政治认同是合法性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政治认同是合法性的前提,政治认同在合法性建立过程中占有基础性的地位。[5]从个人层面来说,庄重、正式的政治仪式能够潜移默化地使人们受到精神洗礼,增强人们对政治系统的认同,拉近人们与政治系统的距离,强化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以青少年学生为主要对象。通过运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开展广泛深入的爱国主義教育,培养爱国主义情怀与爱国主义精神,筑牢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列宁认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6]对于我们来说,这种深厚的情感不仅包含了坚持党的领导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包含了对国家的自然资源、大好河山、良风美俗等所产生的归属感和热爱。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是广泛的,也是多样的。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爱国主义教育被置于一个开放的社会系统中,这就要求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有所丰富、不断创新。新时代政治认同与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内在的契合点。从政治学的角度看,国家也是一种政治机构,我们所提倡的爱国主义也包括对国家这一政治机构的认同,也就是对国家政治系统的认同。政治认同是在个体的生存和发展中逐渐形成,并不断向高级阶段升华的,爱国主义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得到强化。爱国主义的发展基于个体对国家政治文化的认可,表现为爱国情感的不断升华。国民普遍认同所在国家的政治文化,才能在此基础上形成广泛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政治认同最真切、最核心的表达便是爱国主义。政治认同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部分,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之一。
三、 仪式礼仪是高校爱国主义
教育的重要载体
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对仪式进行界定:“用于特定场合的一套规定好了的正式行为,它们虽然没有放弃技术惯例,但却是对神秘的(或非经验的)存在或力量的信仰,这些存在或力量被看作所有结果的第一位或终极的原因。”[7]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仪式礼仪也在发生变化。在爱国主义教育和节日庆典中存在多种仪式礼仪,常见的政治仪式有阅兵仪式、国际性大型活动开幕仪式、领导人就职宣誓、升旗仪式等。仪式礼仪作为一种象征符号,是文化命脉和信仰的依托,其所具有的特殊的教育意义使其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对塑造新时代青年学生的政治认同具有独特价值。
1. 促进爱国教育具体化,引导新时代政治认同方向
新时代政治认同的方向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与爱国主义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具体可以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来引导青年政治认同的方向。在这一问题上,仪式礼仪潜移默化地传播主流价值的特性使其能够更好发挥引领新时代政治认同方向的作用。爱国主义教育包括国家观教育、国情教育、国家利益与安全观教育、民族文化与民族历史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内容,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借助特定的形式将其丰富的内容具体化、实践化,而儀式礼仪正是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化、实践化的重要载体。仪式礼仪运用其独特的带有象征意义的语言和行为,将抽象的爱国主义理论转化为可以看得见、听得到的具体内容,使爱国主义理论更加容易理解,能够更好地引导新时代政治认同的方向。例如,入党仪式既表明宣誓者坚定的信念和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的决心,又体现着党的庄重性、严肃性。党旗、誓词、右手握拳宣誓的动作都是信仰的象征,这些仪式将抽象化的爱国教育内容与教育实践和现实需求有效结合,使抽象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更加形象具体,既增强了对党、对国家的认识,又强化了对党、对国家的认同。除了入党仪式,入团仪式、升旗仪式等也都是仪式礼仪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具体运用,这些仪式以具体的符号促进并强化了青年学生对爱国、爱党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认识与理解,增强了青年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更加坚定了道路自信。
2. 激发爱国情感,强化新时代政治认同情感
“仪式不仅在认知层面上对人们界定政治现实产生影响,而且在现实情感上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人们从参与投身仪式之中获得颇多满足。”[8]仪式礼仪主要借助于听觉、触觉、视觉冲击等综合反应使人们在心灵上产生共鸣,激发在场者的激情,从而使仪式所传达的信息更好地被人们所获取。青年学生朝气蓬勃,是有理想、有追求的一代,容易与仪式礼仪所传达的价值观念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仪式上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回顾,能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家国情怀,使其自然的朴素的爱国情感得到升华。此外,清明节扫墓、端午节赛龙舟、中秋节吃月饼等节日传统,还可以激起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弘扬。仪式礼仪的庄重、严肃、神圣性以及生动、真切的情景展示,不仅可以使参与者在情感作用下自觉产生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之情和崇高敬意,而且有利于他们更为全面地理解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与时代要求,增强政治认同的情感基础。
3. 规范爱国行为,延展新时代政治认同培育方式
仪式礼仪之所以能够直击人心,使人产生情感共鸣,在于仪式礼仪的仪式感、规矩性。仪式礼仪采用各种象征符号传达出其背后蕴含的各种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及核心价值观,使人们认知理解该行为符号所表达的内容,进而受到其影响并将其外化为日常行为。青年学生思想比较活跃,社会经验较少,其所具有的浓浓的爱国情怀在转化为行为时容易出现不理智的情况。仪式礼仪以一种象征性、秩序性的方式向学生传递信仰、精神、价值观念,其所具有的规范性、严肃性有助于青年学生更好地深化爱国认知、规范爱国行为。一般而言,仪式礼仪是特定环境中的集体行为,参与者之间容易相互影响,集体的力量往往会形成巨大的感召力,对个体产生规范、感染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仪式作为国家的重大庆典活动,体现出人民军队的强大实力,参与和观看阅兵仪式的每一个中国人都可以感受到那种庄严感和自豪感。可以说,仪式礼仪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载体作用,已成为推动政治认同的重要方式,对于规范爱国行为、增进政治认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 营造爱国氛围,升华新时代政治认同
仪式礼仪的持久性、象征性在不同场合、不同阶段有着独特的作用,仪式礼仪所营造出的文化氛围能够促进爱国主义教育不断深化,使政治认同实现由情感到理性认知的升华。例如,校庆这个平台将广大师生与校友以一种共同体的方式重新联结在一起,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历史沿革以及核心价值观传达给师生,增强集体荣誉感。又如,五四青年节通过一系列活动使人们更加直观地了解五四时期的历史,深入感受先辈们为国奉献、敢于奋斗的爱国精神。这些庆典与纪念活动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不间断地向参与者输送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情怀的养分,传播核心价值理念和主流思想,成为一种重要的情景教学形式,通过庄严神圣的仪式弥补、丰富了理论灌输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和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相融合,潜移默化地影响参与者的思想和行为,有助于爱国主义教育的落细落小落实。
四、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仪式
礼仪创新策略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促进新时代政治认同,应转化传统仪式礼仪,借鉴外来优秀仪式礼仪,并与现实需求有机结合,赋予仪式礼仪以新的时代内涵与形式,更好挖掘仪式礼仪文化资源,运用新媒体等现代化手段创新仪式礼仪形式,促进仪式礼仪内容与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度融合,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实效。
1. 挖掘转化传统仪式礼仪文化资源与借鉴吸收外来仪式礼仪文化精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传统仪式礼仪文化资源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传承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强化新时代的政治认同,应充分发挥仪式礼仪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载体作用。一方面,应当充分挖掘中华传统仪式礼仪文化资源,汲取中华传统仪式礼仪文化精髓,传承创新其中可以促进国家发展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抵制放弃其中阻碍时代发展与时代需求脱节的内容。在爱国主义仪式礼仪教育活动中,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充分挖掘优秀仪式礼仪文化资源,充分结合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要求,开展有深度、有意义的仪式礼仪教育活动,唤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强化其责任感使命感,增强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实效。另一方面,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进程中,我们还需要从不同文明中汲取营养,借鉴外来仪式礼仪文化资源,结合现代社会需求,不断丰富仪式礼仪教育形式。总之,在爱国主义仪式礼仪教育活动中,要坚持把扩大开放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在包容互鉴中丰富仪式礼仪文化资源,增强仪式礼仪教育活力,更好地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力和生命力,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升其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自信心。
2. 融合新媒体丰富创新仪式礼仪形式
在信息化时代,新媒体的时效性、便捷性使其更容易为青年学生所接受。因此要利用好新媒体的特点与优势,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如直播平台等)融合,开展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多种形式的仪式礼仪教育活动,扩大爱国主义宣传教育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另外,还可以运用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平台把爱国主义仪式礼仪教育活动传递给学生,有针对性地设计关于爱国主义仪式礼仪教育内容、形式等的问卷,征求学生意见,有针对性地丰富仪式礼仪活动内容与形式,提升仪式礼仪活动的规范性和可参与性,进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加深学生对爱国主义仪式礼仪教育的理解和认知。例如,运用网络直播、影视播放、虚拟现实技术等方式,将红色文化资源传递给学生,扩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空间和渠道等。
3. 结合时代需求甄选仪式礼仪内容
仪式礼仪是人类历史进程中最普遍的社会现象,在不同场合,仪式礼仪的种类不同,所表达的内容也不同。仪式礼仪是传递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与高校相关的仪式礼仪主要涉及两大类,一类是五四青年節、建军节、国庆节等节庆仪式,另一类是校庆、开学典礼、教师节、表彰大会等学校自主举行的仪式。第一类主题较为明确,以纪念重大历史事件和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第二类虽有明确的目的性,但在内容选择上较为灵活,尺度较为宽泛。在高校创新仪式礼仪教育活动中,一方面需要甄选仪式礼仪的内容,使仪式礼仪的内容形式与党的大政方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不同地区、不同场合结合实际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仪式礼仪教育活动;另一方面需要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入具体的仪式礼仪教育活动,明确表达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结合受教育者的关注点和情感需要,将五四精神、革命精神教育与仪式礼仪纪念活动相结合,通过内化和外化等过程,使青年学生切身体会并弘扬仪式礼仪教育活动所传达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培养爱国、护国、为国的家国情怀。2015年12月31日习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9]这就意味着新形势下的仪式礼仪教育活动要想围绕着爱国主义教育这个主题展开,就必须从实际出发,把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内容统一起来,三者缺一不可。
4. 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充分发挥仪式礼仪的情景性特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主要是通过理论教学方式来讲授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并以一定的实践或课堂讨论为辅,存在着重理论而轻实践的不足。因此,为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育效果,应充分发挥仪式礼仪的特性,使其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依据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仪式礼仪教育活动,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体验相辅相成的过程,实现深入人心的教育效果。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上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用具体的情景化的仪式活动(如课堂展演、主题实践)等方式展现出来,仪式活动的设计、实施过程要充分体现爱国主义教育内容,通过肢体语言、影片、象征性行为等媒介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感染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其亲身感受仪式活动的严肃性、庄重感,更深切地理解仪式活动所表达的爱国主义内容。比如,组织学生参加清明节、建党节、建军节等纪念仪式活动,使其在缅怀先烈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革命先烈不怕吃苦、敢于奋斗的奉献牺牲精神,在情感激发与认识升华中坚定理想信念。再如,组织学生自编自演爱国主义情景剧,让学生在亲身参与、角色扮演中,深化感悟,体会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加强认识,切切实实地将爱国落实在行动上,落实在细节上,落实在日常小事上。
仪式礼仪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一直以来都以其独特的形式促进着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入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持续深入推进的历史时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强化青年政治认同,对于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尤为重要,因此要充分发挥仪式礼仪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载体作用,将时代发展与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将传统的仪式文化与新时代仪式文化要求结合起来,规范形式,在多样的仪式礼仪教育活动中培养青年学生的政治认同、爱国情感。
参考文献
[1]唐靖.仪式文化对群体心态的影响作用[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13-117.
[2]李育红,杨永燕.文化独特的外现形式——仪式[J].广西社会科学,2008(5):202-205.
[3]张智,马琳.仪式礼仪: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J].思想教育研究,2019(4):118-122.
[4]戴维·伊斯顿.政治体系——政治学状况研究[M].马清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5.
[5]桑玉成,梁海森.政治认同是如何形成的?[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134-143.
[6]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08.
[7]菲奥纳·鲍伊.宗教人类学导论[M].金泽,何其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76.
[8]大卫·科泽.仪式、政治与权利[M].王海洲,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18.
[9]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N].人民日报,2015-12-31(1).
(编辑:牟世晶)
本文系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资助项目“当代青年思想状况调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项目批准号:15JJD880011)、中国农业大学本科教学研究项目“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的美育课程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