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勤工助学工作机制探究
2020-07-06陈卓熊婧怡李煜
陈卓 熊婧怡 李煜
【摘要】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核心组成部分,勤工助学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平台,其全方位的教育作用愈来愈受高校和大学生的关注。截止当前,我国已建立起包含以“奖、助、贷、勤、补、减(免)”在内的相关工作机制及“绿色通道”等多种方式并举的资助政策体系,基本实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目标。本文旨在发现当前高校勤工助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整合多方面的资源,完善勤工俭学资助政策,健全高校相关运行体系和保障架构,建成更加人性化和更具内涵的勤工俭学方案。
【关键词】勤工助学 高校贫困生 资助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1-0012-02
随着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中国新一代大学生逐渐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中流砥柱。祖国日益强大的同时,“上学难”仍然是不容忽视的问题,虽然教育部门在高校里大力弘扬资助育人,使更多的人有学上,但是尚有诸多贫困生不能在大政策背景下解决影响继续接受教育的经济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高校的资助育人的运作机制不完善,系统体制的建设尚需优化。唯有解决相应的问题,才能推进当代高校在综合实践育人育人方面的进一步发展。
一、国内高校当前勤工助学体系运行情况及特征
目前国内所提及的勤工助学,一般指的是在以不耽误课业学习为前提的情况下,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有偿劳动机会并加以相应资金反馈,以这种形式帮助学生缓解自身的经济问题压力,以保证学业任务的顺利完成。目前的勤工助学工作在开展运行中存在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1.综合素质培养。在高校体制中,勤工助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故而在完成勤工助学任务的时间安排上,更倾向于利用学生的课外休息时间。这样的安排一来基本不会耽误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不妨碍学生课堂理论知识学习、实践专业技能掌握等方面的技能形成。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办公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合理时间规划能力。
2.劳动报酬获取。在勤工助学的“奖、助、贷、勤、补、减(免)”体系中,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有偿性,主要是学生依靠自己的双手和辛勤的劳动获得相应的报酬,在缓解经济压力的同时,也能够体会到自力更生的幸福感和自豪感,加强了学生心中对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自豪感,为今后步入社会提供了恰当的境遇和氛围。
3.有针对性人群。目前高校中存在的勤工助学体系的设立都带有资助的目的性,最初主要针对高校中的贫困生设置,在为贫困生提供成长平台的同时,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4.起到灵魂塑造作用。根据其有偿性的特征,能够让被资助人在努力,奋进的过程中,将所学理论应用在实践之中,通过切身感受,显著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格塑造。同时,帮助贫困生摒弃“要、靠、等”这些思想,培育自立自强,坚持不懈的思想,帮助学生由内而外的产生自豪感和成就感。
二、现在高校勤工助学资助体系存在的不足
1.资金来源形式单一,报酬金额有待提高
在《关于在普通高校设立勤工助学基金》這一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布的通知规定内明确表示,各高校每年必须从学费收入中划出10%的经费专门用于勤工助学工作。但是在实际的工作推进过程中,勤工助学的经费比例经常远低于实际要求比重。近几年的高校招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加之其他费用需求的增加,导致办学经费紧张。反观勤工助学模块是最优弹性的一个部分,其资金往往计划得多却投入的少,资金削弱现象严重。
2.岗位设置缺乏创新
岗位设置层次低。在高校的仅供助学工作,更多的是依靠劳务型、保障型、服务型岗位为主,脑力劳动普遍偏少,这些岗位在帮助学生进行纯粹的“赚钱”方式之外,并不能让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得到相应的发挥,也不能从更高的育人目标入手锻炼学生的办公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综合能力和大局观。同时,因为目前普遍的资助受惠大概在5%左右的在校生,而实际岗位需求量大概在25%左右,岗位需求量和岗位质量有待增加。
3.落实缺乏统一的组织管理
在解决岗位需求的过程中,由于缺少一套对应的体系进行管理,会导致很多学生的长处得不到充分展现。上级机构缺人直接让下级学院、机构推荐,忽略了学生质量的把控,也正因如此,很多的机构安排给勤工俭学学生的工作也偏重体力劳动,恶性循环下来,会打消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也没有对口的渠道了解相关的岗位信息,各个对接机关也缺少相应的专职人员进行统一的管辖和指导,因而很难给到学生明确的答复和指导。
4.育人功能发挥很不充分
一方面是勤工助学主管部门定位不清,思想上不重视,认识不到位,往往是“资助”工作做好了,“育人”工作也就掩盖过去了,专门针对“育人”这一内涵开展实质性工作的高校并不常见。另一方面是勤工助学管理教师的严峻“缺位”往往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管理勤工助学的岗位也是学生本身,管理机制并不不完善,对于高校的结构改革发展并不了解,从而也无从谈起对于学生办公能力培养、人际交往方式的指引、自立自强的人格塑造和整体人生观的培育。同时也欠缺相应的岗位让学生充分发挥本身的专业知识素养和技能。
三、高校资助工作机制的探究
针对已经阐述过的系统中存在的短处及问题,在优化系统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首先,要精准把控困难学生的认定环节。首先,要对困难学生的家庭经济能力客观评价,争取做到准确和精准,认定学生的家庭一定要是真正存在困难,抓住学生家庭共同收入或筹借的资金这类关键指标,从而对学生的经济压力大小程度进行全面的认定。第二通过运用民主评议的作用。贫困生认定中应开展民主评议能有效避免认定工作的随意性问题,民主评议可从班级、院(系)和学校层面角度入手展开。
然后就是落实,具体实施流程可参照如下进行:第一,提升勤工助学管理人员的思想引导教育水平。在实际的勤工俭学工作开展中,学生的畏难情绪常常是工作不能顺利开展的一个严重阻力。在这个基础上,思想教育能力是工作的开展者的一项重要技能。要争取在帮助学生缓解经济压力的同时细心开展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工作,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协作奉献的精神追求,帮助他们在能力培养的同时正视生活中存在的挑战和困难。第二,巩固管理者的安全教育能力。现存问题中,因为学校内部的岗位设置存在空缺,因此很多学生需要校外提供的相应的勤工俭学机会,在这个环节的事件进行过程中,不安全因素很多,容易出现安全问题的纰漏,因此在对于勤工俭学的管理者,不管是高校辅导员还是专职管理者,都应该具备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尽可能杜绝安全问题的发生。第三,积极拓宽勤工俭学渠道。作为成年人,高校勤工俭学的学生都有独特的优势和特长,所学习的专业知识也希望能有相应的展示平台。最后就是利用现如今信息化技术快速普及和大数据等技术,扎起资助过哦城中提供相应的工作质量管理体系,建立数据库,提升学生资助政策的实际效用。
四、总结
大学生勤工助学的教育功能是不可代替的,实践教学教育模式,多方位搭建勤工助学平台,营造良好的半工半学氛围,利用勤工助学平台将实践落实到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中。
参考文献:
[1]杨运华,刘颖.浅谈勤工助学对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0)
[2]严晓燕,孙舒.贫困学生勤工助学资助路径探究[J].《山西能源学院学报》,2018(10)
[3]李琛.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机制探析[J].《价值工程》,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