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问题导学”设计优化策略窥探

2020-07-06高炜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中高年级问题导学小学数学

高炜

摘  要:众所周知,对于小学数学而言,其中的问题指向更偏向应用。而从教学实际来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完全可以通过问题导学这种方式对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进行创新。这种课堂模式,更多是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抛弃讲台,放飞自我。其中“问题导学”是较好的课堂模式之一。这一概念的提出,似乎为我们找到了一条途径,然而,问题导学到底怎么导?当前问题导学存在的问题是什么?文章就小学数学中高年级的导学问题设计展开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中高年级;问题导学

问题是教学活动的一个核心,教师提出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学生提出问题可以解决自身的疑难,对于数学教学而言,问题具有积极的作用。从教学这个层面来讲,问题导学课堂模式,更多是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抛弃讲台,放飞自我。其中“问题导学”是较好的课堂模式之一。这其中问题是主线,导入方式是关键。作为数学教师要有效认识问题导学的根本内涵,通过问题推动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小学数学教学提质增效。

一、导在知识迁移,助力自主建构

当前,在小学数学界有个十分流行的口号,那就是“为迁移而教”。毕竟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而言,都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之上,与他们的旧知有着紧密的联系。针对“问题导学”模式,应该围绕新旧知识联系点进行问题设计与导入,以便有效唤醒学生的旧有知识体验,通过自主合作探索与有效思考,助力他们顺利迁移,以便有效掌握新知,为进一步深入学习,重新进行知识建构奠定基础。

【案例】《小数加法和减法》(五年级上册)

(1)用竖式进行计算,并且验算。

78+507,1006-478。

思考整数加减计算法则。

(2)预习教材例1,思考小数加减计算时,为什么先要对齐小数点?通过自己思考,试着完成教材中“练一练”第一道题。

(3)思考,在加减法计算过程中,小数与整数有什么相同点?

(4)鼓励学生想一想,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思考】针对小数加减法这一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直接讲解,而是围绕学生旧有知识,即整数加减法开始,并且强调用竖式计算,这也为下一步小数点对齐这一难点创造条件。在整数竖式计算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重温加减法计算法则,即“数位对齐,低位算起,满十进一(或退一作十)”,接着让学生通过自主预习,了解小数加减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进行追问“为什么先要对齐小数点?”通过这种方式,也让学生明确,小数点对齐,其目的是对齐数位,这与整数加减法原则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小数相加减前提是对齐小数点,结果能化简的需要化简。

二、导在知识发展,助力理解巩固

数学源于生活,又广泛运用于生活实际。在具体教学中,在学生对新知已有一定的理解与认知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等方式,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关注周边生活实例,并借助一定的活动,采取小组合作等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感性认识,为其知识建构进一步推进,进一步助力理解巩固创造条件。不过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针对问题导入,教师要把握契机,尽可能在了解学生对其知识初步理解掌握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

【案例】《认识三角形》(四年级下册)

(1)同学们,好好回忆一下,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的?

(2)同桌合作,试着将一个长方形剪成三角形,并且试着相互指认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3)认真默读教材,想一想,什么样的图形才叫三角形?

(4)小组合作探究,是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能拼成三角形呢?

(5)鼓励学生想一想,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思考】“问题导学”模式,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把相关问题设置成任务,引导学生思考步步深入,继而顺利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对于该案例来说,首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自主找一找,或者在课堂上有意识引导学生观察周边环境,比如教室等。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激发兴趣,也为他们进一步探究创造条件。接着通过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剪出三角形,认识三角形的边与角,在操作中帮助学生初步理解三角形的概念。最后通过小组合作方式探究问题,不仅有效推进了知识的发展,而且还为下一课内容做好铺垫。

三、导在知识探究,助力活动深入

相对而言,小学教材所选的每一道例题,都是经过许多专家精心挑选的,围绕教材重点与难点。教师要认真研读例题、吃透例题,真正把握教材例题中的重点与难点,然后结合学生实际,创设各种生活情境,指导他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有效的知识探究,引导他们走进知识的重点与难点,继而有效地帮助其理解例题中的知识与内涵、思想与方法。通过设计有效的导学问题,采取连续追问的方式,来给活动探究提供方向,以助力进一步深入。

【案例】《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五年级上册)

(1)小组合作,探究教材例题,思考18表示什么?18÷2,结果是什么?并探索将其表格填完整。

(2)小组继续合作探索,嘗试用其他方法进行列举。这里教师可以先列举,再画图,以便帮助学生有效拓展思维。

(3)小组合作探究,各种情况下面积大小,继续探索有什么新的发现?

(4)小组继续探究,将其栅栏换成24根,并且试着参照教材进行举例。

【思考】对于例题,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是照本宣科,直接讲解,固然学生能够理解其中的知识点,但却无法理解其中的思想与内涵。针对这一案例,教师没有直接讲解,而是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走进例题、理解例题,继而掌握例题中的数学思想。这一导学问题设计着眼于整个课堂设计,便于学生迅速抓住重点、难点,加深理解巩固,从而有效地沟通旧知与新知之间的联系。案例中通过问题导入,不仅着力引导学生读懂例题,而且鼓励他们尝试变化条件来理解巩固,推进活动持续深入。

四、导在知识难点,助力思维拓展

针对数学教学,最根本的不是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而是培养他们数学思维,让他们学会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对于教材而言,毕竟只是一种静态呈现,如果直接让学生理解,肯定有一定的难度。而课堂教学目的,就是化静态呈现为动态理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例题,助力他们思维拓展。通过问题导入,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克服不知从何下手的问题,使他们在其引导下,走进教材,走进例题,走进数学。

【案例】《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五年级上册)

(1)“每个房间不能有空床位”这一句话应该怎样理解?例题表格中都是按照从一到三人间进行依次列举。二人间的10是怎么回事?假如三人间为2时,二人间后面为什么要画一道杠?假如三人间为3时,计算二人间的间数。鼓励学生试着往下列举。

(2)从二人间进行列举,将教材中的表格填写完整。

(3)假如住宿的共有24人,这24人可以全部住三人间吗?可以全部住二人间吗?试着列举。

【思考】分析例题,就会发现教材巧妙地回避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限定只住二人间或者三人间,这就有多种可能,毕竟题目中有23个人,如果只住二人间或只住三人间,都不符合题意。因而在列举过程中,是按照一人间到三人间进行依次列举。当然这是理想状态,但在实际生活中也的确存在。当教师将人数改为24人后,再进行列举,不仅便于学生掌握例题中的重点、难点,而且通过连续追问,让教材例题从静态演变为动态,助力学生思维有效拓展延伸。

总而言之,“问题导学”是当前生本课堂的一种主要形式。作为数学教师要有效认识问题导学的根本内涵,把握好设计问题与教学环节的对应问题,从而将其与数学课堂充分结合。对于教师来说,其问题设计,尤其是导入关键的地方,更需要教师认真研读教材,研究学生,在整体上把握课堂,驾驭课堂,选择最佳时机进行问题导入,以便引导学生真正与教材对话,促使他们进行深入思考,继而有效培养其创新思维,提高其数学素养。

猜你喜欢

中高年级问题导学小学数学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高年级体育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探究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中“问题导学案”的有效实施
浅析问题导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下引导学生提问的策略探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课程中对“自主阅读”教学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