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心理健康教育
2020-07-06杨盼盼
杨盼盼
摘 要:2016年9月13日,国家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核心素养反映了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教育部在2012年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了发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发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以及全面健康的发展。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有着关键的作用。而从六大素养的表述和要求来看,也无一不和学生的心理健康相关。反思自己八年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面前,心理健康教育能有哪些作为?又可以有何种新思?
关键词:培养 学生 核心素养 心理健康教育
一、如何理解“心理健康”
教育者如何施教,往往取决于其对教育的理解。心理健康教师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同样直接作用于其学生。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十条标准被公认为是最经典的标准:1.充分的安全感;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评估;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4.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9.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恰当的满足;10.在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清华大学心理系主任彭凯平教授在2016年中国教育明德论坛第十五届基础教育学术论坛上演讲时指出核心素养的本质是积极心理。人的积极天性弘扬起来,其实可以解决我们生活中、学习工作中想要追求的所有目标和任务,也会更坦然地面对生命中的困苦磨难,收获幸福喜悦。
结合我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内容与个人八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我把自己对心理健康的理解解释为:好奇心与坚韧的探索,责任心与无畏的担当,乐善心与多彩的生活。最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非把孩子们培养成盲目乐观的人,而是会塑造出悲观的乐观主义者,让孩子们接受并以坚韧的意志和乐观的心态面对生命中的不幸与压力,使自己的生命绽放独特的光彩。在我看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塑造学生完整的人格,点燃学生生命的激情,让学生成为一个富有生命力的独特的个体。
二、落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多种途径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内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才逐渐发展,虽然起步晚,但短短时间里,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服务了大量的学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也不断丰富。
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八年,我也尝试过不少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有些方法重在危机的解决,有些路径偏向问题的预防,也有不少方式着眼于学生的心理成长。总的来说,在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上,以下三点显得尤为重要。
1.破解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黑匣子”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界卫生组织于2019年11月5日联合发布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大约每5个青少年中就有一人正遭受心理健康问题的困扰。儿基会执行主任亨丽埃塔·福尔表示,半数左右的心理问题出现于14岁以前,15-19岁的青少年群体中自杀是第二大死亡原因。这场“心理危机”不分国界,在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同样突出。这也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不管学生的心理问题表现为何种,我们必须仔细了解其产生的根源,然后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给予他最大的帮助或建议。八年的心育工作让我发现孩子们心理问题产生的常见根源相当一部分处于家庭:父母不当的教养模式;父母关系的破裂;家庭错误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等,都会带给孩子不小的伤害。当然也有不少源于同伴矛盾,自我认识偏差,处事能力不足等。在干预学生心理问题时,找到症结不仅有助于心理工作者快速理清思路,帮助来访学生寻求心灵出口,也有助于我们聚焦自己的心育工作,探索更多的办法作用于可能产生问题的环节,降低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
2.“合力”最有力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工作,而是需要形成多方的合力来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社区,学校领导,一线心理教师,班主任,科任老师,学生家长,学生本人等,都是必须整合的心育资源。教育部门、妇联、团委、社区、家庭、学校需要建章立制,分工合作,把心理健康教育化为日常,融入生活。不仅學校要有全员育心的意识,家庭更要不断学习并形成正确的家庭教育氛围,社区要积极净化社区环境,开展心育活动,相关部门也要推进心育工作的政策制定。在合力的作用下,引导青少年形成完整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获得健康向上的成长氛围。
3.环境沁润塑心灵,心灵展开即环境
“心灵展开即环境”,一个人,只要心灵丰富舒展,即使身边现实环境简陋困苦,他也能怡然自得,幸福满足。为人师,我希望我的学生们也能如此。心灵的展开不是易事,一个人的心灵能否“展开”,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他在成长的环境中汲取了多少力量。因此,不管是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还是承担学校心育工作,我们对环境的布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环境有哪些?在我看来,所到之处,所见之人皆为环境。作为教师,第一个需要用心打造的就是课堂环境。课堂是否在带领学生们求知的同时也直击学生的心,使其激起了新思,或是坚实了心灵?好的课堂会不断给予学生成长的养分,这些养分,便会为他今后的生活和心理素质打牢地基。
课堂外的校园生活也是环境。学校的氛围,风气,布景,校园丰富的活动,孩子们接触到的老师,没有一样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理状态。
从这些来看,学校心育工作的实施途径就十分丰富了。除了心理课堂的影响,跨学科的沁润,还有艺术的审美熏陶,体育的坚韧勇敢,社团活动的多面性,不同的校园活动有不同的“治愈力”与“建设力”,孩子们在这些途径中,既可以宣泄自己的情绪和心情,也可以收获更多的能力和力量。
三、探索创新,几点新思
在做好常规心育工作的同时,我们也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思路,不断扩展学校心育工作的可能性,以更好地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1.关照与提升自己
在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好地关照自己,及时整理自己的心情,并不断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让自己也先成为一个具备核心素养的教师,对学生加以更深的更好的影响。
2.研究助力成长
跳出传统的学校心育工作,我们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做研究是一种很好的办法。“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研究会使教育变得更加丰富深刻,也会为教育工作本身增添更多的趣味。
在教育中,在学校心理健康工作中,只要有心,任何问题都可以用来做研究,某些在别人看来不足以称之为研究的探索,也许会为我们开辟全新的工作路径。
3.多种模式的探索
在当前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我们越来越感受到专业性的重要。因此,当我们在处理工作的某些环节时,可以尝试更多的探索。例如在学生心理工作中加强学校与专业医疗系统的合作,在学校心理教师专业发展上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在指导家长的教育理念上加强与相关部门的配合等。
在做好常规心育工作的同时,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学情,积极探索新的心育路径,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助力,也才能更好地实现学校心育工作的目标,最终培养出具备核心素养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