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这回事(随笔)
2020-07-06韩东
韩东
我四十岁以后,就可以不读诗了。但我觉得,人在十几岁的时候,则非读诗不可。理由很简单,诗是一种艺术,而和艺术打交道,有利于培养我们对美的敏感。如果一個人从小到大没有听过音乐,那该有多么遗憾呀。不仅遗憾,简直可以说是一种缺陷。从小听音乐的人和不听音乐的人是不一样的,听好音乐的人和听差音乐的人也是不一样的。读诗亦然,不读诗有可能造成我们性情和理解力上的不为人知的缺憾。这年头,不听音乐的孩子少了,但不读诗的孩子依然很多,因此从育人的角度说,情形不容乐观。
有人问:读诗又有何用?我说,读诗一无所用。正因为一无所用,所以我们应该读,并且大读特读。由于风气的原因,如今的教育偏重于实用,不仅学校教育如此,整个社会也一味地强调效率、效果。身处其中的人,无论大人和孩子都变得紧张兮兮的。即使是从休息、游戏的角度说,读诗也是好的。况且,它还能培养我们对美的敏感。而对美的爱好可不是一种技能,它是我们的本能之一。美就是无用的,但我们离不开它。我以前用星空打过比方,它如此的壮美、深邃,但这美又毫无作用。但,你取消星空试试看。不是办不到,就算你办得到,没有星空在上的人类生活完全是不可想象的——糟得不可想象。
不说星空,咱们就说装修吧。我住的这栋楼里,十几年来总是电钻轰鸣、砸墙声此起彼伏,张家装完李家装,李家装完王家装,从来都没有消停过,弄得我头大。邻居们装修的频率和“深度”已远远超出了实际生活的需要。终于有一天我想通了,这是因为爱美,是实践美和表达美的欲望使然。平时无法实现的本能在装修的活动中暴露无遗。虽然有的装修并不好看,但至少对房屋主人来说过了一把瘾,是他们对美的个人理解。
我扯远了。想说明的不过是,一无所用的诗和一无所用的美是紧密相关的,艺术针对的正是这类“一无所用”。还有就是,爱美、爱艺术是我们的本能,不能因为没有实际用途而加以否认。
那么,为什么我们非得读诗呢?听听音乐、看看画册不也就得了?我的理由是,美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更重要的是作用于我们的想像,光是运用我们的耳朵、眼睛是远远不够的。文字提供了最好的想像渠道,而诗歌又是文字中最可能趋向完美的。所以说,非读诗不可。
我们不仅要读古诗,例如唐诗宋词,更重要的是读现代诗,在现代诗中更重要的是读活着的人正在写的诗。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想像不能脱离现实,特别是语言的现实,艺术正是在现实和想像之间寻求平衡和张力的。古诗虽然很美,但那是用古代语言写成的,在现实性的指标上怎么说也是略逊一筹。你读着一首诗,得知作者仍然活着,每天遭遇的是和你基本相同的现实,使用的同一种说话和表达的方式,不免会产生亲临现场之感。实际上你也是身处于这个生活和说话的现场之中的。那时候你便会有一种不可替代的别样的感情,某种亲切和共鸣会更加的强烈。
当然前提是你得读到一首好诗,并且读出了它的好来。我以为真正的困难在这里,诗歌教育的全部难题和问题也正是出现在这里。
在我看来,读诗不需要培训,更不需要解析,但它的确是需要传统或者氛围的。也就是说,你周围有很多人在读诗,以读诗为风气为时尚,以读诗为荣不读诗为耻。然而,这种风气和时尚在目前是不存在的,相反,大家以不读诗为荣读诗为耻,这就很难办了。因此,风气的存在是关键所在。不管读懂读不懂,不管读的是好诗还是烂诗,先读起来再说。久而久之,你才能读懂,也才有可能判断一首诗歌的优劣。虽说当代诗歌的写作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情形不容乐观,但来自那些从来都不读诗的人的评判和责难仍然是靠不住的。
一个人不读诗,他可以说是因为现在人写的诗毫无诗味、无病呻吟、晦涩难懂。问题在于哪一个是前提?哪一个是结论?是你读了很多,有读诗的爱好和习惯,然后得出不值得一读的结论;还是你并没有读过多少,也无此爱好和习惯,却借口于当代诗歌是一堆垃圾,所以你才不读?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就是这个道理。例如京剧,我就看不出个所以然来,但不敢妄下结论。因为我是一个门外汉,平时不看戏。我不可能武断地说,因为现在的京剧不吸引我,所以它是一堆垃圾。
如果一个人的确是想读一点当代诗歌,并且不抱成见,我的建议仅仅是多读,养成习惯并上升为爱好。不是读一首两首,而是读一千首一万首。不是读一个诗人的作品,而是读一百个诗人面貌各异的作品。然后,再得出结论,无论对和错,至少是比较真实的。
作为教育者,教育别人读诗的人,我认为也有一种歧途,就是觉得当代诗歌的阅读是需要经过培训的。于是分析诗歌流行,讲解微言大义,把诗歌弄得越来越复杂、玄乎、不近人情。当代诗歌的面貌变得深奥严峻,读当代诗歌变成了一种高级的智力活动。我觉得诸如此类的印象都是误会。在诗歌读者和专家之间存在着某种互相的负气,诗歌读者觉得当代诗歌太低级,不值得一读,专家们便觉得你没有素质,所以不懂。读者越是瞧不上当代诗歌,专家们越是将其神话。专家们越是神话,读者就越是不买这个账。
实际上,把当代诗歌看得过分低级(读者)和高不可攀(专家)都是不恰当的,这里面各自都有意气用事的成分。读当代诗歌的确需要一定的阅读经验,但那是阅读经验而非理论分析素养。专家们以普及当代诗歌阅读之名,将其弄成玄学,反倒限制了读诗的推广。诗歌“解剖学”应该停止,将诗歌制成标本的活动应该停止,呈现其肌体的活性和自然生长是极端重要的。诗歌教育惟一可能运用的力量是感染,而非其他。或者说,感染的方式方法在诗歌教育中是惟一正当合法的。
当你读到并感觉到一首好诗,就要大声地说出来。“这真是一首好诗!”“太棒了!”“写得太好了!”……除此之外,你还能再说什么呢?传达你的喜悦、兴奋、陶醉是惟一必要的。“好在哪里?我怎么就看不出来呢?”答:“你怎么会看不出来?再读读看,哎,真是写得太绝了!不是一般的好啊!”除此之外,你还能说什么呢?久而久之……
久而久之的阅读,久而久之的感染,一个合格的读者就是这么诞生的。诞生得多了,就形成了风气,先是小圈子里的风气,久而久之就构成了时代截面的风尚。于是,孩子们就有福了。他们也开始写诗,这是免不了的。填写古典诗词是熟读唐诗三百首的后果,熟读当代诗歌的直接后果同样也是自己动手。一个自己动手写诗的人你能说他不懂诗吗?能没有自己的判断吗?你可以说他写得不好,但不能否认他的“懂”。你可以认为他“懂”得不对,但不能否认他“懂”得很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