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着,同时拥抱死亡”

2020-07-06王学东

星星·诗歌理论 2020年5期
关键词:韩东大雁塔存在主义

王学东

虽然韩东曾表示,他自己的诗歌与哲学“无关”。但是,从哲学是“对死亡的练习”这样一个角度来看,韩东的诗歌与哲学有密切的关系,是非常“哲学”的。陆扬说,“死亡促使人沉思,為人的一切思考提供了一个原生点,这就有了哲学。”韩东的诗歌可以说是在不断地练习“死亡”,是对“死亡”的诗性关照、洞彻和领悟。韩东曾在《扫墓兼带郊游》中说,“诗者虽已停工/但死亡并未完成”,“死亡主题”或者说“死亡意识”,构成了韩东诗歌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侧面,也成为理解韩东诗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通道。

我们知道,韩东诗歌中的“死亡练习”,与他的个人经历有着一定的关联。他在诗歌《叙事》中提到,“父亲青霉素过量/癌细胞也在寻找绝望的土地/有如虚无来到我心间”。他父亲的死亡,成为了横亘在他生命之中的一个巨大的事件。与此同时,韩东的这一文学观念,也是受到了存在主义的影响。他曾评论过存在主义作家加缪的小说“一流”,而于坚也在诗歌《有朋自远方来》中提到韩东是“那个想当萨特的人”。可以说,存在主义那种将死亡视为存在唯一、绝对的真实,以及“向死而生”的“死亡练习”,对韩东的文学写作是有着一定影响的。进而,在《一个召唤》中韩东说,“我的文学只有这样一种激情:活着,同时拥抱死亡,在死亡的对照下,因死亡的刺激而无比生动。”“拥抱死亡”,就成为了韩东诗歌中独特的诗歌主题。胡桑也在《韩东论》中,注意到了韩东诗歌中的“死亡”。他分析韩东诗歌中的“死亡意识”,但同时认为“死亡是作为韩东诗歌的布景存在的”,忽视了“拥抱死亡”在韩东诗歌书写中的核心位置。

只有从“拥抱死亡”的诗性书写入手,我们也才能更为深入地理解韩东早期诗歌的“经典之作”。从“拥抱死亡”这一角度来看,诗歌《有关大雁塔》《你见过大海》都是典型的“死亡之诗”。实际上,《有关大雁塔》在反崇高、反英雄之后,诗歌更为我们留下了象征着“死亡”本体的大雁塔。有关大雁塔,实际上就是有关“死亡”的追问,就是“死亡的练习”。由此,韩东为我们构造了“两种英雄”的生命方式或者说“死亡练习”。第一种英雄,在持续地“拥抱死亡”,是在不断地承受死亡,用存在主义的话来说,就是“向死而生”的英雄。而第二种英雄,无法承受“死亡之重”,坦然接受死亡,直接“拥抱死亡”。由此而超越死亡,成为了“真的”英雄。很显然,如果我们从“死亡”的方向来看,诗歌中更多的就不再是以反讽的姿态,去探索无聊的激情,以及寻找刺激庸俗生命样态。同样,我们所熟悉的《你见过大海》,其诗歌的核心也是“死亡”:“你不情愿让海水给淹死/就是这样/人人都这样”。此时诗歌中的“大海”,也可以说是“死亡”的象征,其主题也就是对“死亡”的直接思考。在洪子诚、刘登翰的《中国当代新诗史》中评论韩东,“平淡,甚至近于冷漠的陈述语调,对修饰语、形容词的清除所达到的诗的质地的具体。”于是我们所看到的韩东诗歌中的“平淡”,是对于“死亡”这样一个真实的客观呈现;他诗歌中的“冷漠”,是对“死亡”笼罩生命的冷静表达;而他诗歌所达到的“诗的质地的具体”,是将“死亡”还原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以说,韩东最初的诗歌书写,一出手便达到了他诗歌写作的顶峰。“拥抱死亡”是他此时诗歌庞然大物的一个重要基点。由此,在这初期诗歌中,韩东在“拥抱死亡”的诗歌书写中,把“死亡”还给了日常生活,把死亡还给了我们。死亡是我们每一个人面对的“唯一的、绝对的真实”,也是“活着的唯一指向”,这成为了他诗歌重要主题。

与初期“死亡是唯一的、绝对的真实”的主题不同的是,在韩东此后的诗歌中,不仅持续地弥漫着浓厚的死亡氛围,而且还进一步放大了这种“拥抱死亡”的主题。在《冬至节》中,诗人就直接看到了消逝的“死者”,看到了“死亡本身”。此时,“死者”已经成为了他诗歌,或者说诗人生命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天气真好/我走在街上/九月的阳光以及/万物/既美又浮华//美得过分、多余/空出了位置/就像和亲爱的死者/肩并着肩/和离去的生者/手挽着手”(《天气真好》)。于是,在他诗歌的“死亡练习”中,韩东叩问“活着”的本真:是存在与毁灭的拥抱,是生命与死亡的拥抱。在“拥抱死亡”的诗性之思中,日常生活的本真意义,普通人生命的本真意义,被释放出来。韩东近期的诗歌创作,也更加鲜明地展开了“拥抱死亡”这一主题。小海就提到过韩东近期诗歌的“死亡主题”。在韩东的《雪意》中,雪的寒冷,让诗人想到了滚烫的身体;而滚烫的身体,让诗人想到的却是冰冻的逝者:“走在路上看见下雪/待在房子里,意识到外面在下雪。/就像某晚喝醉了/也有不同。//酒后我浑身发寒/想念一个滚烫的身体。/而这会儿我是滚烫的/就想那层薄雪下冰冻的逝者。//寒热制造了无限距离。”如耸立的大雁塔、浩瀚的大海一样,那层薄雪也是“死亡机器”,也是对于生命之光的照亮。对于韩东诗歌中的“死亡”,柏桦有着不同的理解。他说,“在韩东这里,即便像死亡这个本来大有可为的主题,也跟一次落叶、一次雨夹雪一样,稀松平常。他克制,冷漠,零度以下。”但正如我们前面所述,韩东诗歌中的“拥抱死亡”的克制,冷漠,乃至零度以下,实际上正是他对“死亡”的还原和凸显。不过,相对于韩东早期诗歌中对于死亡客观、冷静的关照,此时他对死亡的思考有了一些“神性的转化”。如在诗歌《离去》中,我们看到,一次“离去”,就是一次“永别”,甚至就是一次“拥抱死亡”的过程。但面对如此真实的死亡,这“朋友”一样并没有更深的“交情”的死亡,却让诗人“变得干净了”。最终,面对着死亡这一绝对真理,诗人还是坦然面对了这生命的必然历程。不过,虽然诗人顺从了“死亡”,或者更紧地“拥抱死亡”,但他的生命却获得了“干净”的“神性”上升。获得了成为有尊严的人、自由的人、完整的人的可能。

当我们深入的理解了韩东诗歌中的“死亡”,我们也才能还原出一个更多维、丰富而本真的韩东。在韩东的评价诸谱系之中,我们更关注他的“语言革命”。毫无疑问,韩东在1988年提出“诗到语言为止”,以及2008年提出的“中国诗歌到汉语为止”,对当代诗歌发展中的“语言本体”问题,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也正由于此,我们也就只摸到了韩东“诗歌之象”的一根象牙,或者一个鼻子、一条腿而已。韩东就说,“似乎我只能那么写,若有相似也不及当初,若有区别便是多此一举。作为一个写诗的,我们总逃脱不了这样的命运:没有谁会真正耐心跟踪你持续的写作。”而韩东诗歌对“死亡”的思考,就是韩东多元、多维诗歌之思的一种表现。虽然“拥抱死亡”,是所有文学,乃至人类文明的一个核心主题,但韩东的“死亡之思”仍然有着他的时代性和重要性。在《三个世俗角色之后》中摆脱“卓越的政治动物、稀有的文化动物、深刻的历史动物”之后,韩东并非仅仅是在“反崇高”“反英雄”这一条路上高歌猛进。而是在“崇高”“英雄”之后,集中呈现出了“人是有死亡的动物”这样一个独有的诗学命题。因此,韩东诗歌中的“拥抱死亡”的练习,少有“死亡”所赋予的那种难以承受之重,并无荒谬、痛苦之感;没有儒家“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对“死亡”的道德性超越;也更没有基督式“新生”的对死亡的神性转化。由于当下的先锋文学也是在沉迷于“死亡叙事”,因而最终形成了一种“暴力美学”,这也并不是韩东诗歌中“拥抱死亡”所关注的重点。韩东在诗歌中,反崇高、反英雄、反意象,是为了清晰而坚定地发出一个声音:“人是拥抱死亡的动物!”而他近期诗歌中的“拥抱死亡”,则有着更深邃的视野:或许是他将海德格尔的言说“死亡是最本己的可能性”在诗歌中朗示,也或许是他在回应鲁迅之思:“我只很确切地知道一个终点,就是:坟。”

猜你喜欢

韩东大雁塔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美学视野中的《罪与罚》
一匹马
掀起大雁塔的“盖头”来
大雁塔
掀起大雁塔的“盖头”来
落后的家乡
论电影《筋疲力尽》中的艺术创新
伍迪?艾伦电影的存在主义特色
父亲的命根子
后来者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