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山塬区耕地土壤肥力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2020-07-06刘建利,徐烈琴,周进
刘建利,徐烈琴,周进
摘要:该文根据2016-2017年陕西宝鸡市渭滨区山塬区代表性采土化验分析结果,对比2006-2007年和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资料,并结合相关调查数据,对渭滨区山塬区耕地土壤肥力现状以及对现有影响土壤肥力的原因进行深入探究和分析。针对耕地土壤养分不均衡、肥力低下和缓慢下滑等问题,针对性地广开肥源、增施有机肥、多元素配方施肥、精准施肥,以求在现有测土配肥技术的支持下,能够从根本上改善渭滨区山塬区耕地土壤肥力水平状况。
关健词:耕地;土壤肥力;配方施肥;土壤监测
刘建利,徐烈琴,周 进.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山塬区耕地土壤肥力现状及其原因分析[J]. 农业工程技术,2019,40(11):45+47.
山塬区作为当前渭滨区农业发展重点区域,由于其独有的天然优势和区域气候条件,一直以来都是粮油、果树、蔬菜的主要适产区。但近十余年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化肥用量的增加、复种指数和作物产量的提高,该区域耕地肥力发生了不小的变化。面对渭滨区山塬区耕地土壤肥力的严峻局面,要本着科学求实的态度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对实现渭滨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由于城市建设和开发用地的挤压,渭滨区五个乡镇共有农业耕地6.2万亩,农业用地多集中在山塬区。其中,粮食作物(一年两熟)常年面积在5.4万亩,蔬菜常年面积在0.75万亩,果树常年面积在2.17万亩。单就土肥工作的进展方向来看,依照省市多年来关于土肥工作的长远规划,渭滨区近年来积极参与和实施测土配肥项目,基本完成对全区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的农业耕地的前期调查、土壤分析、试验示范及定期监测等分项工作,为更好地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土壤治理,提供了可靠、坚实的理论和技术依据[1]。
一、渭滨区山塬区土壤肥力现状
根据2016-2017年土壤养分监测项目中,对全区具有代表性的田块进行采土化验所得数据表明:川道灌区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为1.155%,碱解氮为101.9 mg/kg,速效磷为15.7 mg/kg,速效钾为117.6 mg/kg,氮、磷,钾三者的比例为6.49:1:7.49。
山塬区土壤有机质含量0.977%,土壤碱解氮82.2 mg/kg,速效磷16.4 mg/kg,速效钾125.5 mg/kg,氮、磷、钾三者比为5.01:1:7.65。由此对照现行土壤地力分级标准可以看出,虽然山塬区和川道灌区的土壤肥力与养分状况均属中等偏下水平,氮、磷、钾比例水平也极不协调,但山塬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在1%以下,氮、磷、钾养分含量比川道灌区低1/3-1/4,氮、磷、钾比例更为失调,肥力水平更低。
山塬区土壤微量元素硼含量平均为0.43 mg/kg,铁含量平均为2.3 mg/kg,锌含量平均为0.25 mg/kg,与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硼0.5-1.0 mg/kg、铁5.0-10.0 mg/kg、锌1.0-2.0 mg/kg的适量标准相比较,硼比较缺乏,锌和铁元素属于严重缺乏。
综合山塬区的实际状况来看,对比2006-2007年土壤随机抽样化验结果和90年代初的土壤二次普查结果发现,山塬区土壤肥力水平总体上呈中等偏下水平,土壤养分分布严重不均衡,且肥力水平有逐年下降的趋势[2]。
二、渭滨区山塬区土壤肥力下降原因
1、掠夺式经营,忽视用养结合
由于近年来作物产量提升不力,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加之农业生产周期长以及受外在自然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导致土地产生的经济效益比逐年下降,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逐渐减小。多年来渭滨区山塬区耕地产出虽有较大提高,但投入不足,重用地轻养地,土壤再生能力持续下降,调控能力下降。主要表现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土壤有机质含量以万分之二的速度下降,土壤全氮和全磷含量下降,速效钾和有效微量元素含量下降明显,作物缺素症与生理病害时有发生,抗病、虫害能力下降。虽然近几年定位监测结果表明,渭滨区山塬区土壤肥力状况比以前有所改善,但与土壤高肥力期相比,土壤肥力水平还较低,总体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耕地土壤大面积出现“贫血症”、“营养不良症”等。
2、偏重于施用无机化肥而轻施有机肥
根据近年渭滨区山塬区作物随机调查显示:小麦施用有机肥的面积比率是17.7%,氮、磷配合施用的面积比率是92.1%,纯施氮肥的面积比率是7.9%。玉米施用有机肥的面积比率仅占5%,氮、磷配合的面积比率是63.8%,纯施氮肥的面积比率是26.4%。蔬菜施用有机肥的面积比率是83.5%,氮、磷、钾配合的面积比率是91.6%。果树施用有机肥的面积比率是41.2%,氮、磷、钾配合施用的面積比率是95.9%。
由此看出,当前渭滨区山塬区的肥料施用种类主要以无机化肥为主,除菜、果施用有机肥外,粮油作物基本不施。直接的结果就是土壤物理性状恶化,地面板结,土壤容重增大,水、肥、气、热不协调,土壤供水、保水、保墒、供肥性能较差。导致化肥施用量不断增加,粮食产量却没有出现相应提高。如遇到比较严重的自然灾害,就会出现产量大幅下降的问题。因此,山塬区土壤有机质下降与有机肥施用量较少或根本不施存在重要关联[3]。
3、施肥配比缺乏科学合理性
每一种作物都有自身的需肥特性和区间标准,只有满足作物的生长所需,产量和品质也才可能达到峰值,使农产品效益最大化。从上述调查结果可知,氮、磷、钾配合施用的作物种类只有蔬菜和果树,并且施用的多为三元素商品化肥(氮磷钾配比大配方肥)。同时,由于经济效益方面的考量,存在轻粮油而重果菜现象和趋势。在现有测土配肥技术的支持下,由于施肥习惯和观念影响,粮油作物施肥方式明显粗放,施肥水平明显不足;蔬菜和果树虽注重有机和无机肥料的配合施用,但施肥配比严重不均,且有机肥施用水平远远不够。总体而言,山塬区的农业生产当中施肥配比依然不均衡,尤其在粮油作物上,存在严重的养分浪费和养分不足两方面的问题[4]。
4、肥料利用率低,施肥负效应大
研究资料表明,渭滨区山塬区当前的化肥当季利用率氮肥为30%-35%,磷肥为15%-25%,钾肥为35%-50%,与国外的平均50%相差甚远。其中,氮的损失特别严重,山塬区高于川道,菜田、果园高于粮油大田。
渭滨区山塬区目前每年有机肥施用量仅为1.5万吨,化肥施用量为1.15万吨,约需耗资780余万元。如果以平均损失45%计算,则损失的化肥量达0.52万吨,合人民币350余万元,直接造成巨额浪费与经济损失。施肥效益不断下降,增肥不增产,增产不增收,甚至在某些地块出现因氮肥过量造成减产的现象,肥料投入效益比下降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以及农民对种田的积极性。与此同时,一部分耕地土壤营养不良,患了“贫血症”;一部分耕地土壤营养却 “富积”,造成农田土壤环境的污染,出现了地表水“富营养化”,地下水和蔬菜中硝态氮含量超标,氧化亚氮、甲烷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等问题。
三、结语
总之,渭滨区地处城市郊区,农业产业发展的即有优势很大。作为农业长足发展根本的土壤,尤其是山塬区的耕地土壤肥力水平问题,随着近年来作物產量持续不前、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耕地经济效益比逐年下降等问题,凸显出渭滨区山塬区耕地土壤养分不均衡、肥力低下和缓慢下滑等问题。必须以发展和创新的专业思维,全盘审视土肥工作,依托测土壤配肥项目的推进,多措施并举,按照作物特性和耕地土壤监测结果,针对性地广开肥源、增施有机肥、多元素配方施肥、精准施肥,依然是渭滨区提高耕地土壤肥力、保障农业产业稳定、实现可持续效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唐继伟,林治安,许建新,等. 有机肥与无机肥在提高土壤肥力中的作用[J]. 中国土壤与肥料,2006(03):44-47.
[2] 强红妮,李翊阁,李泉厂. 陕西省关中西部耕地土壤氮素历史演变状况分析[J]. 陕西农业科学,2013,59(01):167-169.
[3] 强红妮. 关中西部耕地土壤磷素历史演变状况分析[J]. 陕西农业科学,2011,57(06):87-89.
[4] 王明录,梁英英,强红妮. 宝鸡市耕地土壤钾素历史演变状况分析[J]. 陕西农业科学,2009,55(04):73-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