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筒赏析四则
2020-07-06谢映明
谢映明
笔筒,是古代文房用具之一,简洁实用,可用可观赏。笔筒甫一出现,便是文人最爱。
笔筒的产生研究,文博界普遍认为不会早于明代嘉靖朝。明晚期文人屠隆在《文具雅编》中仅提到了一句笔筒:“湘竹为之,以紫檀乌木棱口镶座为雅,余不入品。”该书著于明万历11年(1583),是目前查到有关笔筒的最早著录。藏于南京博物馆的明代中晚期竹制笔筒,作者朱松邻是唯一最早实物。综合文献和存世文物说明,笔筒产生于明代晚期,以瓷制笔筒最有代表性。到清康熙年,瓷制笔筒非常鼎盛,佳作甚丰。又经雍乾两朝盛世,瓷制笔筒带动其他材质如玉、木、紫砂、景泰蓝、琉璃等等制作笔筒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登峰造极。清中晚直至民国,笔筒生产巨量,但质量江河日下,輝煌不再。
青花铁线描笔筒
此笔筒运用“青花铁线描”装饰手法,通景山水,釉面白中闪青,釉质莹润,厚圈足,底施釉,足墙露胎处可见胎质细腻糯白,胎体厚重。综此,年份鉴为明末当应客观。
所谓“青花铁线描”,是中国画中所称的“高古十八描”笔法之一,将“铁线描”这一装饰手法搬到瓷器上,始于明万历时期,早期线条有阴阳深浅之分,后期比较简单,笔法稚嫩。
明代晚期,有代表性的技法是青花淡描,铁线描,和淡水点染,构图时用线条加极淡的青料单线或双线勾出图案的轮廊,线条流畅简洁,画面颇有水墨画的效果,别有一番韵味。
古瓷铁线描装饰看似简单,其实挺耗工费时的,故清康熙朝之后不再流行,传世品亦极少。
春江水暖鸭先知
小笔筒,粉彩主画面绘的是一丛长在水岸边的野草,沐浴着早春的和风开出了红花;一只穿着黑衣裳的鸭子,迫不及待地冲入江水里,看着黑鸭子悠闲而又欢乐的表情,我们似乎明白了季节的变换,温暖的春天真的来了。笔筒另一面题字:“新生活”,虽然是随意的、信手拈来的几笔,却进深了主题。
小笔筒产生的时间约在二十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历史背景是:1942年,蒋经国躲避抗战,在江西赣南地区开展所谓的“新生活”运动试点,此纲要是其父蒋介石1934年在南昌提出的。重点内容是学习新文化,扫除歪风邪气,反腐败,扫除黑、黄、赌、毒。据史料载,此举在当时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很受赣南百姓欢迎,大家似乎看到了“新生活”的春天来了。景德镇为配合这次运动,也生产了许多关乎“新生活”内容的瓷器(蒋经国都在使用),如本文图示的笔筒,笔者就收藏了好几个。1946年解放战争开始,蒋经国回到其父身边协助反共,最后兵败逃亡台湾,“新生活”运动无疾而终。
不过,有关“新生活”运动的瓷器成了记事文物,永远留在了历史的册页里。
魁星踢斗
魁星踢斗是文人特别喜爱的纹饰之一,在笔筒上的出镜率很高。尤其清康熙朝做得最多最精彩。故宫博物院有珍藏康五彩魁星踢斗纹大笔筒,虽是民窑,但一点都不逊官窑。
所谓魁星踢斗,魁星为北斗之一星,科举时代就魁字造象,塑造鬼举足踢斗之形,用以表示文运之兆。魁星又名文魁夫子,大魁夫子,大魁星君,绿衣帝君,魁星爷。是中国神话中传说主宰文章兴衰的神。在儒士学子心目中,魁星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为读书士子的守护神。
本文所示粉彩魁星踢斗笔筒,是晚清同治年间的作品,制作随意,质量不高,乃晚清民窑瓷通病。但其可圈点之处是,匠人一改以往画风,笔峰转将魁星威武霸气描绘为大腹瘦骨的变样体形,魁星枯柴般的脚掌被夸张地拉长拉细,上重下轻、身体呈失重状态,似已失去踢斗之力。笔墨当写时代,或许此时制瓷艺人己预感到了科举制度日薄西山、旧世界行将溃解之趋势。
一枝春暖管城花
紫砂笔筒在笔筒大家族中属小众,传世量不多,喜欢的收藏家也不多。除了清中期大名鼎鼎的杨季初紫砂笔筒外,名品甚罕。紫砂还是以壶为大牌。
本文所示紫砂笔筒为名号“铁画轩”后人所作。“铁画轩”为民国著名紫砂商号,1912年在上海设立,创办人戴宝国,原本是一名刻瓷高手,故店号取名“铁画轩”。后改刻陶,所制紫砂器刻上“铁画轩制”,另还有戴氏方印。
“铁画轩”第二代传人戴相明,字莲生,人称“刻字先生”,活跃在解放前后,与顾景舟交往甚深。戴氏刻陶如治印,讲究篆法、章法、刀法。捉刀似笔,下笔有神。本笔筒刻梅两枝,见刀如针,笔法细腻,柔中藏针,刀刀精神。点意“梅花香自苦寒来”。另面刻诗句“一枝春暖管城花”,篆法严谨,文气十足。句出“五色艳称江令梦,一枝春暖管城花”名联,旧时文具商铺常见。落款:“莲生主人摹古并刻”,底戳方章“戴氏”。梅花、名句加深了笔筒的书香文化内涵,更提升了笔筒的艺术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