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象棋布局基本原则的重要性研究
2020-07-04汤云雄
汤云雄
摘 要:象棋布局的体系庞杂,层出不穷、变化万千。没有哪一种特定的布局定型能保证占先、占优至中盘,任何布局的变例都具有其本身的优势和局限性。因此在各式各样的布局变例中,棋友要先从自己熟悉的布局套路入手,有意识地在实战中运用。这样能扬长避短,争取开局的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在熟练掌握一个布局的同时,能够触类旁通地学习其他布局。学习布局必须要从理论先学起,掌握开局的基本原则,能运用布局的战略思想去谋划全局,同时,要能够运用布局的基本原则指导实战,理论联系实战,这样学习布局效果会事半功倍。
关键词:布局;布局战略;布局基本原则
1 象棋布局
棋局亦如战场,战局初始双方必然排兵布阵,将己方的作战兵种迅速调整到攻守皆备的有利位置上,使其处在待战状态。布局要稳,车要速出,占据肋线或河口“静观棋变”,如若行动迟缓,要道被占就会错失先手,处处被动挨打。马路宜活,左右聘驰,盘头要塞尽量发挥“八面威风”的长处,马同时受到限制颇多,常陷入险地,从而被对方作为弱点攻击。炮虽灵活属长兵器,可以纵深挺进,一旦失去炮架,威力瞬间消失,故炮需要车、马和其他棋子的配合,充分发挥进攻和防守的作用。布局是全局的关键阶段,古人曾云“蘼不有初,鲜克有终”。布局取得优势,为中局打下良好的基础,可谓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1]。
布局阶段一般在双方由初始对弈到10~15回合,子力安置初现雏形。这一阶段,双方棋子处于运动布阵之时,一般不会急于接触,在蓄势待发之中隐藏着很强的力量,阵形的强弱、攻守的布置,相互制约。争夺要塞、控制局势,为下一步的短兵相接、攻城掠地做好前期准备。
孙子兵法云:致人而不致于人。就是要告诉下棋者要在战争开始争取主动权,其实无非就是布局、造势也,摆平而已。孙子兵法又云:未战先算,多算取胜。作为一名棋手如果不重视布局的研究,轻者会丢先失势,重者会出现一着不慎全盘皆输的局面。所以,当今的象棋高手们无不注重布局,从布局理论到实践检验,从使用效果到不断修正,新潮定式层出不穷、老式套路推陈出新。各种变例研究在计算机的辅助下,其发展变化更是迅速而深奥[2]。
2 布局战略
毛泽东提出的“北上抗日”,定义为战略转移,规避了“逃跑主义”,稳定了军心,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要联合、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舆论上击败了蒋介石。同时,还引起了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关注,此战略布局可谓高明至极。毛泽东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绘画绣花,革命要胜利,就要有策略……”
象棋布局战略的有效实施,对于全局将具有重大作用。其主要内容包括研究对手的习惯性布局特点、棋力水平,找出合适的应对方法,并根据全局的作戰计划和预期效果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和策略,选出最佳的布局以应对[3]。因此,从对峙的第一招起,就要有针对性、有策略性地实施“阳谋”。坚定信念,明确走子的目的,通过灵活机动地调动子力,占点争位,抢夺先机,把握棋局的主动权,从而稳步实施布局战略计划,最终达到克敌致胜的目的。在开局时要设计长远的战略,同时,在实战中也要运用有效的战术手段和方法来达成目标[4]。
3 布局基本原则
布局是下棋的开端,布局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全局。目前,棋坛高手越来越注重开局的研究,从开局理论到实践检验,从使用效果到不断修正[5]逐步发展更新。
根据布局的特点,双方在这一阶段的争夺集中于对棋局的主动控制权。为此,棋手们总结出下列几条布局的原则。
3.1 布阵设局应顽敌
《孙子兵法·主题篇·排兵布阵》: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恒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身则首尾俱至。
象棋布阵之法有同于军事布阵之法,阵法合理能够以弱抗强,以小搏大,此为阵法之妙。目前,棋坛高手越来越注重布阵的研究,从布局理论到实践检验,从使用效果到不断修正,使布局的变化不断丰富,不断完善,不断发展更新。这体现在新潮定式、变例层出不穷、老式套路推陈出新。谁忽视了对布局的研究,谁就失去开局的主动权,从而导致中盘失利、残局被动,有的可能在布局阶段就输棋,例如:《橘中秘》中的第一编第一局,弃马十三着。弃马十三着中双方以顺跑开局,红方从第六着开始弃马设下陷阱,黑方吃马中计,到第十三着即认输。全局仅十三回合,可谓鬼斧神工,天作之合。
3.2 活畅子路速出车
正所谓“兵贵神速”。下棋如同行兵打仗一般,应尽快出动棋子,使之占领重要位置,并力争各个棋子的行动路线畅通,这样才能组成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整体布局。千万不能左右两翼棋子各行其是,或者频繁地走动某一个子,不考虑其他棋子的活动,各子之间配置失调,杂乱无章地摆在棋盘,以至于影响到整个布局完成的速度,从而使棋局陷入攻无力、守无方的被动局面。
所以,布局阶段要尽量做到“活畅子路速出车”。车要通,马炮跟,兵象活,使各子能出击迅速有力,尽快到达己方的关键点,让各大子争取占据有利位置。
“一车十子寒”描述的是车子力的强大、纵横进退、攻守自如的优势。在残局中车的威力极大,可以控制17个据点,实力占所有棋子第一位。象棋还有句俗语“三步不出车,满盘皆是输”,虽然有点夸张,但是这更加说明了车要快速出击的重要性。车可以快速占据要道,控制较多的点,同时,也会影响到布局的优劣,相当于马或炮的两倍。
3.3 占点争位控局势
关键点、线的占领,在象棋棋盘上,纵向9条、横向10条线中,每一条线和每一个交叉点的重要程度不尽相同。作为棋手,应能够根据棋局的变化正确地作出抉择,尽快使自己的棋子占领和控制关键点线,使己方行棋畅快,压抑对方棋子的出动速度,从而获得优势。对局中哪一方抢占了重要据点,也就获得了主动权,争到了控制权。因此,在开局阶段要尽快抢占重要据点,抑制对方大子的出动。
布局阶段,双方首先考虑的是迅速出动己方大子抢占要隘,控制要线,以尽快取得空间的优势。这时,对方的大子也迅速出动,其作用与威力往往大致相等。
因此,双方子力一旦接触,都要通过运子来尽力阻拦、压制、威胁,困住对方子力,采用各种战术手段来争夺局面的主动权。所以,布局阶段快速地“占点争位控局势”是有效阻碍对方棋子活动,开通子力,占据要道、抢先夺势、奠定基础的有效手段。
3.4 孤棋不入待时机
(1)避免单子走动过多。在布局阶段,要避免某一个棋子走动过多,即使是强子如车、马、炮,也应该如此。否则会影响其他棋子的出动速度,造成全局的被动局势。
(2)戒躁急进,协调配合。布局阶段,双方排兵布阵,迅速出动大子,抢占有利的位置并伴有火力接触。如果这时贪兵谋子、盲攻冒进,就会导致棋形前后脱节,左右失控,甚至导致该子被围困,成为对方的攻击目标。结果是虎头蛇尾,后劲不足,使棋局陷入不堪一击的境地,这样的实例比比皆是。所以,对局中要特别注意棋子的协调配合,前后照应,轻重平衡,避免出现明显的弱点。
(3)孤军深入必受困。深入对方腹地孤军奋战,常常是一厢情愿的走法。一旦计划落空,孤子必受困,如要救孤子,往往会失去很多先手和机会。
3.5 马不轻跃,炮不虚发
马虽八面威风,但也有致命弱点,在布局阶段,由于子力较多,马的行进道路多有堵塞之虞。如果不能与其他棋子配合,而贸然冲入敌阵“孤马出群”,则易为对方所算计。
炮具备远程战斗力,如果在布局阶段贪小利而轻易发出,则减弱控制效果,貌进实退,反不及遥控威慑效率高。
3.6 攻彼顾已,左呼右应
攻击对方一定要考虑自己的后方和左右。在布局实战过程中,双方难免为争夺先手和有利位置而产生激烈的争夺,各不相让,你死我活。双方的激烈争斗又始终围绕着主动与被动、巩固自己阵势与扰乱敌方阵营而逐步展开。抢占有利位置掌握主动,固己乱敌,做到攻彼顾已,把握和驾驭局势,逐步夺取先手、扩大优势。
反之,就要受制,被动挨打,甚至走向失败。攻彼顾已,巩固自己的地盘,出其不意地打乱敌方的战略部署。真正要巩固自己的地盘,就必须在棋战全过程中切实做到求成勿急。在取得优势时,绝对不可以义无返顾地攻击,这样很容易暴露出己方的弱点,从而遭受对方的猛烈攻击,甚至导致全盘皆输。攻彼顾已就是要适时巩固自己的防御,从而做到攻守兼备。
在布局过程中,有的时候也采取左右呼应的原则,两边要兼顾,不会出现太大的漏洞,这样在对手攻击的时候可以很好地防范,不至于手足无措。
阵法“如率然”讲的是军队各部间互相配合、互相支援的战法,用于象棋的对局中还大有用处。象棋实战中棋子间互相协作,首尾相应,“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身则首尾俱至”。针对敌人的用兵策略,刘伯承提出这样的战法:“夹其额,揪其尾,断其腰,置之于死地而后已”(《刘伯承用兵录》)。此法对付孙子布置的“如率然”那样的阵势,有着特殊的神奇功效。
3.7 不争兵利,丢先失马
勿贪子失先,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布局阶段由于子力相对较多,有些子力的作用尚难以发挥,其价值要比中残局略低,所以,在此阶段莫因贪吃子力而失先失势。布局中的先手与有利的形势往往比某些物质利益更重要,俗话说“得子失先非上策”,就是这个道理,关键是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衡量其得失。
4 结语
象棋的魅力在于通过子力部署、棋子的灵活运动与变化而达到预想的效果,故有“谱不可尽弈之变,法不可尽战之奇”的说法。象棋的布局千变万化,这是客观规律,决不可千盘一律,墨守陈规。初学者切记,在了解布局基本原则的同时,更要結合实战,灵活地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因人因时制宜,善于学习他人的经验,勇于运用新式布局,出其不意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孙尔康.象棋新理念布局[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7.
[2]马 麟.关于象棋教学过程中的“三要”原则研究[J].长江丛刊,2016(19):220.
[3]齐超男.浅谈开展象棋活动对学生数学学习的促进[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0):195.
[4]马 勤,陈 俊.综合象棋的创新文化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6(12):179-180.
[5]杨晓丹.我国智力运动的演进与发展对策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