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承载力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2020-07-04莫云

现代盐化工 2020年3期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分析应用

莫云

摘   要:环境承载力评价是以限制因子为基础,通过模型描述来对各因子限度最大化行动水平进行限制,再以这些因子的综合评价分析为依据计算承载力。首先简要论述环境承载力,并介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然后运用实例来探析环境承载力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关键词:环境承载力;环境影响评价;应用;分析

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承载力是一种有效的评价方法,通过分析环境承载力可以有效反映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程度,并且能够准确地评估规划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提高评价的科学性。

1    简述环境承载力

环境承载力从概念上来讲,可以从容量、阈值和能力3个方面研究。容量主要指在目前生活状态中确保不超出生态系统弹性限额范围的前提下,环境能够荷载的经济规模以及人口数量的最大值。阈值则指在一定时期与状态下,环境可以给人们活动提供的可支持阈值的最大限额。能力指任一区域环境系统结构在未出现质变的基础上所能荷载的社会与经济活动的能力[1]。概括来说,环境承载力的内容主要有:(1)自然资源,包括在生产周期中无法更新的资源以及不可再生资源,如矿产、能源、土地资源等;(2)环境生产力,指生产周期中可以再生的资源,如水资源、生物资源与环境容量资源等;(3)社会经济技术,主要指社会产业结构、经济综合水平以及物质基础等内容。

2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

2.1  环境承载力分析

2.1.1  环境承载力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可行性

要想实现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有效协调自然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这亦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规律。因为生态系统的负载是有一定限额的,也就是各个承载系统对任一外界干扰的忍耐都有一定限度,如果干扰超出了可承受范围,就会破坏生态系统。规划环评(Planning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PEIA)便是为了能够在决策初期同等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发展问题,从而给规划决策人员提供有效的完善规范方案的参考,进而促进环境、社会与经济的共同健康发展。

在PEIA中运用环境承载力能够对指标体系、评价标准、评价对象和内容以及方法学体系等内容进行分析。因为规划的目标、规模、布局、结构和资源环境生态承载能力存在较大关联,属于规划环评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在PEIA中应用每一单要素环境与综合承载能力分析的结果,能够达到在PEIA中有效融入承载力分析的目的。

2.1.2  基于环境承载力的PEIA框架

环境承载力分析的着手点是对限制因子进行识别,运用模型来将不同因子能够承受的范围描述出来,并将每个限制因子综合起来获得其最终承载力。当前一般采取建设指标体系方法来量化承载力,指标体系的权重主要采取专家决策法和层次分析法有效结合的赋权方式,存在主观性。

2.1.3  环境承载力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如果在PEIA中将环境承载力看作一项潜在重要内容,则在以下两类应用方式中,环境承载力会出现较大的差异:(1)把它当作评估标准,评价规划中建议行为可能会出现的消极影响;(2)把它当作信息,添加至土地利用类别的定义与分配以及其他概念当中。

不仅如此,因为在执行规划时,会受到政策、市场、生产力技术以及其他规划因素的影响,所以,在保护环境与利用资源时会出现不可预估的问题。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以及政策环境动态变化的背景下,承载力指标体系内的部分指标可能对当前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有作用,也有可能不会成为规划发展中的问题。所以,在进行PEIA时,必须明确实际確定的指标受到外在因素影响的程度,或找出其潜在的相关性,并进行协调性分析。

2.2  协调性分析

PEIA能够有效确保环境法规政策和规划相互协调。协调性分析的重点在于规划间的矛盾,所以,在具体分析过程中,不但要求对其和上一层规划是否一致进行分析,保证上层规划的有关目标得以实现,还要求能够对相同层次规划的协调性进行分析。在实际分析过程中,主要采取定性方法,也就是使用描述性的文字来呈现规划方案和相关规划间的一致性与相符性。

2.3  生态适宜性分析

生态适宜性分析不但是生态规划的重点,而且是评价生态环境影响的重要方式,主要采取地图重叠法。该种方法属于等权相加法。因此,要求能够建立一套完整且复杂的组合因子与判断准则,用于适宜性分析。

3    环境承载力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分析

3.1  工程概况

此新区位于旧城区和开发区之间,规划总占地面积为37.33 km?,工程建设周期为15年(2015—2030年)。该区定位为打造一个具备良好国际竞争力的商贸、居住以及游憩等多功能的现代生态园林城区,努力构建一级生态文化社区,从而提高对国际优秀人才的吸引力,致力于建设一个人才、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商住环境。

3.2  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

将所在地区的环境发展趋势与规划要求结合起来,建立一个完善的区域综合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选用表征环境质量指标、污染物监测值和土地人口等与之相关的因素,进一步定量分析新区环境综合承载力因子,将12项指标汇总形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2],如图1所示。

3.3  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

环境承载力属于多维向量,一般情况下,每一分量均可能由多个指标一同构成,因此,能够有效结合描述环境承载力的每一项指标,让其构成一个较为系统的指标体系[3]。

3.3.1  确定权重

此區规划评价存在许多因子数与类型,并且其实际影响环境也有所不同。因此,必须要赋予各评价因子相应的权重值。在此基础上便能够采取层次分析法来进行判断矩阵分析,也就是根据特定顺序将M个评价因素排列为相同数量的判断矩阵,随后采取两两对比的方式来分析该类因素,根据各类因素的重要程度确定最终的矩阵元素大小,同时,根据分析结果将该类矩阵内的一个极大特征和相应的向量计算出来,这一特征向量即为所求权重,如表1所示。

3.3.2  单项环境指标的环境承载力分析

在分析此区域规划的过程中,计算各单项指标的环境承载力主要采取的是相对剩余容量法。(1)正向指标数值越大,其环境质量就越好,计算式为:Ei=Ci/Ci0-1;其中,Ci表示实际测量值,Ci0表示标准参考值;(2)反向指标数值越小,其环境质量就越好,计算式为:Ei=1-Ci/Ci0。

值得注意的是,应当使用日平均值来计算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与烟尘等的质量浓度,并且在计算环境标准值时主要根据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此外,应当根据实际调研数据实时计算人口增长率、绿化覆盖率、绿地面积以及人均绿化面积。Ei为对剩余环境容量,Wi为权重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3.4  综合环境承载力计算分析

环境承载力是对所规划区域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情况进行判断的有效依据,若区域环境承载力比较大,那么该区具有较好的环境、经济以及社会协调能力;反之就表明此区域的环境承载经济能力稍有不足。由此可见,在此区域中,能够运用环境承载能力来预测其持续发展以及综合能力的走向与趋势,并且还能够对此区域的环境发挥一定的警示作用。通过科学合理分析单因子环境承载力(见表2)与综合环境承载力及饱和度(见表3),可知在该区中各个环境指标因子的承载力是否有超标的情况,这样一来便可从超标的因子着手进行强化管控,从而达到优化此区域环境质量的效果,并更好地推动此区域环境、社会以及经济等的协调统一发展。

4    结语

举例对某新区规划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首先构建了此区域综合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进而对其分析方法及内容展开了认真的分析。然后对该新区建设完成后的各项指标因子承载力开展了模式预测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并没有出现超标的问题;但该区域的氨氮、生物需氧量、人均绿地面积以及人口增长率等方面的环境承载力比较弱,所以,应当进一步强化以上几方面内容的管理和控制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张文琦.环境承载力分析法在开发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5):47.

[2]路忠贤,唐永顺.环境承载力及其在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J].环境研究与监测,2011(3):50-53.

[3]郭 珊.环境承载力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9.

猜你喜欢

环境影响评价分析应用
分析:是谁要过节
回头潮
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刘策
互联网+时代以项目引导的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山西省低热值燃煤电厂烟尘超低排放工艺技术路线探讨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发展现状及问题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