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焦虑情绪
2020-07-04刘思远
刘思远
每到临近开学,一些中小学生就会闹起情绪,表现出情绪低落、心慌意乱、无缘无故发脾气、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等症状。种种征兆表明,他们正受到焦虑情绪的困扰。
焦虑是一种复合性情绪,是个体主观上预感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或模糊的威胁即将来临,而又难以应付的情绪体验。常表现为烦躁不安,提心吊胆,思维受阻,注意力难以集中,行动不灵活,周身不适,食不甘味,失眠等。学习、考试焦虑和人际关系敏感是学生焦虑比较集中的表现。
一、常见的引起中小学生焦虑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因环境改变而产生焦虑。这是中小学生中比较常见的情况。对新环境难以很快适应,因而引起各种焦虑反应。如有一位寄宿制高中的学生谈到,在升入高中住宿以前,生活上的事都由父母包办,衣食住行都有人给自己安排。现在这一切都要自己来做,却不知如何去做。学习紧张,还要想着怎么去处理这些事,因此感到焦虑不安。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这位学生由于生活在一个过分依赖的家庭环境中,独立生活的能力较差,因此当置身于一个新的、不得不依靠自己独立安排生活的环境中时,常常因不知该如何做而产生焦虑情绪。
2、学习上的不适应。不少学生对于紧张的学习生活不能适应,老师课上讲的内容多,有时很难跟不上步伐,学习压力又重,家长期望很高,加上有时学习方法不得要领,难免造成学习紧张、学习成绩下降,一些学生对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前途感到忧虑不安,极个别的担心自己会无法升入理想学校,陷入焦虑状态之中。
3、学习、考试的压力。学习、考试焦虑是中小学生中较常见、较特殊的焦虑情绪表现,即由于担心考试失败或渴望获得更好的分数而产生的一种忧虑、紧张的心理状态。考试焦虑一般在考试前数天就表现出来,随着考试日期的临近而日益严重。研究表明,把对好成绩的期望降低到适当的水平,可以减轻考试焦虑。
4、对健康状况的担忧。另一种常见的焦虑情形是因对身体健康状况过分关注而产生的焦虑。中小学生因学习比较紧张,脑力劳动任务比较繁重,存在着一些可能使健康水平下降的因素,如失眠、疲倦等。当这些因素作用于那些过分关注自己健康状况的学生时,便有可能导致焦虑的产生。
焦虑症是焦虑性神经症、神经性焦虑症的简称,是一种焦虑反应同时伴有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症状的神经症。主要表现为有一种难以言明的内心紧张、恐惧,好似灾难降临,同时伴有心跳加速、胸闷、呼吸困难、皮肤潮红或苍白、多汗、恶心、坐卧不宁、来回走动、甚至虚脱昏倒等。焦虑症状可见于多种精神障碍,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强迫症、恐怖症、神经衰弱等,但并非这类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
焦虑症患者的焦虑情绪并非由实际威胁或危险所引起,或其紧张不安和恐慌程度与现实处境很不相称。患者的个性特点是情绪不稳,自卑多疑,夸大困难,对躯体微小或不适易引起很大注意,依赖性强等等。
并非所有的焦虑都是病理性的,中小学生的焦虑大多是正常的焦虑,即客观的、现实的焦虑。这种焦虑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情绪表现,有些比较轻微的焦虑往往会事过境迁,随时间延长而自动消失。适度的焦虑具有积极的作用,它能使学生在各种活动和学业上表现出色,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过分的焦虑可使人心情过度紧张,情绪不稳定,不能正确地推理判断,记忆力减退,以致影响考试成绩和人际关系。对于那些自己感到无法控制的、比较严重和持久的焦虑表现,或焦虑性神经症的表现,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和治疗。
二、克服中小学生的焦虑,主要的方法有:
1、改善学生的认知
认知评价能力,对个体的焦虑水平影响很大。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的ABC理论认为:面对一件事情,人们对于事件的解释、评价和看法,影响着人们对该事件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理性的信念产生积极的情绪和行为反应,非理性的信念则产生消极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所以,引起情绪反应的是对于事件的评价,而不是事件本身。例如,考试不及格的学生,面对失败,可能会有不同的想法。一个学生会想:“这次没考好,真让人伤心,还是复习得不够充分”。而另一个学生会这样想:“我简直糟透了,连考试都考不好,真没脸见人。”这样两个学生对事件的不同想法,直接导致他们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对第一个学生来讲,考试失败的确让人伤心,但他会查找失败的原因,重作努力。第二个学生的情绪反应可能不仅仅难过而且非常郁闷,并可能因此一蹶不振。因此,与非理性信念辩论,用理性的信念去解释面对的诱发事件,情绪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了。如下图表示:
2、使学生学会放松
焦虑往往伴随着紧张,紧张又增强焦虑,因此学会放松对减轻焦虑很有帮助。情绪放松有以下几个标准:心率平缓而有节奏;呼吸慢而均匀;肌肉松而不散;四肢舒软且有暖融融的感觉;心境平和而舒畅;感觉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动作灵活、自然、无拘无束;身体能从疲劳中得到恢复,工作和学习效率高,常用的情绪放松的方法有:深度呼吸法、语言暗示法、意象训练法和身体放松法等。
3、帮助学生克服学习无助感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如果这时遭到老师或他人的嘲笑、训斥和恐吓,恐惧性条件反射就出现了。使他只要一看到那門学科的教材就可能引起一种紊乱的情绪反应,而且以后每一次试着去学习这门学科时就会陷于紧张的情绪状态之中。
针对这种情况,心理学家提出了一种重新训练的计划。首先,立即停止那种因学习失败就去批评和惩罚的做法,改为得到成绩就给予表扬。然后,要安排学生在一个新的富有同情心的老师的指导下重新开始这门学科的学习。这种重新训练必须使这个学生感到,他现在的这种学习乃是十分成功的。通过把这门学科同那些愉快的情境联系起来而不是同挫折联系起来的做法,那些恐惧反应就会逐渐消退,自信感也会逐渐建立起来。
学习焦虑、人际关系引起的焦虑通常是由自信心不足引起的。所以,要消除焦虑就必须通过表扬、赏识、鼓励等正强化的方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其自我效能感。当然,这种自信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学识、能力基础上,如果学生平时能认真掌握所学的知识,就不会害怕学习和考试,也不会产生学习和考试焦虑。
4、注重劳逸结合
经常有学生在出现焦虑情绪后,自感身体不适、睡不好觉,几次到医院去检查,任何指标都正常,但就是终日无精打采,由此影响了学习。对于这种情况,要克服焦虑首先就要使学生正确认识人的脑力活动对健康的影响,合理安排时间,注意劳逸结合、增强体育锻炼,而不应该沉湎于对自身身体状况的过分关注,因为这有可能通过暗示作用使身体的各种不适感增加,从而进一步加重了焦虑情绪。
5、注意与家长配合
许多中小学生的焦虑与家长期望值过高有关,而未到成年期的中小学生,其心理承受能力一般都很有限。由此可见,家长的期待不仅没有变成孩子学习、生活上的动力,反而成为学生的心理负担。老师可根据学生的情况联系家长或进行一些家访,交换孩子在学校和在家出现的一些状况,交流彼此的看法,慢慢地改变家长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