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人工智能的电力安全生产管控建议
2020-07-04廖逍徐唯耀董媛媛
廖逍 徐唯耀 董媛媛
摘 要:传统的安全生产管理,缺少不同程度的感知手段不足、数据融合不深、深化应用等问题。在人工智能技术日趋成熟的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思路,带来了安全生产管控流程与机制的变革。本文设计了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平台的设计方案,在现有生产作业安全管控平台进行升级改造,实现与现有系统的数据集成及功能优化提升,确保满足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平台的建设要求,提高了生产作业安全风险管控智能化、现代化水平。
关键词:安全生产;人工智能;管控建议
1.前言
近年来,我国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信息技术在电力安全生产中的应用研究也在迅速发展,但是在安全生产管理中,由于缺少有效的技术手段和措施,缺少对事故规律的分析与挖掘,导致对于安全生产采取“事后管理”的方式;缺少事前预防,在事故发生后才分析事故原因、追究事故责任、制定防治措施。这种安全生产管理方式存在很大局限性,不能达到从源头上防止事故的目的,同时针对信息化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发现仍不同程度存在感知手段不足、数据融合不深、深化应用不够等问题,难以全面承载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工作。因此,提高生产作业安全风险管控智能化、现代化水平势在必行。
2.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升级安全生产管控体系的主要做法
电力现场作业流程分为作业计划、作业准备、作业实施、作业稽查四个主要阶段。作业计划阶段,设计工程项目管理和作业计划管理模块,对外包企业基本信息和资质信息进行管理;通过发承包管理将工程项目与外包单位及人员建立联合关系进行管理。作业准备阶段,设计作业准备管控模块,将现场勘查、三措一案、工作票等核心业务流程的执行文本进行线上管理,实现业务流程的有迹可循。作业实施阶段,设计作业任务管理模块,通过地理位置跟踪、人脸识别技术对现场人员和工作地点进行管控,通过开工信息记录对计划的持续执行信息进行过程记录,实现计划全流程过程信息的可追溯。作业稽查阶段是对作业现场的监督管控,设计反违章管理,通过在现场架设视频捕捉设备,自动捕捉现场违章照片并智能分析违章内容,结合省公司已下发的安全管理相关规定,通过扣分形式记录企业及人员的违章,实现违章记录的有据可依。主要做法如下:
2.1优化设计作业计划管理流程
现场安全管理的源头是计划管理,作业计划应通过统筹时间、组织工作、指挥及控制工作的各过程来协调所有资源,以便实现既定的目标。加强现场作业安全管理的首要目标为加强计划管理,实现各类工作均有据可查,杜绝无计划作业,从源头降低事故发生概率。因此对现有作业计划管理的业务流程进行优化,根据各专业计划管理特点,对现有计划编制、审核、发布、执行等流程进行完善,优化资源投入,在有效减少人力、物力资源浪费的基础上,提高作业计划安全管理水平。主要包括:一是梳理计划流程,明确管理职责。联合多部门对生产、营销、基建等各专业现有计划管理业务流程进行调研,流程设计从市、县单位入手,构建“三级编制、两级审核、两级发布”的计划管理原则。二是逐级计划发布,完善流程管控。将各单位计划管理业务流程融入为计划编制、计划审核并发布、计划查询/公示三个主要功能模块中,为满足用户使用需求,在计划审核流程前增加计划召回和计划退回功能,允许计划编制者与审核者在计划审核前,对计划内容进行反复确认。三是统筹计划管理,实现多元应用。按照“统一管控、精干高效”的思路,将各专业计划纳入现场作业安全管控系统计划管理范围,利用数据中心的数据共享优势及安全接入平台的内、外网数据交互优势,将不同专业、不同网络环境中计划管控系统的计划数据,集成到统一的平台中,实现“多元数据、统一管理”。
2.2加强现场作业安全责任管控
电网作业中存在安全风险高,相关单位和人员从业水平层次不齐的现实问题,给电力作业工作埋下了不小的隐患。为了提升作业现场的安全责任管控能力,首先要对作业人员进行严格把控,通过使用必要的技术手段,将人、证、计划有机统一认证,做到计划与实际一致、人员和证件一致,提升作业安全的安全监控能力。主要包括:一是运用身份证关联,实现精确管控。在作业计划编制和审核的业务流程中,将作业工作负责人作为现场作业的管理人员,通过工作负责人的身份证号作为关键因素,将内网计划管理功能与外网移动端关联,使用户在使用移动端执行记录时,与内网制定计划精确匹配,实现计划的精益化管理。二是统一计划源头,灵活的作业任务分配机制。任务分配模块以计划系统中的数据为基础,通过定时作业的形式,把每天计划发布给具体的执行人。
2.3强化作业实施现场资质及过程管控
主要措施包括:一是建立企业人员库,逐步补充完善。遵循“全员、全口径、全包含”的原则,以业主单位为管理的责任单位,对所辖范围内的外部企业及人员进行全面梳理,结合内网门户系统获取的内部单位信息,形成包含外包单位、集体企业、内部部门、班组的全息企业库。二是基本信息与业务资质联合管理。借助于移动应用技术,依托于移动作业平台,为用户提供灵活方便的人员验证操作模式,以人员正面照及身份证照片作为采集及比对的依据,借助于身份证识别以及人脸识别技术,对人员信息进行验证以及身份证信息的录入,快速实现人脸库基础信息的录入。三是依托人脸识别技术,强化班组人员管控。安全交底除进行安全要点传递之外,也是人员到场的一个重要验证方式,通过交底照片的提取交底人员的面部信息,以人脸库中的信息为依据,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对安全交底人员进行识别比对,识别的人员会写入到工作记录中,作为班组成员的依据之一,并作为实际参与的作业人数图像及数据依据。四是借助于视频监控技术,加强作业过程监管。作业过程视频信息作为现场作业重要的管控手段,需要借助于视频监控系统来完成。户外作业因其特殊性,只能通过3G/4G网络来完成,通过对现场搭建临时监控点来实现对作业过程的监控。
2.4利用新技术实现智能“反违章管理”
作业稽查是现场作业安全管控的必要措施,受限于人力资源和时间成本,很难实现作业现场的全覆盖。但借助于视频监控系统,进而通过远程稽查的方式,则可以极大的提高对作业现场的覆盖率,并根据远程稽查及智能管控的结果,有针对性的开展现场稽查工作,进而提升作业稽查效率。作业稽查结合视频监控实现远程稽查基本流程:借助于视频监控进行视频采集,依托于視频监控系统,对现场进行远程巡视,根据远程视频巡视情况,开展远程稽查工作,结合远程稽查的情况以及智能辅助的工作,指定现场稽查任务,根据作业定位,自动导航,快速到达现场,开展稽查工作。其中,关键点包括稽查快速到位、稽查到岗到位、稽查问题记录等工作。
3.小结
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平台以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为核心,解决感知手段、数据融合、深化应用等问题,实现安全生产的全过程管控,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安全生产融合的建设,通过自动化、信息化手段促使安全基础管理工作全面落实,进一步推进安全管理、管控方式的进一步提升,将安全生产责任制真正细化落实到每项作业的过程中,降低现场作业风险,提高工作效率,保障人员、生产设施的人身安全和稳定运行。最终达到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提升企业的安全生产管控水平。
参考文献
[1] 刘宇平.探讨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在电网建设企业的建设与应用[J].建筑安全,2013,28(04):17-19.
[2] 胡明.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综合管理体系的建设[J].电力安全技术,2010,12(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