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学生同行,不做“孤单”英雄
2020-07-04焦永建
焦永建
摘 要:本文是作者在教学管理中的一点收获,主要介绍了如何解决学生课间打闹的问题,如何改变学生写作业拖沓的坏习惯、如何帮助学生消化当天所学知识的方法、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关键词:课间打闹;学习习惯;内驱力
年年都是九月一,秋风起兮开学忙。去年九月,有幸担任 2020 届某班的班主任和物理老师。一学期就这样匆匆的过去了,在繁忙中,在幸福中,不断的努力着,不断的进步着。回顾总能让自己重新审视自己,总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一、疏与堵结合平息“战争”
这个班级无论是成绩还是学生的品质,都是非常优秀的,得益于之前班主任有效的管理和真情的付出,我很轻松的融入了这个班级。然而好景不常,一周之后,班级内部开始了一系列的“战争”,所谓“战争”就是学生在课间打闹,严重到什么程度,只要是课间出办公室,就能看到有人在楼道互相追赶,然后是躺在地上打滚,推门进教室,绝对会看到有人躺在地上,周围有人拽胳膊拽腿,政教处老师成了我的常客,经常提溜几个人过来“受审”。和其他代课老师了解情况后得知,他们在七年级就开始了这样的“战争”。从此我就把工作的重心放在了努力消灭“战争”,首先对经常打闹的同学上了一节思想教育课,对他们进行了批评教育,并告知他们打闹时无法预知的不可控的危险,并要求他们向我保证,不会在打闹了。然而,不出两天,“战争”的游戏又重演了,所谓的保证早抛到了烟消云外。当我再次看到他们在地上打滚时,真想一脚踩上去,当足球一样一脚踢飞算了。我想通过更加强硬的手段管住他们,所以就从警告发展到体罚,再到叫家长,严重的要求每节课间到办公室报道。就这样,在“我在他静,我走他癫”的关系下持续到期中考试。
一次偶然机会我看到这样一段话,“管,原意为细长而中空之物,其四周被堵塞,中央可通达。使之闭塞为堵;使之通行为疏。管,就表示有堵有疏、疏堵结合。所以,管既包含疏通、引导、促进、肯定、打开之意;又包含限制、规避、约束、否定、闭合之意。理,本义为顺玉之纹而剖析;代表事物的道理、发展的规律,包含合理、顺理的意思。管理犹如治水,疏堵结合、顺应规律而已。所以,管理就是合理地疏与堵的思维与行为。”搜索后得知,这句话出自《极简管理:中国式管理操作系统》这本书中。后来就反思自己对班级的管理,我一直在想着各种方法去管控他们,没有考虑到十二三岁的孩子正是打闹的年龄,想要控制他们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就在思考,如何做到疏与堵的结合呢?
很快,期中考试工作结束了,物理课程开始了光学的学习,我就想到了给班级购置一套光学实验器材,在班级设置了一个实验台,当我把实验器材摆放到实验台上时,课间就有很多同学围在实验台周围,好奇的研究着每个器材,几乎每节课都有同学拿着器材在“研究”着,虽然有些同学毫无目的在玩耍着器材,我的心理却在偷着乐。同时我在教室的书架上放了一套牛顿摆,它也很成功的吸引了一部分学生,没几天,又多了一套牛顿摆,几个人在一起玩的不亦乐乎。在学习了潜望镜后,我又要求他们制作了潜望镜,制作好的都带来放到了教室展示台,课间会有很多人拿着潜望镜观察窗外的风景。就这样,几周之后,我听到了政教处主任说,你们班课间可以免检了。
二、“十点半计划”培养写作业的习惯
期中考試后的家长会,使我了解了一些学生在家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有几位家长反应孩子写作业会写到凌晨一两点,当我听到这个时,我是相当惊讶的。会后我和各科老师沟通了作业的问题,在学生中匿名调查了作业的完成时间,完成作业晚的原因并不是作业量太大导致的,而是他们在写作业时边写作业边吃着,或这看着手机等等,效率太低。当我知道原因后,果断的强制要求每天晚上十点半必须睡觉,作业没写完也要睡觉,和家长在微信群中沟通好,十点半必须将作业收走,以防半夜偷写,并在微信群中接龙回复是否睡觉,非常感激家长的配合,每天在十点半会准时开始接龙,有些没写完的会回复完成情况,对于没完成作业的,我会视情况免掉之前的作业,或必须利用课间补完作业。在孩子们的内心深处,他们是渴望着进步,渴望着学到知识,所以没有以为我十点半的规定而不写作业,他们会在学校抓紧时间写作业,不愿意浪费在校的时间,经常会出现放学后写作业不愿离开,直到教室消毒才会离开的场景。
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21 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 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在我和家长坚持了两周后,虽然没有达到心理学家所说的 21 天,但通过两周的强制要求,班级的学生基本都能在学校有机会就会安静的写作业,放学前完成两科作业的人数在不断的增加。规则可以养成一个人的习惯,杰克霍吉在《习惯的力量》中把“习惯”比喻为飞驰的列车,惯性使人无法停步地冲向前方。前方有可能是天堂,有可能是深谷,习惯就是你的方向盘。
三、小结中提升并完善“今天”
在“十点半计划”实行两周后,了解了他们作业完成情况,90%的同学都能在十点之前完成作业,说明作业完成效率大大提高。在实行“十点半计划”的同时我就在思考,怎样能促进学生对薄弱科目的重视,从而提高薄弱科目的成绩?就此问题和刘老师进行了交流,首先要让孩子认识到自己薄弱科目对自己整体成绩的影响,其次是想方法提高孩子对薄弱科目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单科成绩差最主要的还是兴趣不够,最后要帮学生找到好的策略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困难的问题。学生要把当天所学的知识真正理解,除课堂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外,我觉得,如果能在休息前把课堂内容进行回顾,回顾下课堂的知识框架,回顾下课堂上老师强调的重难点,回顾下你遇到的问题老师怎样帮你解释的等等。于是我分析了每位同学期中考试的成绩,找出每位同学薄弱的科目,有些一科,有些两科,有些三科,四科。根据科目的不同分成了多个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位同学负责。要求他们在每天晚上睡觉前对薄弱科目进行小结,时间规定是,一科 10 分钟,两科 15 分钟,三科四科 20 分钟,为了落实到位,第二天小组负责人会把小结收齐并交我登记检查。
四、“大事化小”激发内驱力
所谓的“大事化小”指的是,把学生的目标成绩划分到每科中。在期末考试复习刚开始,我和每位同学进行了交流,共同分析了期中考试的成绩和排名,设想当他们的总分增加 10 分的话,排名会有什么样的变化,根据期中考试的成绩,当总分增加 10 分的话,年级名次会进步超过 100 名,此时我看到了他们眼中的激动,我继续分析了这 10 分如何得到。当把这 10 分划分到四科中时,每科只需要提高 2.5 分,而这 2.5 分就是你们平时易错的那一两分,就是你们考试时因为粗心而后悔的那一两分,就是在别人都不在乎而你却认真对待了的那一两分。
结束语: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老师在教学时会想方设法“授人以渔”,然而由于接受“渔”的对象不同,有时“渔”会失去“渔”的价值,不会成为他们的“鱼”。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在“授人以渔”之后,与他们多同行一段路程,当“渔”成为“鱼”之后,我们再悄悄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