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2020-07-04孟庆含
孟庆含
新课程改革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密切教科书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改变学习方式,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同时也给每位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理论性综合性强,时代性、社会性、思想性的特殊性使得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实现学科核心素养成了当务之急。
一、困惑中的矛盾冲突
从教材上来看,教材虽然在不断的修订,但是很多用以认知教材知识的典型事与距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关注时政,充分挖掘利用时政,把鲜活的材料更融入我们的教学中去。
从学生来看,当今社会发展是文化思想激荡的年代,很多学生对于现实的真实认知,往往会受到多元文化思想的左右,而难以真正接受某些教材观点,只是为学而学,很难在教学中达成政治认同。学生的求新欲望强烈,对于陈旧的已知的事物不以为然,难以改变既定观念,而失去学科兴趣。
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所在就是能够实现寻找到合适的感性材料,恰当的在课堂中运用从而实现感性材料到理性认知的自然升华,而这种升华的有效性必须与学科特征、时代特征和社会需求相符合。本人也在实践中实际探索,下面把一些经验和感受与大家共享。
二、选择中的无微不至
感性材料的选择并不是纯粹拿来主义,而是要经过仔细筛选,严格把关,甚至要重新整合,因为恰当的感性素材才能生成合理的理性认识,更好的实现教学效果。
1.要有鲜活性,紧跟社会发展步伐,贴近学生实际。政治选考题目往往以最新时事为背景材料,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综合运用的能力,这正体现了政治学科的时代特征和对课程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而关注时政关注社会是每个学生作为社会的人必须具备的素养,那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就必须贯彻这一精神,培养这种能力。
2.要有思想性,弘扬社会发展主旋律。弘扬“真善美”,摒弃“假恶丑”是社会正道。选用材料应以弘扬社会正气,歌颂英雄人物事迹为主。如感动中国人物、廉洁奉公的好干部、遵纪守法的好市民、先富不忘后富的带头人、爱国奉献的工作者等。激励学生向先进人物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要有科学性,符合实际,紧扣教材。时政材料的选取应与事实相符,不可任意篡改和杜撰,如在讲述政治生活时所选取的时政材料可以从新闻、报纸、电视等具有权威性的媒体摘要,保证准确性。当然,有时为了教学的需要可以整合与实际相符的材料,但材料本身要紧扣教材内容,简洁明了,符合主题。
4.要有丰富性,广泛取材,形式多样。感性素材在社会生活是色彩斑斓的,我们在取材时应不拘于形式,呈现的形式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具体取材和运用形式可以为故事、时政、新闻视频、电影、小品活动、实践体验、网络论坛、讨论辩论等。
5.要有吸引性,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引起学生浓厚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們选用的感性材料,能否符合学生的心里,引起学生的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参与度是有很大帮助的。
感性材料的选择过程,需要教师要有把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实践联系起来的意识和能力,对活的、新的东西有兴趣,有亲自动手收集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平时应多关心国内、国际大事,多做读书笔记,并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反思,积累总结经验,做好选材工作,为课堂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升华中的顺水推舟
感性材料选好要用好,选好用不好等于材料未能尽其材,更可能会有画蛇添足之嫌,或者适得其反。运用的实践过程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课堂气氛的掌控与调节。
学生本身的差异以及与预设结果的不确定性,使得我们在运用感性素材时要及时调动或控制课堂氛围,使得这种生成更加的自然而有序。
2.感性素材的运用时机。
感性素材的自然生成运用的恰到好处,应该要把握好素材运用的时机,课前、课中和课后运用要根据实际需要和学生反实际情况而定,时机把握不准,对于效果的自然生成结果便会有影响。
3. 素材的设问的引导和设置。
感性材料的设问一定要给留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能创造性的运用所学知识与实际社会生活相联系,敢于质疑,思考生活、思考人生,提出问题、分析现实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认识。情境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推进。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梯度的问题,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解答的能力,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4.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教师的参与和合作。
感性材料的课堂结果与教材内容的紧密结合是实现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学生的学习成果的总结与分析要深入全面细致。教学目标的及时检测与再现很重要。可以基于这堂课的材料出题训练,也可以让学生在完成教学知识的认知后再来谈谈从中的启发和认识。总之,感性到理性的自然升华,是要在实践中检验的。
四、实践中的反思共享
感性的影响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的,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使学生爱学、会学、善学,在感知中顿悟,在交流和探讨中升华。
适合学生的教育必然是最终能实现知识内化的教育,这种教育必然在感性材料到理性认知的自然升华中才能实现最佳效果。
课堂教学中的感性到理性的自然升华真正让我们体验了教师是一个不老的职业,我们永远生活在时代中,我们带给学生的永远应该是鲜活的知识。政治课堂也更应该是不老的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