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见的酸”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020-07-04袁东梅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探究教学教学案例

袁东梅

【摘 要】本文就“常见的酸”教学内容进行探究式教学实践,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主要的教学思路是:把教学过程设置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给每位学生提供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活动进行学习,体验到获得知识的快乐。

【关键词】常见的酸;教学案例;探究教学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探究式教学,是以“自主、探究、合作”为形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先进行自主学习、再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进而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能训练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下面以《常见的酸》为例分享笔者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1   教学内容

本教学内容是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12)下册第十单元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中的重要知识。学生在学习了空气、水、碳和碳的氧化物、金属和金属材料等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前提下,进一步学习同类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用途等内容,比较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异同点,从而培养自身科学素养,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1]。

2   学情分析

常见的酸学生已经接触过这类物质,知道了一些知识。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通过实验得知稀醋酸、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在学习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时,实验室制取氢气,用锌与稀硫酸反应;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时,发现不同金属与酸反应的现象有差异。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探究学习能力,思辨能力较强,学习动机明确,对新知识有探究的欲望[2]。

3   教学目标

3.1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常见酸的性質和用途。

(2)认识常见酸的腐蚀性。

(3)初步学会稀释浓硫酸。

3.2  过程与方法

运用探究、讨论、归纳、概括等学习活动形式获取知识。

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化学与日常生产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习的兴趣。

(2)树立实验操作中的安全意识。

4   教学重点与难点

4.1  教学重点

常见酸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4.2  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认识酸的化学性质。

5   教学过程

5.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如柠檬、山楂、柑橘、食醋、铅酸蓄电池等。

(2)案例:某天放学回家,小陈看到妈妈将原已生锈的护栏擦得光亮如新,难免好奇。到底是用什么能将铁锈除得这么干净呢?

教学分析:笔者提前一天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收集和观察生活中与酸有关的资料,上课请学生分享成果,便于学生在情境中进入新课,感知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的动机。

5.2  酸的探究之旅

探究一:常见酸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1)观察盐酸(HCl)、硫酸(H2SO4)的颜色和状态。

(2)分别打开盛有盐酸、硫酸的试剂瓶的瓶盖,观察现象并闻气味。

教学分析:在盐酸和硫酸的物理性质教学中,观察颜色和状态时尚未打开瓶盖,闻气味前先复习正确操作。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回答,准确描述内容。在讨论浓盐酸的挥发性和浓硫酸的吸水性时,让学生交流讨论形成的“白雾”与学生所知道的“白烟”的区别。在盐酸和硫酸的用途教学中,笔者让学生自己对比两种酸的用途,发现共性和个性。

探究二:认识浓硫酸。

阅读教材,进行3个演示实验,得出实验现象,如表1。

教学分析:笔者演示教材中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结合学生的描述,进行准确规范的表述。在学生感知了浓硫酸强烈的腐蚀性后,让学生探讨浓硫酸脱水性与吸水性的区别,分析得知脱水性原理以及发生的变化。

探究三:酸的化学性质。

(1)酸溶液能使指示剂变色。

学生实验:在白色点滴板上进行操作。

教学分析: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实验,体验到酸碱指示剂遇到酸性溶液变色的情况,知道该性质为酸的通性之一。

(2)酸溶液能与某些金属反应。

复习巩固:学生连连看。

教学分析:首先让学生回忆酸与金属的反应,引领学生巩固知识,做到温故而知新,知道该性质为酸的通性之一。

(3)酸溶液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

提出问题:金属氧化物(如:铁锈Fe2O3)放入酸溶液中能发生反应吗?

作出假设:能发生化学反应。

设计实验:①用镊子分别取一个生锈的铁钉加入两个试管中;②向两试管中分别注入稀盐酸、稀硫酸

2—3mL,观察、记录现象。

进行验证: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交流与展示:学生回答。

得出结论:酸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

教学分析:通过探究实验,学生揭开课前除锈的“秘密”,分析归纳出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的产物的共同之处。为了扩展学生的思维,笔者提出是否长时间浸在酸中的问题,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讨论分析,用方程式表示出反应的过程:①Fe2O3+6HCl=2FeCl3+3H2O;②Fe +2HC=FeCl2+H2↑。为了进一步发散、升华学生思维,笔者还设计了其他金属氧化物能否与酸反应的问题。

5.3  归纳总结,思考提升

为了检验和评价学生本堂课的学习效果,先让学生自我小结,笔者再进行总结,强调重难点内容。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笔者布置家庭实验和科普文章写作,探究食醋中的主要成分——醋酸的化学性质,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实验的能力和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科普文章写作,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思考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3]。

本节课教学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展一系列探究活动,包括提出问题、交流讨论、进行实验以及归纳总结等环节,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有利于学生主动体验探究活动,养成获得知识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形成好的化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周孝容.基于“模型认知”的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D].云南:云南师范大学,2019.

[2]马忠诚.常见的酸和碱——“酸和碱的认识,酸碱指示剂”教学设计[J].中国校外教育,2015(6).

[3]蒲颖,张玉彬.化学复习课中学生知识网络的自主建构——以人教版”《常见的酸》复习课教学为例[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7(11).

猜你喜欢

探究教学教学案例
浅析高中物理探究教学误区
活动课中让学生参与的探究教学
例谈高中数学的探究性教学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技巧及案例分析
反转课堂模式与数学教学案例
谈高中历史课中的问题式探究教学
促进初中化学定量观建构的教学案例
有效掌握科学概念的教学实践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