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小学语文识字活动的有效教学策略
2020-07-04田曦
田曦
摘 要:低年级是打基础、积累基础知识的重要阶段。尤其是在语文教学领域,低年级小学生识字能力的形成会直接影响他们语言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甚至关系着他们在其他学科中的学习效益。因此,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师要切实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使其养成自主识字、快乐识字的优良习惯,以便为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使其实现有效学习做好充足准备。本文将从创设趣味游戏、构建翻转模式、完善识字评价三个角度,来分析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组织丰富的识字教学活动。
关键词:低年级小学语文;识字活动;教学策略
在常规的低年级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活动中,教师通常会按照教材知识引导学生识读汉字知识,让学生学习汉字词的发音、书写规律,旨在快速丰富学生的字词储备量。但是,低年级小学生的遗忘速度很快,虽然可以在短暂时间内认读各个汉字,但是却很有可能快速遗忘识字规律,所以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去背诵各个汉字。如此,则会让低年级小学生承受繁重的学习压力,开始厌烦、抗拒识字任务。因此,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师要客观分析学情特点,丰富识字活动形式,让学生及时内化字词知识,使其产生深刻的识字印象。由此便可不断优化学生的识字能力。
一、创设趣味游戏
如果让低年级小学生在游戏与学习任务之间做选择,那么绝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游戏,这是由于学生爱玩好动的成长特性所决定的。因此,如果可以在识字教学活动中加入一些游戏,那么则可切实激发低年级小学生的识字兴趣,使其积极内化汉字知识。因此,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师要客观分析在识字教学中开展游戏活动的可能性,由此创新识字教学形式,让学生自觉投入到识字学习活动中。
就如在《春夏秋冬》识字教学中,笔者就设计了一个动作表演类趣味游戏。即笔者会提前设置一些卡片,上面标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抽到相应季节卡片的学生则要通过外在的肢体动作表演来展现这个季节的特性。比如,如果学生抽到“冬”这个汉字卡片,那么则可作出瑟瑟发抖的形态,或者模拟下雪天打雪仗、溜雪橇的行为动作。由此提示其他同学,猜对相应季节的学生则可积分。實践证明,本班学生都很喜欢玩游戏,积极回忆了生活经验,总结了各个季节的自然特征,然后创编了相应的肢体动作,全面参与到识字游戏活动之中。如此,学生不仅可有效识字,还可结合生活经验自由组词、解释汉字意思,而这就可以很好地优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情况。
二、构建翻转模式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指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内化新知,通过课堂探究解决疑问的新型教学模式,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渐渐养成良好的识字学习习惯。因此,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构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自我学习行为,让学生自觉识字,使其积累丰富的自主识字经验。如此,则不仅可有效丰富学生的识字量,还可让学生自觉整合教材之外的汉字知识,自主识字。
就如在《姓氏歌》一课教学中,笔者就在备课时制作了识字类微课。首先导入了《姓氏歌》的具体内容,通过多媒体课件标注了新汉字的读音、意思,同时录制了旁白讲解,演示了各个汉字的发音。然后,笔者还在微课中演示了各个新汉字的偏旁部首、书写笔顺等基础知识,希望学生在观看微课的时候可以自主识字。整个微课的时长被控制在5分钟之内,所以小学生在课前只需抽取碎片化时间即可完成预习任务,自主识字。如此,则可初步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使其及时内化汉字词知识。
三、完善识字评价
教学评价应该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识字教学评价则需针对识字教学效益进行价值判断与反思总结。客观来讲,实时的、激励性的识字评价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汉字词知识经验,让学生及时反思学习成效、现有不足,使其自觉巩固汉字知识记忆。而这就可进一步优化识字教学效益,让学生真正实现学习进步。因此,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组织实时的识字教学评价,引导学生坚定学习信念。
就如在《天地人》一课教学中,笔者就引导学生认读了天、地、人这三个新汉字,希望学生能够及时补充知识储备。在识字课上,笔者就针对学生的识字学习行为进行了课堂评价,首先肯定了本班学生的识字效果,表扬了学生的能动表现。由此,本班学生则会受到鼓舞与激励,产生良好的学习性感,生成学习自信。然后,笔者就客观指出学生发音不准确、反应速度较慢等问题,并为此设计了识字训练任务。让学生自觉参与其中,积极锻炼自身的识字能力。如此,本班学生则可为了得到表扬与重视而自觉识字。
总而言之,在低年级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育人原则,让学生及时内化所学知识。因此,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师要坚持寓教于乐、先学后教的教学原则,通过丰富的快乐识字、自主识字活动来锻炼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再以完善的识字评价去巩固学生的知识记忆,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做准备。
参考文献:
[1]苏晶.多种方式助力低年级学生高效识字[J].青海教育,2018(07):29.
[2]李小娟.论趣味识字法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8(31):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