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针灸模块引入实践教学和形成性评价的探索
2020-07-04张皓周永红刘春艳于惠青
张皓 周永红 刘春艳 于惠青
[摘要] 目的 探討引入实践教学和形成性评价在西医院校《中医学》针灸模块教学中的教学效果。
方法 将2015年级临床(5+3)专业2个班学生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试验组在理论教学基础上,引入针灸实践操作课和形成性评价进行研究性教学改革。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仅随堂演示针灸手法。
结果 试验组学生针灸模块理论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t=2.202,P<0.05);问卷调查表明,试验组学生对中医学的认同感、学习兴趣明显提高(χ2=4.027、4.027,P<0.05),技能操作能力亦显著提高(χ2=22.278,P<0.05)。
结论 在针灸模块教学中引入实践教学和形成性评价能明显提高学生对中医学的认同感,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夯实基础知识等方面明显优于传统理论教学。
[关键词] 中医学;针灸学;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形成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2096-5532(2020)03-0367-03
doi:10.11712/jms.2096-5532.2020.56.014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网络出版]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7.1517.R.20200109.1436.003.html;2020-01-09 14:36:43
INTRODUCTION OF PRACTICE TEACHING AND FORMATIVE ASSESSMENT INTO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MODUL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ANG Hao, ZHOU Yonghong, LIU Chunyan, YU Huiqing
(Department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School of Basic Medicine,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266071,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introducing practice teaching and formative assessment into the modular teaching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n Western medicine colleges.
MethodsThe students from the two classes of clinical medicine (5+3 years) in grade 2015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give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acupuncture practice combined with formative assessment in addition to theoretical teaching, and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conventional theoretical teaching with demonstration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n class alone.
Results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score of the theoretical tes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2.202,P<0.05).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showed that the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n their recognition of TCM and learning interest in TCM (χ2=4.027 and 4.027,P<0.05), as well a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operation ability (χ2=22.278,P<0.05).
ConclusionThe introduc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and formative assessment into the modular teaching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s superior to conventional theoretical teaching in improving students recognition of TCM, stimulating their learning interest, cultivating operation ability, and consolidating basic knowledge.
[KEY WORDS]TCM science; Acupu Mox science; teaching methods; practical teaching; formative assessment
在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体系中,《中医学》一直是西医院校学生的必选课程之一。由于培养目标不同于中医院校,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存在课时少、内容多、传统教学模式难以调动學生的积极性等问题。尤其是针灸模块的教学,如果只有理论讲授而没有实际操作,将直接导致教学和学习效果不理想[1-2]。以培养实践能力为基础的教学,能使学生各
项能力得到提升[3-4]。近年来西医院校也在大力进行
中医学教学改革,涉及慕课、翻转课堂、PBL、讲座等多种形式[5-9],但是涉及实践教学的改革相对较少。而中医学理论源于实践,实践操作可使理论知识更加直观、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我国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倡导发展性评价理念,非常重视开展形成性评价。因此,本研究中医学教学团队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引入针灸实践操作课,使理论与实践结合,小班制分小组操作演示、指导、讨论、完成实践报告、操作考试,并建立相应的形成性评价体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对中医学的认同感。本文旨在探讨《中医学》针灸模块引入实践教学和形成性评价的教学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将我校2015年级临床(5+3)专业2个班学生,随机分为试验组 30人和对照组 29 人。试验组男、女各15人,年龄为(20±1)岁,最近一次《生物化学》考试成绩为(70.52±10.07)分;对照组男14人、女15人,年龄(20±1)岁,最近一次《生物化学》考试成绩(71.14±12.31)分。两组年龄、性别和最近一次专业课考试成绩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的教师、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均相同。
1.2 教学方法
1.2.1 对照组 传统理论讲授针灸模块12学时,仅随堂演示部分针灸手法。其中经络总论2学时,腧穴总论2学时,刺灸法2学时,十四经脉6学时。采用完全期末理论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
1.2.2 试验组 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引入针灸实践操作课和形成性评价。
1.2.2.1 针灸实践教学设计 借鉴中医院校针灸专业教学改革思路[10-12],形成适合西医院校的针灸模块实践教学模式,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块教学体系。针灸实践模块教学体系由4个模块组成,操作实践课在每部分理论学习结束后立即进行,理论与实践学时数比例为1∶1。通过4个模块的操作课,完成实体标识正经走向交接分布规律、常用腧穴定位方法、十四经脉常用经穴定位方法、先导练习及实体操作刺灸法等内容。操作课上课时分为几个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在操作练习中讨论和相互纠错指导,在教师引导下正确操作演示,最后总结汇报。
1.2.2.2 建立针灸实践教学流程 课前为学生分享操作标准视频,并下发针灸练习工具。引导学生在观看视频基础上进行毫针持针、进出针指力、灸法等操作先导练习。操作课要小班制分小组进行,教师一边讲解操作要领一边示范,学生则对照老师动作
边模仿边做;然后小组学生之间互为模特实体操作
画经定穴、艾灸,在纸垫上操作毫针刺法;同时教师穿插指导,纠正错误并再次示范。下课前,学生和教师共同总结操作体会。课后学生完成操作报告。
1.2.2.3 建立针灸模块形成性评价体系 针灸模块的形成性评价由操作小组汇报、总结报告和个人操作考核构成,按比例计入过程性评价。建立实践操作考核试题库,每一份操作试题均包含体系中的4部分内容,学生现场抽取试题进行考试。强调学生在分小组操作中提高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在课前自主学习、课中小组合作操作、课后汇报总结和操作考核的教学活动中提高各项综合能力。
1.3 评价方法
学期结束后的教学效果评价,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比较两组学生的期末理论考试总成绩及针灸部分成绩。另一方面,发放教学效果问卷调查表,请两组学生予以评价。共发放问卷调查表59份,回收59份,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 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期末理论考试成绩比较
试验组期末理论考试总成绩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两组针灸部分成绩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t=2.202,P<0.05)。见表1。
2.2 两组教学效果调查结果比较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学生对实践操作结合形成性评价的教学模式在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操作技能方面的满意度更高(χ2=4.027、22.248,P<0.05),对中医学的认同感也明显提高(χ2=4.027,P<0.05)。见表2。
3 讨论
填鸭式、满堂灌的授课方式会导致西医院校学生对《中医学》很快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偏见或误解,
在以后的工作中排斥中医[13]。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高校广泛应用。课程质量保障、教学改革创新、教师能力发展与学生学习支持四个方面形成合力是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14]。在教学实践中,形成性评价实施的策略有很多,除了测验之外,还有分享学习期望、提问、讨论、反馈、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等策略[15]。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几乎都在“评价建议”部分强调发展性评价理念,倡导教师在评价实践中应用形成性评价。教育部、卫生部联合颁发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中明确指出,学生成绩评定体系应包括形成性和终结性评定。目前,西医院校正在广泛探索各学科的形成性评价体系。
因此,增加实践教学、积极探索适合中医学教学的形成性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中医学的认同感,应当作为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改革的重点。
本研究在理论教学基础上引入针灸实践操作,进行模块化操作流程设计,并初步建立了形成性评价机制,对临床专业(5+3)部分学生实施了小班制分小组研究型教学实践。实践教学包括操作演示、学生练习、指导纠错、小组汇报、个人操作报告等,针灸操作与理论课比例达到1∶1。教师提前准备练针垫、毫针、艾条、艾绒等针灸练习工具,分享操作视频,多次示范操作,纠正学生练习中的错误,使学生不仅在练习中熟练掌握了针灸操作流程和要点,还对针灸的医患双方感应产生了直观感受,学习兴趣浓厚。初步建立了针灸模块的形成性评价,小组汇报、操作报告、操作考核都以一定比例计入形成性评价成绩。这种以学为中心的评价体系,促使学生加强自主学习,参与讨论、实践和总结,也有效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方便教师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和整改。因此,中医学针灸实践操作课和形成性评价体系的建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得到很好的提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通过实践操作结合形成性评价的教学活动,试验组学生对中医学的学习兴趣和认同感以及技能操作能力显著提高。并且,引入实践教学和形成性评价的教学活动还能使学生在实践中夯实理论基础,本文试验组学生针灸理论考试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就证明了这一点。在教学改革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由于教师人员限制,无法在针灸实践操作的每个环节兼顾所有学生。這个问题在提前分享操作视频鼓励学生反复观看模仿、实行学生助教制度后得到一定的改善。其次,部分学生在讨论环节不能主动、积极发言。这需要教师在课程开始就要引导学生养成积极思考、质疑讨论、达成共识的学习习惯,授课过程中采取不断提出问题、做出示范并鼓励学生讨论、奖励等措施。
总之,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形成性评价的教学,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对中医学的认同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有助于提高《中医学》教学质量。为了呈现更加有效、有趣、有用的《中医学》课堂教学,教师也必须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积极探索适合的教学模式,从而使西医学生认同中医并具备一定的中医素养,为将来的中西医结合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范剑薇,江伟,吴红斌. 西医高等院校中医学课程互动教学模式的探讨[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12(7):82-83.
[2]孟培燕. 关于《针灸学》教学中几个常见问题的讨论[J]. 中国针灸, 2005,25(7):501-503.
[3]周必英,江楠,刘晖,等. 以培养实践能力为基础的人体寄生虫学教学改革[J].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16,15(10):1027-1030.
[4]刘翠,李涛,董琦,等. 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诊断学教学改革研究[J].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17,16(3):299-303.
[5]张杨,李晓晨. PBL教学法在西医院校中医学课程中的应用[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17(19):9-11.
[6]曲丹. 慕课对于西医院校中医教学的改进[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36(12):1742-1744, 1760.
[7]王红明,吴云华,许东云,等. CAI、PBL、CBL联合教学模式在西医院校中医学课程中的应用探索[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5,36(10):158-160.
[8]韦薇,郑玉琴,刘小力,等. 对西医专业学生开展中医讲座的教学实践分析[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5,22(11):122-124.
[9]杨春霞. 翻转课堂模式在西医院校中医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8,10(36):8-11.
[10]胡蓉. 《刺法灸法学》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 上海针灸杂志, 2016,35(3):376-378.
[11]邓海平,赵玲,程珂,等. 目标导向教学在《经络腧穴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 上海针灸杂志, 2017,36(7):872-875.
[12]张大伟,常征辉,李建生. 中医学类专业临床技能实训课程体系建设及教学改革实践[J]. 中医杂志, 2017,58(2):178-180.
[13]周永红. 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目的之我见[J]. 中医教育, 2017,36(5):32-35.
[14]冯晓云,郝莉. 探索构建以学生学习与发展为中心的课程质量体系[J]. 中国大学教学, 2018(4):71-75.
[15]BLACK P, WILIAM D. Developing the theory of formative assessment[J]. Educational Assessment, Evaluation and Aceountability, 2009,21(3):5-31.
(本文编辑 马伟平)
[收稿日期]2019-05-02; [修订日期]2019-12-13
[基金项目]青岛大学研究性教学改革基金资助项目(41317-020143)
[第一作者]张皓(1973-),女,博士,讲师。E-mail:131768835-31@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