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分析探索
2020-07-04王德建
王德建
摘 要:以互联网为媒介的意见表达渠道层出不穷,民众的利益表达机制不断多元,因此,在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信息工作中,可积极地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事件的处理,这也是当下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工作发展创新的新方向。以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工作的基本概念为基础,分析其问题,针对其问题利用大数据技术来提出解决方法,为构建更高层次的网络舆情处置机制提供对策。
关键词:大数据;舆情;突发事件
中图分类号:TP39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706(2020)03-0196-03
Abstract: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xpression channel of internet-based media are endless,and the expression mechanism of the peoples interests is constantly diversified. Therefore,in the work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of public emergencies,we can actively use big data technology to deal with events,which is also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public opinion network public health work. Based on the basic concepts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work in the era of big data,this paper analyzes its problems,uses big data technology to propose solutions to its problems,and provides countermeasures for building a higher level network public opinion disposal mechanism.
Keywords:big data;public opinion;emergencies
0 引 言
大數据时代网络舆情与传统舆情相比,具有价值密度更低、传播速度更快等特点。因此,近几年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进行提前预警、事后干预与积极回应处理,尽可能地降低或消除这些网络公共事件对社会和民众造成的不良影响,降低了政府处理危机所付出的成本,提升了政府部门在民众心中的形象。
1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特点
1.1 产生和传播
最近几年互联网不断普及,自媒体迅速发展,微博、微信、论坛、APP等渠道成为了人们交流想法、传递信息、发表意见观点的重要途径,各种社交媒体层出不穷,互联网言论越来越丰富。面对这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之前的舆情分析处理方式不再能妥善地处理网络突发事件,进而衍生出更多新的舆情研究分析方法,主要有网络调查、运用统计和数据挖掘的分析处理方法。
1.2 演变过程
舆情事件从产生到衰减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萌芽期、集聚期、稳定期和衰退期。
(1)萌芽期。在这个阶段,事件发生时间不长,信息分散,还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舆情的传播范围、辐射范围都比较有限;
(2)集聚期。这个阶段的网民意见聚集快,相关信息的访问量、点击量快速增长,各种客观现实、虚假信息交织一起在社会中快速传播;
(3)稳定期。面对社会舆论压力,政府、责任部门等会对事件发展进行干预,回应事件中的焦点问题,引导舆论走势,使更多的网民可以理性分析问题,降低舆情事件在社会上造成的负面影响;
(4)衰退期。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人们逐渐对事件失去兴趣,或经过有关部门及时有效地引导、采取合理的解决方法后,网络上群众对舆情事件的热度会逐渐冷却下来。
1.3 网络舆情特征
网络舆情与传统意义上的舆情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网络舆情除了具有匿名性、广泛性、即时性、多元化等互联网事件共有的基本属性,还有以下几个特征:
(1)突发性。在短时间内快速吸引网民注意力,迅速形成规模大、波及范围广的网络舆情;
(2)易失实性。网民在互联网上的发声通常带有很强的主观性,不探究事实,往往没有了解事情真相就发表评论,而这些片面的评论又会继续影响其他网民,导致舆情事件的发展偏离事实;
(3)群体性。在某些知名人士、网络大V的带领下,会形成强大的群体性舆论压力;
(4)易失控性。各个影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但是又相互独立,如若控制不当极易出现失控局面。
总之,在面对一些忽然爆发的网络舆情事件时,如果没有对事件的发展趋势进行正确合理地引导,会导致事件呈爆炸式发展,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事件后续的控制难度也会进一步增大。
2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处理难点
2.1 信息通报与透明化机制不完善
政府管理缺位或不到位是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各级政府都要求重大事项在第一时间内上报,但是仍然有部分政府工作人员为了不承担责任,没能及时将事件向上级上报,或者隐瞒事件的部分真实情况。这种行为影响了上级政府及时了解事件的发展状态以及及时采取合理的处理方法,不能保证民众的知情权,更不利于网友评价事态的真实情况。
2.2 网络舆情监测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度不够
目前,网络舆情监测软件在具体实践中使用得较少,地方政府及事业单位更是很少使用网络舆情监测软件,但是政府及事业单位对网络数据管理的需求却日益加大,导致网络舆情监测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度亟待提高。
2.3 有影响力的自媒体容易失控
一般传统媒体发布的内容信息都是需要层层审核之后才会出现在大众视野,但是新时代自媒体却缺乏相应的规范以及有效的信息处置机制。在舆情事件突发后,带有主观感情色彩的自媒体的表达对网民所产生的影响往往超过了传统媒体。
3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事件发生原因分析
3.1 缺乏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正确引导
突发公共事件初期,政府或网络监管部门缺乏及时处理舆情信息的意识,不能及时地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扼制事件影响范围扩大,也没有及时地将舆论往积极的方向上引导,会导致事件进一步放大。
3.2 多层管理体制导致信息传递滞后
在舆情事件发生时,基层管理者往往是第一手资料的最重要的管理者,但是最终的处理方法和信息的发布却是由上层管理者决定的。这样的分层结构就导致信息逐层传递的滞后性,严重影响了事件的处理效率,不能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满足不了群众对突发事件相关信息的需求。即使最后发布的消息准确无误,也往往因为信息的滞后性导致处理效果事倍功半,从而造成广泛的社会影响。
3.3 各相关部门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耦合性低
一般突发的网络舆情事件涉及范围广泛,甚至涉及到不同机构和部门。所以,需要各相关责任单位相互配合,共同对舆情事件进行有效的处理。这就要求不同的职责部门具有统一的规范标准,而各部门相互间缺乏配合,按照各自的想法处理事件,不能采取一致有效的处理和引导方法,无法使舆情事件的发展达到预期的控制效果。
3.4 事件处理管理者素质不高
舆情事件的处理达不到预期效果往往是因为管理者的素质不高,主要体现在:不善于运用新闻媒体来处理事件,不重视媒体,不能有效地利用媒体手段来正确引导舆论走向;缺乏危机意识,认识不到事件爆发后带来的严重后果,不能在事件刚刚萌芽的时候及时扼制事态发展,及时给出合理应对方法;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没有充分利用好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等,未能将这些技术运用到舆情事件的处理过程中来。
4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的建议
4.1 建立网络舆情监测和分析体系
4.1.1 加快建设网络舆情监测和分析体系
政府应不断完善舆情监测预警机制,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应用手段,建立科技化的舆情分析体系,及时将准确、权威的网络舆情信息传递给民众。同时结合地方实际情况,运用大数据技术加强对网络舆情的预警能力,对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及时预警,及时组织有关部门以及专家学者分析研讨,防止突发公共事件影响扩大或衍生出新的热点事件。
4.1.2 以大数据技术为依托建设舆情信息数据库
当前,出现了大量的非结构化舆情信息载体,给舆情分析带来了困难。这些数据不仅数量多,而且来源渠道分散、实时性强、相似的噪声数据多,这些特点导致数据的采集和储存难度加大。数据直接从互联网上进行采集较为容易,但是由于这些数据具有非结构化的特点,因此在数据存储时除了运用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还需要采用可以有效表征非结构化数据的NoSQL数据库系统,来成功构建新型的舆情监控与分析预警系统。
4.1.3 基于人工智能的网络舆情分析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数据处理算法、自然语言处理以及基于神经网络的谣言信息识别等技术逐渐完善,提高了数据利用率,为舆情信息的分析和处理提供了技术支持,主要体现在句法语义分析、信息抽取、文本挖掘、信息检索、网络舆情的传播机理分析等。同时这些技术也为人工智能决策提供了理论技术支持。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化、自动化等特点使其逐渐成为数据分析的核心,极大地提高了舆情监控与分析预警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4.1.4 建设综合性的舆情监控分析预警平台
舆情监控与分析预警平台的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搞好顶层设计,不仅仅需要性能优越的算法体系做技术支撑,而且还要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根据不同情况因地制宜进行事件预警分析。建设舆情监控分析预警平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不断完善、不断迭代的过程,将平台打磨成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使其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4.2 协调各方关系并形成引导合力
在处理突发公共事件时,宣传部门就要善于协调各部门之间关系,引导各部门积极参与到网络舆情引导的工作中去,与其他相关部门相互合作、资源共享,各部门共同处理突发事件。同时,宣传部门在事件处理过程中还应及时与上一级部门沟通、报告,以获取更多的支持。
4.2.1 做好官方媒体公信力建设
官方媒体要注重公信力的建设,将真实、权威的信息展现在公众面前,注重发布的信息内容的是否能做到准确客观。在面对突发的公共事件时,要及时将正能量信息传递给公众,运用官方媒体的公信力引导网络舆情事件理性发展。
4.2.2 增强网络媒体的自律性
相关行业的网络媒体可以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成立行业协会,增强网络媒体的自律性,坚决抵制一切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言论在网络媒体上传播。在突发公共事件出现后,行业协会需加强对相关网络媒体的监督管理,避免部分媒體为了媒体影响力和曝光率报道不实新闻。
4.2.3 發挥地方媒体的关键性作用
地方媒体通常在当地都是影响力较大、本地民众最为关注的媒体,而且也是当地政府发表权威言论的主要途径。在处理突发公共事件时,要充分利用地方媒体在当地的影响力,发挥地方媒体的正确引导作用,及时有效地将舆论风向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来,将权威的、真实的信息传递给民众,引导民众理性的、辩证地分析和看待问题,争取让广大网民成为化解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主力军”。
4.2.4 网民理性看待问题,提高信息的甄别能力
在对待突发公共事件时,网民应该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和对信息真实性的鉴别能力,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理性地分析事情,避免情绪化,不盲目跟风,不人云亦云,不将没有事实依据的言论或非官方和权威媒体发布的信息随意地在网络上传播。
4.2.5 意见领袖要积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一些在网络上影响力较大、有众多网民关注的意见领袖应该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在事件发生后,并且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真实性没有被证实之前,不将个人观点和意见发表到网络上,积极主动地配合官方媒体做好信息公开和舆情引导工作。
5 结 论
本文主要介绍了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形成背景、演变过程、形成机理以及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控引导进行分析与探索,同时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在实际处理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难点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解决方案,尤其是将大数据技术应用到舆情事件的处理过程中去,并为基于大数据的舆情监控分析预警平台的建设给出了方向。
参考文献:
[1] 凌晓明,刘东堃,胡佳思.行业特色教学基地建设推动“实践育人”的模式探究——以重庆大学舆情专业人才培养为例 [J].高等建筑教育,2019,28(4):61-67.
[2] 陈栋栋.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与社会治理有效策略探讨 [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14):145-146.
[3] 王茹月.新时代网络舆情大数据技术应用与研究 [J].中国报业,2019(14):16-17.
[4] 陈海郎.基于网络大数据的舆情监测设计与实现 [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9(14):7-9.
[5] 李彪.大数据时代舆情的内涵与分析方法 [J].青年记者,2019(19):9-11.
[6] 魏春光.浅析互联网大数据在媒体业务的支撑应用——以人民公安报社舆情监测系统为例 [J].中国传媒科技,2019(6):80-82+117.
[7] 郭佳.社会治理视角下的呼和浩特市政府舆情引导研究 [D].内蒙古:内蒙古大学,2019.
[8] 潘玉,陈虹.基于大数据的城市灾难事件舆情治理研究与路径转向 [J].新闻大学,2019(5):87-98+120.
[9] 郭春侠,徐青梅,储节旺.大数据时代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情报分析人才培养初探 [J].图书情报工作,2019,63(5):14-22.
[10] 孙授卿.大数据在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信息工作中的应用探讨 [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9(9):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