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新探
2020-07-04刘玲玉
摘要:为配合“新工科”建设,基于“新时代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本研究立足于大学英语教学,探讨外语教育跟其他学科专业的内在融合,以适应新时代对外语人才新的需求,助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纵观过去40年外语教育的发展,1979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印发《加强外语教育的几点意见》的通知(教高【1979】027号),要求高校大力“培养既懂专业又掌握外语的科技人才”,“有条件的院校要开展科技外语教学研究,通过试点,开办科技外语专业,培养从事科技外语教学的教师和其他有关人员。再到1998年,提出“必须打破计划经济制下长期沿用的纯语言、纯文学人才培养模式,广大外语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实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以及2018年8月24日中央文件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要探索建立“新工科”建设的新理念、新标准、新模式、新方法、新技术、新文化,实现从學科导向转向产业需求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跨界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由此,有学者指出“新时代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我们要根据自身特点,结合本校办学经验,着力培养复合型人才,这样才能真正满足新时代的要求,在夯实外语教育的基础上做到外语跟其他学科专业的内在融合”(蒋洪新,2018)。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
追溯英语教学理论,Halliday ( 1993)曾提出了一个基于语言的学习理论(language-based theory of learning ),认为有三种涉及语言的学习:学习语言(leaning language )、通过语言来学习(leaning through language)以及关于语言的学习(leaning about language )。 其中,通过语言来学习的思想对外语教育具有重要启示。通过语言来学习是指以语言为中介学习其他知识或技能,也就是把语言作为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工具。把外语学习视为学习思维、学习知识、学习文化、学习经验的过程。
二、国内外的研究分析
有教育专家早在2003年以北京大学为个案,撰文“大学本科培养学科知识复合型人才的作法与相关问题探讨”(卢晓东等,2003)。国外以斯坦福大学为首,开始重新定义“专业”概念,建立了如CS+专业,倡导“在知识的碰撞下,创造新观点、新知识和新优势,也有利于实现在人文社科学习过程中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落地”。
三、研究内容及方案
研究立足于大学英语教学,探讨外语教育跟其他学科专业的内在融合,提高语言技能的同时,促进学生专业和素养的全面发展,要助力于“新工科”等专业建设需求。
项目在调查分析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及学情基础上,细化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目标:夯实外语教育基础,提高语言技能的同时,和学科专业内在融合,促进学生专业和素养的全面发展。
从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各册来看:第一册,结合单元主题,介绍西方教育模式,探讨国外学习的途径和学习资源的获取途径;结合本校信息化发展的态势,探讨信息化技术在校园的运用,要求学生学会查找外文文献; 第二册中,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学习的正确方向,不仅仅是学语言,更多是将语言作为工具,通过语言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找到专业和语言学习的结合点。第三册则引入文化认知,探讨中西方文化,以及对家庭教育模式的影响。第四册会研究和探讨如何和学生一起认识到生活中的逻辑,学习理性思维,和专业思维找到结合点;挖掘企业家成功要素,引导学生思考商业运行规律,分析较为熟悉的商业模式;结合第三单元的驳论,探讨深入思考理性环保主义,关注全球气候变化等决定人类存亡的环境问题,结合专业提出可能的解决设想;引入文化认知,探讨中西方文化,以及对商业的影响。另外,提出和专业可结合的单元命题,例如,能源危机,食品危机等,引导学生从专业角度进行探讨,并提供语言输出的支持。
在课内根据选材进行专业相关语言训练外,课外增加专业外文文献阅读指导和基础的写作训练。要求学生学会搜索查找本专业外文文献,针对专业文献,指导学生学习其中的语言特征、文体特征,并逐步掌握,从学会阅读,到写简单的摘要等。
结合教学内容,相应调整教学方式。师生共同制定课程教学方案,以便更好的将专业知识和语言知识结合起来。根据调整后的教学内容,更多地研讨、应用探究式、讨论式等合作式学习方式,有效提升学生专业相关的外语素养。
参考文献:
[1]M.A.K.Halliday,Towards a language-based theory learning[J].Linguistics and Education, 1993
[2]蒋洪新,关于新时代英语教育的几点思考[J]. 外语教学,2018(2)
[3]陈娟,高校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s4)
[4]卢晓东等,大学本科培养学科知识复合型人才的作法与相关问题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03
[5]林琳,斯坦福大学“CS+”跨学科工程教育新尝试[J]文教资料.2016(26)
作者简介:
刘玲玉(1971—),女,山东菏泽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跨文化交际。
课题项目:
武汉轻工大学2019年教研面上项目(XM2019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