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历史核心素养的涵育路径

2020-07-04杨冬明

中学历史教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本课史料课程标准

杨冬明

部编教材在全国六省市实施以来已经暴露出“密集性知识体量和五大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诉求难以统合的矛盾”。接下来笔者将围绕《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一课(以下简称本课)的试教,来谈谈如何“既落实密集性知识点又能涵育五大学科核心素养”的试教体会。

一、心中有“魂”,构造“主题鲜明”的教学框架

特级教师戴加平认为:“一节好的历史课,应当有故事(细节)的渲染,有学习方法的渗透,有灵魂的烛照。简言之,是应当有趣、有法与有味。”[1]没有灵魂的身躯行不远,人如此,课亦如此。一堂好的历史课应当有“课魂”。“课魂”是一节课的灵魂,是一节课的核心概念,也是贯穿一节课的核心线索,更是一节课的教学主题。笔者认为课程标准、教材、学情、学术动态等是研制“课魂”的依据。

从课程标准看,本课所在的《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这一单元课程标准要求是: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2]依据课程标准,笔者提炼出“反抗”、“挽救危局”这两个核心概念。

从教材分析看,本课所在的专题线索清晰: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贯穿其中。本课上承“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下启“辛亥革命”。依据教材,笔者提炼出“危机加深”、“出路探索”这两个核心概念。

从学情分析看,高中生在初中阶段已有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等基础知识的积累,但并不完整;能简单回忆起相关知识,但对具体问题的分析能力、材料的解读能力、历史事件的联系能力不强;学生有对历史事件的共情能力,但极有可能共情“出错”,如对义和团运动仅揪住其落后性、愚昧性。因此笔者在分析戊戌维新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失败原因时,提醒学生要站在时人立场,不要过分苛责古人。笔者这一做法也是落实“唯物史观”这一核心素养的过程。

从学术研究看,近几年学术界对于“中国道路”的研究非常热门。既然之前的探索都失败了,什么样的道路是适合中国的呢?那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因此筆者把本课最后的立意上升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我们要有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树立道路自信。最后的结尾,自然而然就涵育了“家国情怀”。

综合课程标准、教材、学情和学术动态这四个方面,笔者确定了本课的课魂“救亡图存”,围绕“救亡图存”搭建了以下的教学框架:

路在何方?

一、救亡图存之路—改良·革命

二、救亡图存之殇—屈辱·危机

三、救亡图存之思—启蒙·觉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手中有“料”,营造“原汁原味”的历史课堂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把“史料实证”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凸显了历史学科的学科特性。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容易出现史料运用过度、史料解读随意、史料缺乏鉴别、史料指向模糊等现象。“运用史料,教师要考虑以下四点:一是明确运用史料的目的;二是选择典型的、有价值的、有说服力的史料;三是将史料的展示与问题的解决相结合;四是如何根据史料的运用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3]

在上本课时,笔者最初的设计就存在上面所说的问题。当笔者看到教材105页“史料阅读”的《上谕》时获得灵感,何不如这节课史料都用一种形式——上谕。“上谕”是了解、研究清朝历史的一手史料。于是笔者着手去查阅、收集跟本课有关联的“上谕”。最后甄选5道上谕作为史料串联起本课全部内容。

用“上谕1”和“问题1”引出戊戌维新运动的经过:

上谕1:工部候补主事康有为,结党营私,莠言乱政,屡经被人参奏,着革职,并其弟康广仁,均着步军统领衙门,拿交刑部,按律治罪。

——《上谕》(1898年9月21日),《光绪朝东华录》[4]

问题1:康有为等人是如何“结党营私、莠言乱政”的?

用“上谕2”和“问题2”引出戊戌政变,使学生产生思维的碰撞。

上谕2:谕军机大臣等:康广仁、杨深秀、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大逆不道,著即处斩,派刚毅监视,步军统领衙门派兵弹压。

——《上谕》(1898年9月28日)《光绪朝东华录》[5]

问题2:为什么相隔几天,上谕的内容变化如此之大呢?

用“上谕3”和“问题3”引出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及壮大。

上谕3:现中外已开衅,直隶天津地方义和团,会同官员助战获胜,业经降旨嘉奖.此等义民,所在皆有,各督如能招集成团,借御外侮,必能得力……

——《上谕》(1900年6月21日)《光绪朝东华录》[6]

问题3:义和团是如何兴起的?为什么会发展壮大?

用“上谕4”和“问题4”引出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及后果。

上谕4:本年夏间,拳匪构乱,开衅友邦。朕奉慈驾西巡,京师云扰。迭命庆亲王奕劻、大学士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便宜行事,与各国使臣止兵议款……

——《上谕》(1901年2月14日)《义和团档案史料》(下)[7]

问题4:1900年6月21日,慈禧向11国宣战,但是几个月之后,光绪和慈禧为什么“西巡”呢?

用“上谕5”和“问题5”引出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

上谕5:此案初起,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今欲披本塞源,非痛加划除不可……即著该护督督饬地方文武严行查办,务净根株……

——《上谕》(1900年9月7日)《光绪朝东华录》[8]

问题5:“上谕4”中“务净根株”说明了什么?

再次出示“上谕4”和设计“问题6”引出《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危害。

上谕4:本年夏间,拳匪构乱,开衅友邦。朕奉慈驾西巡,京师云扰。迭命庆亲王奕劻、大学士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便宜行事,与各国使臣止兵议款……结与国之欢心。

——《上谕》(1901年2月14日)《义和团档案史料》(下)[9]

问题6:“止兵议款”指什么?中国能欢心起来吗?“欢心不起来”的原因是什么?

笔者认为,简短、熟悉的史料有利于照顾学生的“阅读能力”;减轻学生的“阅读压力”;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挖掘学生的“阅读潜能”;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

三、眼中有“人”,打造“有血有肉”的教学情境

特级教师朱能认为,历史课堂是三种“人”相遇相识的时空场,分别是“你”“我”“他”:“你”是学生,面向未来的生活;“他”是历史中的人,指向过去的人类社会;“我”是老师,职责是把“他”引荐给“你”,并引导“你”去理解“他”[10]。

1.让“他”鲜活起来

历史是人创造的,只有把有血有肉的人引进课堂,才能让历史课堂“鲜活”起来。学生只有与历史中的“人”进行对话,才能算真正接受了“历史”教育。在上本课时,笔者注重从微观层面刻画“群体”与“个体”。个体如谭嗣同,笔者是这样描述的:在斩首时,慈禧特意下令用钝刀,其中一人被剁二三十刀才断气,他就是谭嗣同。其实他是有机会逃走的,却没有这么做,他认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谭嗣同死前还高喊着:“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群体如戊戌六君子,笔者用以下表格来刻画其爱国精神:

问题1:从年龄来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正当壮年的一群人)

问题2:从家庭和职业生涯来看,这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知识分子和官员群体)

问题3:正当壮年的知识分子和官员群体为什么会做“大逆不道”之事?(民族危机加深,体现了这些人的爱国精神)

通过对“群体”和“个体”细致入微的刻画,还可以润“家国情怀”于无声之中。

2.让“你”活动起来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学活动的中心。精准问题、思维导图、时间轴的设计等都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的有效方式。

精准的问题设计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还可以解决“课时有限、教材内容庞杂和体量庞大之间难以契合的矛盾”。如,为什么《辛丑条约》中会出现“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因为华北兴起过义和团运动,列强认为参加过义和团运动的团民如果通过科举考试做官,那么可能做一些危害帝国主义国家和教会的事。而同一时期东南沿海实行“东南互保”。有些老师对“东南互保”这一知识点有疑问:讲不讲?讲多讲少?通过这一问题设计,可以解决这个矛盾。

思维导图是训练发散性思维的有效手段,它使知识更加系统、输入更有意义,掌握更加精准。在讲授完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的经过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以下的活动:请用历史概念: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等做思维导图。

以下是学生做的比较好的思维导图:

时间轴是依据时间顺序,能把众多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在讲授完戊戌维新运动时,为了让学生对事件的先后有整体的把握,笔者让学生完成以下时间轴:

历史离不开时间和空间,学好历史最基本的要求是掌握“时空观念”。“时空观念”应该贯穿每一堂课、每一个知识点的始终。

3.让“我”“活阅”起来

让历史中的“他”和现实中的“你”都“活”起来,首先需要“我”“活”起来。阅读是让“我”“活”起来的有效途径。

在备本课时,笔者认真阅读课程标准和教材,除了突破教学重难点之外,还要关注、解读结论性语句。如,为什么《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为这个条约中国赔款金额最多、主權丧失最严重、精神屈辱最深沉,特别是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人民的工具。

在备本课时,笔者还查阅了《光绪朝东华录》、康有为《我史》、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和《戊戌变法的另面》、梁启超《戊戌政变记》、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唐德刚《从晚清到民国》、(日)佐原笃介《拳匪纪事》等资料。经典阅读、深度阅读能让你的知识面向广度、宽度、厚度发展。只有在本领域阅读达到一定量,老师才能更好地进行“历史解释”。

历史核心素养的落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老师通过每节课精心研制“课魂”,小心实证“史料”,用心塑造“人物”,尽心设置“问题”,匠心创设“活动”……慢慢才能涵养的。其实,作为历史教师,我们永远走在涵育历史核心素养的路上。

【注释】

[1]戴加平:《好课三要素:故事,学法,灵魂—“一节好的历史课”标准之我见》,《历史教学》2014年第11期。

[2][3]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14、52—53页。

[4][5][6][8]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4203、4203、4511、4515页。

[7][9]国家档案局明清档案馆:《义和团档案史料》(下册),北京:中华书局, 1959年,第945页。

[10]朱能:《制度史课堂教学里的“他”》,《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6年第3期。

猜你喜欢

本课史料课程标准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Let’s play football.(部级优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从“听唱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