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常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方法
2020-07-04张志锋
张志锋
一、茄子黄萎病
(一)症状
茄子黄萎病是一种侵害维管束组织的病害,一般从茄子门果坐果开始发病,进入盛果期病情加重。茄子染病后,先是叶片褪绿变黄,在中午或干旱时,一边的叶片萎蔫,傍晚恢复,到染病后期,一边干枯脱落,最后整株死亡,当剥开茎干后,可看到维管束组织变为棕褐色。该病病菌以多种形态在土壤中潜藏,一般可存活6~8年,其中拟菌核可存活14年。
(二)传播途径与发病条件
1.传播途径。以种子进行远距离传播,靠带菌的土壤通过风、流水、人、农事活动进行短距离传播。
2.发病条件。一是气候因素。该病喜高湿和相对较低的温度,发病的适温是25~28 ℃。另外,从定植到开花期,低于15 ℃的天气越多,发病越重。二是管理因素。茄子连作或与茄果类蔬菜、瓜类蔬菜重茬种植发病严重,与葱、姜、蒜轮作很少发病。此外,地势低洼、土壤黏重、肥力不足、定植过早、栽培过深均有利于黄萎病的发生。
(三)防治方法
1.做好植物检疫工作。对有带菌嫌疑的种子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倍液浸种处理2 h。
2.避免连作。可与葱、姜、蒜等及粮食作物轮作。当与茄果类蔬菜轮作时,轮作期至少在2年以上。
3.加强土壤肥力,培育壮苗,提高茄子的抗病能力。
4.避免使用未腐熟的土杂肥,在茄子生长前期浇水应选在天气晴好、温度较高的中午进行。
5.定植时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浸根30 min。定植后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根。当田间发现病株后,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敌克松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灌根,每株用药250 g,连灌2次。
二、茄子褐纹病
(一)症状
该病在北方地区发病较轻,病菌侵害果实形成黑褐色病斑,在病斑上形成同心轮纹,当侵害叶片和茎秆时,也会形成黑褐色斑,后期病斑中央呈灰白色,并轮生许多小黑点。该病病菌也侵害幼苗,主要是在茎基部形成病斑导致幼苗猝倒,对较大的苗则呈立枯症状,除茎部外,也侵害叶片。
(二)传播途径与发病条件
该病病菌既可在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又可在种子表皮或表皮内部越冬。病菌来源不同,侵害茄子的部位也不同,种子带菌既能进行远距离传播,又能造成幼苗发病。而潜伏在土壤中的病害,侵害植株的茎秆,茎秆发病后,在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然后再侵害果实和叶片。病菌在田间以分生孢子借风雨、昆虫及摘果、整枝打杈等操作过程进行田间传播。
(三)防治方法
1.做好轮作,加强田间管理。
2.避免在发病植株上采种。
3.育苗前可进行种子消毒。种子消毒可采用3种方法,一是温汤浸种。先将种子浸在冷水中3~4 h,然后再放入50 ℃温水中处理30 min,浸后用冷水降温,凉干后播种。二是药液浸种。用40%福尔马林溶液300倍液浸种15 min,然后用清水洗净凉干备用。三是药剂拌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各1份,然后加上3份填充剂(沙子或干土)搅拌均匀,按种子质量的3‰拌种。
当茄苗定植后在茎基部撒石灰粉或草木灰,可减少茎秆发病。在雨季来临前可喷药保护,可用1:1:200倍的波尔多液,80%新万生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在发现病株后,每隔5~7 d喷施1次,连喷2次。
三、廿八星瓢虫
(一)发生规律
该虫主要以成虫和幼虫为害叶片,有时也为害果皮。以成虫越冬,1年发生2代,6月下旬至7月中下旬是1代幼虫发生期;8月中旬以后是2代幼虫发生期。其中,1代幼虫危害严重。卵产在叶背面,其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是25~28 ℃,当温度超过30 ℃时,成虫不取食,幼虫大量死亡,卵不乳化,因此盛夏发生轻。成虫必须取食马铃薯的叶片才能产下发育正常的卵,因此,靠近马铃薯田的茄田发生重。
(二)防治方法
一是茄田應远离马铃薯田,二是利用成虫的假死性人工捕捉,三是人工摘除卵块,四是在第1代幼虫孵化盛期,可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20%速灭杀丁乳油1500倍液等进行防治。
四、棉铃虫
(一)发生规律
茄苗中主要由第2代棉铃虫造成危害,多发生在6月中旬至8月上旬。
(二)防治方法
防治应在幼虫3龄前进行,可用药剂有2.5%功夫菊酯乳油2000倍液、2.5%敌杀死乳油2000倍液、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