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夏季养生有三防

2020-07-04

祝您健康·养生堂 2020年6期
关键词:干姜邪气仲夏

受訪专家

贺娟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规划教材《内经讲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研究生教材《内经理论与实践》主编。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广州中医药大学讲学教授,福建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全国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先进个人。擅长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精神类疾病的治疗。

门诊时间:周二晚上、周日上午

在农历中每个季节都有三季,为“孟”“仲”“季”,每季时长为一个月。时值农历五月,皎阳似火,海云天蒸,枝繁叶茂,这正是仲夏的季节。仲夏季节的天气是复杂的,一如唐朝诗人樊旬笔下的:江南仲夏天,时雨下如川,卢桔垂金弹,甘蕉吐白莲。仲夏时节不仅有烈日当头,也会有雨下如瀑布,树上还会结出新鲜的时令瓜果,放入井中冰后再吃,能让人感到难得的凉爽。

不仅仲夏气候环境多变,而且孟夏、季夏的气候也与仲夏有所不同,孟夏为初夏,天气还不太炎热,时有小雨淅淅沥沥,而季夏已是夏季的尾巴,同中医所说的“长夏”,是为盛夏季节,酷暑难耐,雨水减少,晚风吹过时还会带来丝丝早秋的凉意。所以夏季可谓是一年四季当中最难养生的季节。

夏季养生难,主要与外界气候多变、邪气复杂关系密切。春秋冬的主要邪气分别是风、燥、寒,而夏季主要邪气有三个并且互相夹杂、变化多端,这时人体需要应对多方邪气的侵袭,防病养生的难度自然有所增加。但这只是其一,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的贺娟教授告诉我们,夏季虽然酷热难当,但此时人体体表有热,内脏带寒,实属阳气盛于外而阳虚于内,这便是夏季养生难的第二个原因。明辨三邪、顺势而为,我们才能逆转阳气的外盛内虚之象。

暑邪

暑邪是夏季最主要的邪气。从孟夏至季夏,炎热的天气贯穿始终,酷暑会带走体内津液,使人汗出过多,此时若不及时有所作为,进一步发展便会导致人体发生气阴两伤的变化。而低血压、脑中风、冠心病等夏季高发病率的疾病,恰巧都和气阴两虚有关系。

夏季暑热过重是常事,可一旦体内津液丢失过多,便会导致气阴两虚。首先出现的一般是气虚,气伤之后便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血液便容易运行迟缓,同时出汗太多耗损津液,血液变得黏稠。黏稠的血液运行迟缓,便很容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脑梗死、心肌梗死等急危重症。

那么,哪些人群在夏季更容易出现气阴两伤之象呢?

1.低血压患者。人在血压较低时出汗会使得阳气耗伤更重,而且阳气耗伤会使人体陷入恶性循环,血压会进一步降低,容易发生中暑、休克等。

2.“三高”患者。“三高”患者本身的血液就比较黏稠,血液运行也相对迟缓,受暑热的影响也就更为明显。

3.老年人。由于年老,人体的整个血液循环会逐步衰退,伴随着的还有心肺功能的衰退,而暑气通于心,所以高温最容易出现危险的就是有心脏病的老年群体,所以老年人尤其要防治暑邪。

【专家提醒】有心脑血管等基础性疾病的人群在夏季尤其要注意避免气阴两虚的情况发生,这样可以大大降低疾病复发的概率。

暑邪的两把利刃

暑邪的可怕之处不仅在于耗伤气血津液使得气阴两伤,它还有两把利刃,在气阴两伤的基础上,伤人于无形。

1.心血管疾病

气血津液随着暑热耗伤,血液黏稠、血行缓慢便使心血管疾病在夏季尤为高发。贺院长给出了中医经典方剂——生脉饮,来预防夏季的心脑血管病。须注意此方为专业药方,在中医指导下可以酌情调整比例。

生脉饮

【药材】人参5克、麦冬5克、五味子5克。

【功效与主治】滋阴清热,益气生津。主治气阴两虚所致的心悸气短、自汗乏力、脉动无力等。

【方义】人参为大补元气之要药,补气之力较强,配以性凉的麦冬清热滋阴,五味子敛气、敛津,便能起到收敛津液、气阴双补之效。

【用法】把人参、麦冬、五味子放到杯子中用开水焖半小时到一小时,喝焖出来的水;还可以反复冲泡,冲泡最后可以将这三样吃掉,效果会更好。人参可用党参或西洋参替代,用西洋参代替时用量不变,党参代替时加至10克。

【禁忌】高血压患者慎用人参,脾胃虚寒者慎用麦冬。

2.皮肤疮痈

夏季也是皮肤疮痈的高发季节,《黄帝内经》有云:“诸痛痒疮,皆属于火。”疮痈类的产生与暑热火邪息息相关。虽然皮肤疮痈本身并非大病,但如果热毒不能加以控制,病势蔓延,也会引起菌血症、败血症,甚至引发肾功能损伤等后果。

● 苦瓜

贺院长告诉我们,针对暑邪导致的皮肤疮痈须对症下药,一些药食两用的食材,例如苦瓜、苦菜、马齿苋等便能解疮痈之苦。贺院长向我们特别推荐了苦瓜,将苦瓜捣碎绞汁,用苦瓜汁抹患处,便能够清热解毒,可以预防疮痈发生或者防止已有的疮痈进一步加重。

苦瓜为何有如此神奇之功效?贺院长说瓜如其名,苦瓜味苦性寒,苦味入心,心脏在中医五行学说中正对应着夏季,其寒性又正好可以对抗夏季酷暑所带来的暑热火邪,所以苦寒之品正能够清热解毒,应对暑热之邪气。

【功效与主治】祛暑涤热,解毒明目。主治暑热烦渴、痈疽肿毒。

【用法】将苦瓜捣烂,用纱布包裹将汁液挤出来,涂抹在患处,不定时一天涂2~3次。苦瓜内服效果会更好,苦瓜适合没有明显偏颇,或者火热比较重的体质的患者。此外用方法也适用于马齿苋。

【禁忌】苦瓜性寒,阳虚体质的人不宜食用;且苦瓜含有奎宁,容易刺激子宫收缩,所以孕妇也应慎用。

湿邪

进入仲夏后,雨水逐渐增多,所以夏季也要预防湿邪对人体的伤害。

湿邪为重浊之邪,与水同类,故属阴邪,易损伤人体阳气。五邪入五脏,五脏之中,湿邪通于脾,外感湿邪最易损伤人体脾胃功能。脾主水液运化,喜燥而恶湿,故湿邪入侵人体后常易困扰脾脏,致脾阳不振、运化无权,进而水湿内停,使人出现湿疹、纳差、消化不良、泄泻等病症。若湿气困脾日久,加之夏季的暑热邪气,二邪同时侵犯人体,形成湿热之邪,则会使人气机升降失常,经络阻滞不畅,湿久留不除而化热,便会使人出现头痛而重、身重而痛、身热不扬、关节酸痛、口苦胸闷、小便短黄等症状。

应对湿邪,除了温阳祛湿之法外,五气中的“香”气也有祛湿之效。臊、焦、香、腥、腐为五气,五气也可以入五脏,五气中的“香”气入脾脏,所以中药里边闻起来带有芳香气味之品都有健脾的作用。

● 祛湿香囊

临床上遇到一些不喜服用中药的人,贺院长便会教他们做一个香囊佩戴在身上,贺院长制作的祛湿香囊既可以健脾祛湿,还可以预防蚊虫叮咬。

【药材】肉豆蔻5克、砂仁5克、藿香10克、丁香5克。

【功效與主治】健脾祛湿。主治湿重困脾所致的纳差、消化不良、泄泻等病症。

【方义】肉豆蔻、砂仁、佩兰、藿香和丁香这五味药均有健脾祛湿的功效,藿香在健脾祛湿的同时还能发散外在的风寒表邪,做成香囊系在身上,既能祛湿邪、健脾气,防治湿邪久留化热,还能预防蚊虫叮咬。

【做法】取两颗肉豆蔻,用蒜臼砸至破碎;加入砂仁,砸扁;再放入丁香,佩兰和藿香;混合装入香囊袋子中。

寒邪

令人意外的是,夏季不但有暑邪、湿邪,其实还有寒邪。当今社会,天气炎热时人们大多在空调房中工作生活,这便是一种外在的寒邪;另外,夏季人们喜食冷饮,寒邪从口而入,这些都会增加寒邪侵犯人体的概率。

由于夏天炎热,易出汗,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肌表腠理都是开泄的,此时寒邪极易直接侵入人体。轻者易得阴暑症,出现鼻塞、流清鼻涕等风寒感冒症状;重者,寒从肢体入侵人体,再伴随着内在湿邪流注于四肢关节,便有可能导致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肢体关节病症。

● 姜水

专家推荐每天饮一杯姜水来抵御夏季寒邪。姜性温味辛,能够去腥解毒,同时还能提味,最重要的是它还有散寒的功能。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夏季吃姜便是一种很好的养生保健方法。姜分为许多种,有生姜、干姜、炮姜等,我们该如何选择呢?

1.生姜

生姜偏重于发散外在的风寒,也能祛内寒。适用于风寒感冒一类的夏季感冒。

【用法】将生姜与薄荷以1︰1的比例用开水冲服即可。

2.干姜

干姜能散能守,既能发散外在风寒,也能祛脾胃的虚寒,而且干姜泡水还能有效抑制抑郁,适用于脾胃虚寒、四肢冰凉的人群来温补脾胃。

【用法】将干姜洗净切片,取3~4片直接用开水冲泡即可。

3.炮姜

炮姜偏重于只守不散,只适用于内在虚寒较重之人,常用于临床治疗。

【用法】与干姜相似,将炮姜洗净切片,取2~3片直接用开水冲泡即可。

【禁忌】生姜助火伤阴,故儿童、孕妇、长有痈疮的人应慎食生姜,热盛及阴虚内热者应忌服生姜。

专家提醒,晚上和秋季不宜吃姜或喝姜汤。

(编辑    车    翀)

猜你喜欢

干姜邪气仲夏
从幽门螺杆菌感染视角新解“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仲夏
幸福来自感动
仲夏的休闲放松
派对时分
仲夏梦
干姜:温中暖胃的主帅
干姜粉能散寒止咳
别轻易拔罐刮痧
生姜与干姜的区别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