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高灵庙碑》艺术风格探微
2020-07-04闫阁
闫阁
【摘 要】《嵩高灵庙碑》相传是北魏太安二年时期的碑刻,此碑书体自隶经楷,隶正相杂,其用笔风格遒劲刚健,结构端庄精炼,且变化丰富,有高古庙堂之气概。历代书法名家对该碑有着较高的评价,此碑被视为学习书法的范本之一,足见其在书法领域中的地位。
【关键词】《嵩高灵庙碑》;艺术特征;技法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8-0214-01
一、《嵩高灵庙碑》概述
《嵩高灵庙碑》又叫《寇君碑》,现藏河南登封嵩山中岳庙内。原碑未提及立碑年月和撰书刻石者。清金石学家孙星衍《寰宇访碑录》称《嵩高灵庙碑》 为“寇谦之撰书”;邵茗生《记明前拓北魏中岳嵩高灵庙碑》以为“非寇所撰”;近人柯昌泗《语石异同评》卷五:“旧以《嵩高灵庙碑》为寇谦之书,不知碑文有天师寇君字,又称为师君此岂谦之所自撰书乎?《华岳庙碑》与《嵩高》同文,后有撰书人名,当为一人所作耳”。至此,此碑撰书刻石者众说纷纭,颇有争议。
二、《嵩高灵庙碑》的艺术特征
据考证,《嵩高灵庙碑》创立于北魏太安二年,此时亦处于字体过渡期,隶楷杂糅,隶书楷书相互结合,自由洒脱,天真拙朴,笔力险劲,八面玲珑,结构错落有致、灵活多变。见微知著,下面从两个方面为大家论述《嵩高灵庙碑》的艺术特征。
(一)独体字
碑文中的“本”字,作为起稳定作用的横不宜写平,要设计的横中偏倾斜一些,撇画和捺画在向左右开张的同时又微微向上方挑出,还留出了主笔背抛钩的位置,写出的“本”字就有趣味了;还有“太”字,主笔是两边的撇画和捺画,上面的横画起到平稳作用,撇画和捺画都宜写得舒张开来,这样“太”字就会舒服很多。
“不”字,主笔是横画,写好横画的关键是要把握好偏正的角度,收笔笔尾向上挑,与“蚕头燕尾”的笔意有异曲同工的妙处。“子”字有相应相称之美,且“子”字的横折弯钩也如镰刀一般,颇有“象形”的意味。
(二)左右结构的字
左右结构大都是左窄右宽的字形。书中“冰”、“谦”“作”三字,左右两部分相互穿插又处处避让,让字体看着更为和谐,融为一个整体,结构上也可见其奇思妙想。如“冰”字的两点水在帖中被处理成了三点水,并且是具有此碑特色的三角点:前两点起笔方向不一,但大都为等腰三角形,第三点则长而尖锐。“谦”字的言字旁则在言字的横画长短和口字大小上做文章,三个横画或长短统一,或长短不一,根据右部字体形状灵活搭配。而“作”字的单人旁是在撇画和竖画的长短、方向上出效果。
由此可得,《嵩高灵庙碑》碑帖字形天真烂漫,结体谨肃,却又开展,章法憨态可掬,却又稳重端庄,笔画厚重不冗杂,磔笔粗壮有劲,结构有奇趣。作为一个从隶书过渡为楷书的字体,其用笔传承汉隶方笔為主、圆笔为辅的特点,开张而敦厚,相较于楷书的结体更显得憨态可掬。作为北魏的代表性碑刻,其自身的书法借鉴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三、《嵩高灵庙碑》与《爨宝子碑》的艺术特色比较
《爨宝子碑》立于东晋405年,而《嵩高灵庙碑》立于北魏中期。对比两碑所处的时代,《爨宝子碑》是早于《嵩高灵庙碑》的,但时代差距不大。所以两碑在观感上会让观者有种神似的感觉,但细细品味又觉得各有千秋。
《爨宝子碑》是东晋时期罕见的碑刻,可能正因为是在转型期早期,由熟练的工匠精心凿刻而成,故《爨宝子碑》多了一些古拙的意味。我们可以透过刀锋看到它正中有奇,拙中带巧。《嵩高灵庙碑》则古拙质朴,楷隶相间,是魏碑的雏形。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碑品》中把《嵩高灵庙碑》碑阳列为“高品上”,称碑阳书法为“奇古”,碑阴列入“神品”,称碑阴书法为“峻整”。两碑皆有汉碑的“蚕头燕尾”,亦有平直方正的楷书笔法,同时又沿袭汉隶古法,线条浑厚,笔画遒健,体势险绝,锐意患肆,朴拙浑穆。一些文献中对两碑的评价都很高,更是有大量的金石学家钻研它们,可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对两碑的书风、文风、历史背景等进行综合比较,能更清晰地看到旧体向新体蜕变的过程,进而审视南北地区的文化关联,更加体现两碑的价值:
第一,《爨宝子碑》与《嵩高灵庙碑》,二者都承袭了汉碑的碑刻形式和凿刻方法。
第二,不能因为南北书风的差异而区别对待两个碑刻。《爨宝子碑》虽然立在云南,处于边境地带,但它不仅承袭汉隶,而且继而改之,并豪不逊色于中原碑刻,它的用笔手法夸张奇特,是很多碑刻所不及的,这不仅是云南一枝独秀的特色作品,更是魏晋时期书法蓬勃发展、文化繁荣、百花齐放的真实写照。
第三,魏晋书法处在一个旧体向新体的过渡时期,在书法上呈现了多种书体并行的特点,两碑在书体演变的历程中起到了前后承接的作用,这一点进一步提升了《爨宝子碑》与《嵩高灵庙碑》的艺术价值,更加稳固了两碑在书法长流中不可更迭的、重要的、关键的特殊地位。由此看来,两碑的独树一帜与不可代替也就显得实至名归了。
第四,从《爨宝子碑》和《嵩高灵庙碑》的碑文中可以发现当时南北地域不同的政治态度、经济水平、文化水平、宗教信仰等,更为现当代研究南北碑学的学者提供了更多可考性极强的历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