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理想模式①
2020-07-04马俊超
马俊超
摘 要: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语文课程理念正在发生着变化。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为教学目标的首要前提,这就要求教师确立一个快乐课堂的基本方向。因此,本文从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如何实施语文教学的理想模式。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理想模式
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三大理念中指出,教师必须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重视以学生为主体,并强调教学的重点是“对话”。但是就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的具体情况来看还有许多做得不足的地方,因此如何创新语文教学模式是教师需要研究的一大课题。
一、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
1.教学方法混乱
随着现代新技术逐渐加入课堂,传统的单一化教学模式受到了冲击。当然,现代教育技术是有利有弊的,需要教师进行科学地筛选和利用。但是现在有一些教师急于把新的技术纳入到课程中来,过分夸大新技术的作用,导致教师自己和学生都渐渐依赖于现代教育技术,一定程度上忽略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造成方法手段的滥用。[1]
2.教学理念落后
新课程改革一再强调,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另外,教师要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新课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是课程的开发者。但是就目前的形势来看,有部分学校和老师仍然停留在“教师权威”的思想层面上,强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认为小学语文课堂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背诵、学会考试而已,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全面发展。[2]
3.教学目标偏离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从三个维度进行考量,知识与技能方面、过程与方法方面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但现在的课堂仍然存在一些误区,一种是重结果轻过程,把分数成绩当作唯一的衡量标准,认为刻苦学习得高分就是知识掌握得好,而忽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和思考;二是重知识技能轻情感体验,有些教师认为,会学习的学生学习成绩自然就好,因此格外喜欢学习好的学生,却忽略了小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敏感脆弱的心理和在学习时的情绪情感体验,把他们当成学习机器,是教师缺乏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学观的表现。
4.教学内容不全
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存在“重文轻语”的现象,语言作为日常生活中的工具,是学生必须要学习的。但是现在的课堂中,会出现教师“一言之堂”的现象,学生没有开口说话的机会,不仅不利于沟通能力的提高,学生也没有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时间,导致师生之间距离感增强。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理想模式初探
1.理想模式源于理想
(1)确定理想语文课堂的基本方向:想要建立一个理想的课堂模式,首先就要确定语文课堂的基调。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性格等,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加入到课堂中来,建立一个快乐的、有新鲜感的语文课,同时是一个开放性的、充满对话的语文课,这种形式的课堂让学生能够爱学语文和会学语文,借助奠定主基调的形式使教师能够有一个明确的教学方向,在此基础上加入具体措施。
(2)让语文课堂动起来:语文不是只存在于书本中的,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只要学生够细心,在不同的地方都能发现语文。理想的语文课堂大可不必拘泥于传统教材,我们可以充分回归到自然中去,展现一个最真实、最贴近原生态的课堂,让学生在这种课堂中解放自己的天性,激发学习积极性。
另外,语文还是可以跨学科学习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由此可见,现代的语文教学要把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放在首位,积极探索如何更好的将语文融入到其他学科当中,形成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格局。[3]
2.理想模式重在行动
(1)突出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建立起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学观,在课堂中把学生的作用放在第一位。小学语文课堂真正重要的不是会写多少汉字会背诵哪些唐诗宋词,而是学生各项学习能力的提高。把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逐渐向学生讲、教师听的方向靠拢,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他们有话要说、有话敢说、说出来能够得到积极的回应,教师在课堂中发挥着引路人的作用,当学生有疑问时能够给予暗示性的指导,在操作方面有困难时教师给一个思路,这种形式的使用实现了 “以教师为中心” 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过程,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和表达表现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教师发现他们在理解上存在的问题给予及时纠正。
(2)让学生创新思维动起来:理想的课堂需要教师和学生思维的参与,此时教师可以充分借助多媒体资源的力量,播放与课文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相似的一段音乐,或者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一小段视频,让学生在积极注意力的同时,把他们想象的大门打开,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从而激发出创新潜力。
此外,引导学生大胆假设、大胆质疑,跳脱出教材的条条框框。在学习一篇课文后,根据文章内容让每个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进行梳理,创建小组进行讨论来对问题进行解决。另外,还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提问,锻炼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
(3)开展课外拓展活动,打造趣味课堂:理想的语文课堂不只是停留在教室里,语文是充满人文关怀的学科。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课程内容组织课外拓展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例如在学习徐悲鸿画马时,我们大可以带着学生去户外写生,这样的课外活动不仅紧扣着所学主题,而且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学生在实践中能够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经验,使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另外,教师要注意了解学生最近感兴趣的事物,并且以此制定户外活动的主题。同时还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共同兴趣,组成一个兴趣小组,让拥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聚集在一起进行交流沟通,不仅可以有效的加强对学生语言沟通能力的锻炼,还能够促进教学资源的整合,构建出理想型的语文课堂。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想要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首先要坚持新课程改革的指导理念,其次需创新教学模式并加以运用,在过程中用辩证动态的眼光面对教学时出现的问题,在不断的实践和反思中建立小学语文的理想课堂。
参考文献
[1]何敏,李日南.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理想模式[J].中国校外教育,2017(02):106-107.
[2]王艳秋.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理想模式[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36).
[3]張媛媛.浅析小学语文理想课堂[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线,2016(5):5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