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实现生活化教学
2020-07-04柳红
柳红
【摘要】在小学教育中,科学课程由于存在较多的动手实验内容而显得十分独特,小学生通过了解科学知识与参与科学实验可初步培养起用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在科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不可一味强调理论原理而忽略生活化实例的列举,应让小学生既能在课堂学习中理解科学知识从何而来与具备怎样的规律,也能在生活中利用现有的素材进行自主探究。
【关键词】小学教育 科学教学 生活化教学 教学方法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8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立项号:GS(2018)GHB2739)《结合本校实际对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探究》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8-0167-02
自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相关理论之后,我国基础教育中的生活气息愈发浓厚,生活化教学鼓励教师从生活中取材,以生活应用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借助学科知识提升学生的生活能力与综合素养。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理论知识与生活应用脱节的问题较为严重,科学教师应进一步加强生活化教育理论的实践,打造生活意趣盎然的科学课堂。
一、以生活为线索,优化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是生活与课堂的衔接,优质的课堂导入可有效提升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速度,避免让原本处于放松状态的学生对突如其来的教学内容感到突兀。现阶段,小学科学教材的内容本身就与生活存在较紧密的联系,教材在阐述知识理论时也更倾向于使用生活常见的素材,科学教师应利用这一优势放大教学内容的生活要素,使小学生产生更加丰富的联想,继而更加容易理解生活常见景象背后的科学知识[1]。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科学教材“学会使用地图”这一节内容时,科学教师就可将如今十分常见的“手机导航”作为导入话题,让学生回忆自己与家人长辈出行时,是否用到过智能手机中“地图导航”的功能,并为学生展示此类应用软件的界面,勾起学生的生活记忆。于是,在课堂学习正式开始之前,小学生就自然而然将“地图”视为“生活”的一部分,其在学习地图的基本要素与识图方法时,也可结合生活经验得到更快的理解。
二、以生活为背景,设计教学情景
在科学课堂上,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加全面且深入地感受科学知识的内容,常会采用理论讲解与实验引导的方式为学生留下印象,但对实验并不熟悉的小学生在操作时常常只能亦步亦趋地重复教师的演示,不愿主动去探索新的领域。从学生心理来看,这是因为多数学生都只是将实验当作一项任务,认为自己只要把教师交代的操作完成好即可,本身并没有太多的实验兴趣。因此,科学教师在加强生活氛围的营造时,可重点关注实验教学,通过为实验设计生活背景来让学生感受到更加丰富的趣味内容,继而乐于参与到实验探究中。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科学教材中“物质的变化”一单元时,科學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完成“物质的溶解与分离”“热胀冷缩”与“物质的燃烧与灭火”相关的小实验。在目前的实验教学中,为了保障学生在实验中的人身安全,教师通常会简化实验流程,这就导致学生在实验中受到太多束缚,感受不到探索的乐趣。这时,科学教师可先让学生回忆生活场景,如与“物质的溶解与分离”相关的“冲牛奶”场景,并给实验练习加上对应的背景,使学生在小组合作进行类似于“过家家”的游戏,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观察实验现象,懂得“溶解”相关的科学知识。通过这种方法,小学生在操作实验时既可以依照教师提供的操作步骤顺利完成实验,观察到真实的实验现象,也能够在实验的过程中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借助有“剧情”的练习经历加深印象。
三、以生活为素材,组织科学实践
科学课程将现实生活中许多客观存在的道理讲述给学生,让学生在增加知识储备的基础上更好地了解自己身处的世界,是一门原本就无法割裂于生活存在的学科。因此,小学科学教师不能只看重课堂教学,更要注意对学生的课后引导,在课堂上使用生活素材,在课堂后鼓励学生主动寻找生活中的科学。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科学教材中“观测天气”这节内容时,科学教师会用多媒体为学生演示各种天气现象的特点,并告知学生在极端天气时的注意事项,于是课后作业就可设置为“天气观测记录”,让学生记录生活中天气的变化情况。科学教师可将此类作业设置为长期作业,只在每周的固定日期检查学生的完成进度,在学期末时再作最终评比。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活化教学这一概念早已被众多教育者接受,小学科学教师应立足于所授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融入生活化元素。一方面,科学教师要注重生活与课堂的转换,在课堂导入时借助生活线索给予学生启发,使学生顺利进入对应的生活情境进行科学探究;另一方面,科学教师要将课堂教学当作启发学生的场所,而非学生学习的唯一场所,应通过利用生活素材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王小燕.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9(14):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