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寄生世界”里开出的刺眼血花
2020-07-04李紫莱
李紫莱
【摘 要】在第9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寄生虫》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国际影片四项大奖,为亚洲电影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荣耀与光彩的背后,是奉俊昊在电影道路上细心地钻研和不懈地努力,他与电影大师会晤交流,与演员们打磨表演形式,将这些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电影的形式传达给观众,《寄生虫》的创作是奉俊昊为表现人群之间的贫富差异,体现他对人性复杂思考的一大力作。
【关键词】创作;多元视角;人性;价值衡量;故事格局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8-0103-02
巴赞的《论作者策略》中写道,“美国电影知道如何通过一种惊人相似的方式表现美国社会自身所需的影响,即通过自己的手段参与社会的构建”。以某种程度上来说,奉俊昊的电影也在不断地反映韩国社会所需的影像,用艺术手段来参与社会构建。奉俊昊毕业于延世大学社会系,而后开始接触编剧、导演行业,因为专业的影响,他的创作总是与韩国社会问题紧密相连。他擅长将犯罪题材的电影做到极致,内容曲折、元素丰富,并客观思考每个角色的多面性,并不是一味地渲染某一类人的好与坏。从尝试期的《绑架门口狗》,融合了个人的巧思,到国内好评如潮的《杀人回忆》,在初步形成自己电影风格的同时,逐渐将社会问题尖锐化。再后来,《汉江怪物》融合商业元素,又不乏理性思考,是奇思妙想与社会问题的完美结合,成为韩国电影史上最卖座的电影之一,《母亲》《雪国列车》等作品是他汲取经验并勇于发散思维的进一步尝试,在人类社会的大爱和家庭关系的小爱之间衡量轻重,无不彰显了奉俊昊在把控现实主义电影方面的独特天赋。2019年,影片《寄生虫》是奉俊昊影片中囊括曲折的剧情、复杂的人物关系、多元的视角和独特的表达方式的集大成之作,它将社会黑暗角落中的依附关系暴露在阳光下,也将一些小人物渴望财富与自尊的心理细腻地展现出来。例如影片中总共发生过两次流血事件,一次是金基泽一家和前保姆夫妇为了留在富人家而争得头破血流,一次是金基泽拿刀捅向朴社长。前者是为利益,后者是为尊严,这也是穷人阶层在社会中最难跨越的两道坎,无论是追求利益还是保住尊严都可以让穷人不顾一切地去厮杀,而电影中更加强调了在前一次厮杀中尚存理智的金基泽却在朴社长捂鼻后失去控制,说明比起艰难的生活,更难让人容忍的是他人眼中的不屑。可以说这部影片无论从剧本内容、主题刻画还是导演风格、表达方式等多个方面,都诠释了奉俊昊的艺术风格追求。
一、关于剧本内容
(一)汇聚一堂的矛盾人物
在《寄生虫》中,人物以家庭为单位代表一种阶层、一种人群:有住着豪华别墅的富人家庭;有住在地下室靠折疊披萨纸盒为生的贫穷家庭。富人和穷人、穷人和穷人之间都有矛盾,但电影开场时几个家庭没有联系、各不相关,按着各自的生活轨迹,生活得基本和谐。后来因为基宇代替家庭教师的情节,几个家庭聚到了一起,利益争夺促使人物之间的矛盾爆发。
金基泽一家利用小聪明挤走了富人家称职的司机和保姆,和富人家成了雇佣关系,却也无形中打破了前保姆夫妇生活的平衡。在同一个空间中,富人对穷人逐渐有了鄙视心态,两个穷人家庭之间也产生了激烈的竞争关系,他们渴望取代富人拥有他们的财产,事件便因人物的需求而产生。
(二)引起共鸣的经典台词
剧作家要写好台词绝对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有人说戏剧台词是世界上最难写的散文,因为它既要表达人物的性格,推动剧情向前进展,说明事物的真相和心理活动,又要有感动人或教育人的力量[1]。“过得好的人,更容易成为好人”“不是有钱却很善良,是有钱所以善良,我有钱的话我也会很善良,超级善良。”这是朴社长一家人出门后金基泽和妻子的对话,穷人们偷偷住着富人的家,醉醺醺地谈天说地,金基泽感慨着上层人不全是狡诈的、虚伪的,也有善良的一部分,而妻子一针见血地指出那是因为女主人衣食无忧,生活在温室中,对穷人施舍笑脸和信任只会更加突显她的教养得体,让原本就处于下层的他们更加仰望富人。这些台词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生活条件优厚的人大多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勇敢”地迈出一步做打破常规的事,做得好他就会更瞩目、更优秀,做不好还能重新开始或回到原来的轨道,但穷人不敢迈出那一步,一旦失败就是掉入深渊。所以他们为了更好地生活不能走寻常路,很多时候会不择手段,成为大众眼里品行不端、误入歧途的人。
二、关于视角和价值衡量
(一)影片暴露了底层人群的劣根性
不像众多电影只是展现底层人物或某个弱势群体被欺压后勇于反抗、互相帮助的积极性,奉俊昊在描写人物时更为全面,《寄生虫》中所谓的社会底层人群也并非善茬,正应了那句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他们可怜又可悲,一方面,他们出身卑微,身上带着被富人嫌弃的“穷人味道”,尊严被踩在脚下,也被观众所同情;另一方面,他们会在金钱和地位的诱惑中迷失自我,用着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妄想耍一些花招取代富人的位置,甚至在看到威胁者出现后不计一切后果除掉,争得鱼死网破,哪怕杀人也要保住自己眼前的利益,形象忽然又变得可憎起来。整部影片看下来,观众会脱离对任何一方的偏袒,客观地了解每一个人的积极面和阴暗面。《寄生虫》的每一个人都是生活中活生生的“人”,他们都有人性的弱点。
(二)身份影响了价值判断
片中的主人公金基泽前期一直是老实淳朴的形象,被生活磨平棱角,作为下属会顺应上司的要求,认真工作,作为父亲也会对自己的子女无限包容,但到最后他气红了眼,杀了朴社长,只因朴社长无意中一个捂鼻的动作,一下子让他认识到自己在富人眼里是肮脏的,且散发着穷酸味的,加上一旁倒地的女儿血流不止,无人问津,人物身份的差异在特定的环境里被放大,那时的金基泽不是听候老板差遣的金司机,也不是慈祥的父亲,而是被富人所不屑的可有可无的东西,在众多宾客中像是一个笑话,人物的思想行动一下子因自尊被践踏而变得失控,矛盾也一下子变得尖锐起来并被点燃。
其实早在《寄生虫》之前,《母亲》这部片子就反映出奉俊昊对人物的把握十分细腻,片中的儿子泰宇痴傻,总是受欺负,在生活中属于弱势群体,母亲拼尽全力要为儿子洗刷杀人的冤屈,结果最后发现真的是儿子所为时,她将唯一的目击证人杀害,给人一个意想不到的反转。站在母亲的角度思考,她所认定的最高价值不是道义准则,而是儿子的生命,奉俊昊只是将他所认为的“母亲”这一角色最有可能实施的行动表现出来,而不是只想展示社会上公认的道德标准。
三、关于导演风格
(一)做到极致的犯罪类型片
这部影片延续了奉俊昊擅长描写社会等级差异的风格,富人和穷人之间似乎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富人在南宫贤子设计的豪宅里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穷人挤在阴暗的地下室为生计发愁,富人随口一句指令就能左右穷人的生存问题,这种极致的差异能更明晰地将两者的矛盾血淋淋地剖开给人看,他们相差的不只有金钱,还有尊严。奉俊昊要带领观众看到的也不仅是物质方面的区别,还有长期被蔑视、被压迫的人的敏感心思,他们经常会掩饰表面,他们的眼神中藏有自卑和痛苦,和富人习惯高高在上、一切都无所谓的神态不同,影片的众多小细节就可以体现出每个人的身份差距,如金基泽听到朴社长说车里有怪味后,在自己袖口上轻轻地一嗅,眼神中的窘迫和无地自容清晰可见,这远比只表述两家人外观的差异来得让人震撼。
(二)“合身”场景的故事格局
奉俊昊曾在和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的谈话中提到选景的考量,说场景做得越大,投资越多,导演的压力也会相对变大,而《寄生虫》的拍摄场景就好像是自己“最合身的衣服”。一部影片暂时就是大地万物,就是大千世界[2]。《寄生虫》中的别墅是完全为电影而专门打造的场景,所有人都在这个“世界”里上演自己的故事。同时,三组人物关系构成的故事格局于他而言也最易掌握,一个别墅、一个地下室就足以将人物发生的所有事件完美囊括,说明场景的包容度很高,可以保证人物行动尽情施展,在该范围内利用到每个角落,同时故事极具充盈度和变化性。以家庭代替社会阶级,化大为小,也将故事格局保证在合理的维度。
四、关于表达方式
(一)以物代人的象征手法
奉俊昊在很多时候的表达方式是含蓄的,但他会在剧情上将矛盾做到极致。在塑造角色时,他运用众多元素代替一类人。如《绑架门口狗》中的“狗”代表的不仅是狗,还有弱势的人群,外表斯文的主人公因错失成为教授的机会,将怨气迁移到狗身上,反映出一些高文化人群恃强凌弱,每个阶层的人都会欺压下一个阶层的人,看似人杀狗,其实人杀人;《汉江怪物》中的“怪物”不只是水中的不明生物,还有不做实事、通缉无辜人员做实验的政府和警员;《雪国列车》中的“车头”和“车尾”,是社会的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每个车厢的用具代表一个时代所用的工具,而主人公向着车头前进的过程则是一部活生生的人类进化史。到《寄生虫》时,这个标题就已经代指了影片中的一类人,依附富贵人家才能活下去。紧挨着的地上和地下的两种生活环境,把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异体现得鲜明深刻,一个空间里却是两种人生。
(二)浪漫形式的现实结尾
奉俊昊的影片往往不会给出一个特定的结局,很多情况是给出一种故事延伸方向的可能性。在《寄生虫》中,金基泽杀了朴社长后为躲避警察追捕,灵光一现躲进阴暗的地下室,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而儿子基宇也大病一场,但这不是人物的最终结局,在这样令人窒息的剧情走向中,导演用一种相对浪漫的手法,也就是摩斯密码传递书信的方式让父子之间无声地沟通,并且基宇也有了这样的计划和想象——赚钱,买下那个别墅,而父亲要做的只是从地下室走上来,一家人在明媚的阳光下相拥。但这能否实现,没有人知晓,比起给出所有人的最終命运,这种结局更想传达的是人物此时一种经历过大起大落后,看透生活的心境。
五、结语
电影《寄生虫》的上映引发了社会对底层人群的关注,韩国首尔因此立即拨款改善“半地下”家庭的生活条件。与此同时,影片也使人们明白,社会中的“小人物”也许缺的并不只是物质资助,他们更需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尊重,社会阶级中存在的鄙视链,也许才是酿成许多悲剧的罪魁祸首,实现“人人生而平等”的目标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顾仲彝著. 编剧理论与技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316.
[2](法)安德烈·巴赞著,崔君衍译.电影是什么[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14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