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时期图书馆学者智库研究

2020-07-04管莹莹

现代交际 2020年9期
关键词:阅读推广图书馆服务

管莹莹

摘要:智库即智囊团、思想库。人才资源是智库发展的关键。民国时期的图书馆学者积极传播西方先进的图书馆学思想,利用先进的图书馆学理念和科学管理方法,在中国图书馆的馆藏建设过程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将民国国内外图书馆学者群体作为一个整体的智库来研究,通过比较他们的留学经历、著作、在图书馆工作与管理等方面的贡献以及他们的思想评述来阐述民国时期图书馆学者智库研究具有的现实意义。他们的很多思想延续至今构成了当今图书馆服务的基本框架,如图书馆专科学校的建立、图书馆编目法则的制定和阅读推广活动的延续等,对于当代图书馆服务活动的创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图书馆 学者智库 阅读推广 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9-0255-02

民国时期,我国图书馆学涌现出很多海内外知名优秀学者,如戴志骞、裘开明、桂质柏、查修、王文山等,目前对他们的个案研究较多,但很少全面梳理这些学者的信息,本文从群体或者智库的角度对其特点和社会价值进行分析,从而使图书馆人认识到民国时期图书馆学者智库的重要性,正是这些学者的重要论著和服务的不断创新,才有了图书馆事业辉煌的今天。

一、民国时期图书馆学者智库的内容

1.民国时期的本土学者

民国时期图书馆学者智库的内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本土学者,一个是涉华外国学者。1913年,美国友人克乃文在金陵大学开设了图书馆专业,拉开了中国本土培养图书馆专科人才的序幕。其形式主要通过本科、专科、函授培养、讲习所等,共计培养本土图书馆专业学者2000多人,具体内容可见表1:

民国时期培养图书馆学者的机构主要有南京金陵大学图书馆学系、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上海国民大学图书馆学、四川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等。其中武昌文华学校在1922—1942年这20年间共培养本科生128人,优秀学者62人,占总人数的48%。民国时期的图书馆学者们在整理图书的同时,发表了共计128项科研成果,可见这一时期的图书馆学者智库在整个图书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民国时期的涉华外国学者

19世纪初,外国教会在中国创办的学校已达一万多所,真正把西方图书馆观念带到中国的正是这些教会学校的图书馆,教会大学图书馆开办之初聘请的都是外国馆员,由此开启了涉华外国学者来中国工作的序幕。民国时期涉华外国学者主要分为两类:外国馆员和外籍教师。外国馆员如来自美国的东吴大学图书馆主任朗特女士、齐鲁大学图书馆馆长奚尔恩、华中大学图书馆馆长韦棣华和燕京大学图书馆馆长高厚德。这些涉华外籍馆员具有多数来自美国、女性馆员是主力军、馆员专长呈现多样化等特点。外籍教师如在金陵大学开设图书馆学课程的克乃文、1920年建立文华图书馆学校的韦棣华女士、1924年在上海开设图书馆专业暑期讲习班的海施女士等。他们之中的很多学者为推动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创新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如林则夫人在担任华西协和大学图书馆馆长期间赶制了五万余册中西文图书目录卡片,并且首创了图书馆分馆制度。民国时期来华的53人外籍馆员中有22人是著名的汉学家,如岭南大学的三任图书馆馆长葛理佩、冯世安、邓勤在长期的研究和实践中形成了“中国问题研究”西文出版物专藏的馆藏特色。

二、民国时期图书馆学者智库的特点

民国时期处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社会大背景之下,社会处于深刻变革之中,五四运动将西方先进的思想带到中国,图书馆也实现了传统藏书楼到民众图书馆的转变,很多图书馆学者都有了留学的经历,将西方编目、流通、采购、巡回文库的新思想带回了中国,促进了中国图书馆事业的飞速发展。沈祖荣在《民国十年之图书馆》一文中指出:“欲推广图书馆事业,务须在中国组织建立培养人才之机关,使学生学有所成,可以供图书馆之任用。”可见,留美的一代构成了中国图书馆事业的脊梁。因此,民国时期的图书馆学者智库具有以下特点:

1.学者多数有留学经历

陈焕文在“四代学人”理论中曾经阐述,民国时期的图书馆学者大体分为“留美的一代”和“文华的一代”。即使是文华的一代后来也有不少因机缘继续赴美深造。他们主要分布在芝加哥大学、纽约公共图书馆学院、伊利诺伊大学和纽约州立图书馆学校。其中留美的一代主要代表有沈祖荣、胡庆生、戴志骞等;文华的一带主要有裘开明、桂质柏、查修等。1942年谭卓垣发表在美国图书馆学季刊上的论文《敦煌遗书的发现及其对中国研究的影响》从古典文献学的角度阐述了中国古老的文化对于世界历史发展的深远意义;杜定有于1944年在《美国图书馆协会会报》上发表的《图书馆人在战时》,以中国图书馆人在战火中的表现高度地概括了中国的“图书馆精神”和“图书馆人素养”。这些留学美国的图书馆学者构成了民国时期图书馆学者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中间很多人归国后成为图书馆界的精英,如表2所示:

这些留美的图书馆学者将自己所学的图书馆学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推动了民国时期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2.不断进行创新

民国时期的每一位图书馆学人在图书馆事业发展上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为图书馆事业基本框架的建立起到了示范作用,才有了我们今天图书馆事业从采购到编目到流通到阅览的一条龙服务,是他们推动了中国文化产业的创立和发展。如陈鸿飞、邢云霖、陈颂、舒纪维等。陈鸿飞认为应重视阅读推广运动,主要内容包括:筹办巡回文库、成立读者会、加强图书馆学研究、成立研究辅导部以及重视民众教育尤其是特殊儿童教育;邢云霖的创新点主要在于合作编目的构想(當今的联机编目)、期刊的管理和研究、图书馆行政管理,以及对世界民众图书馆的研究;而陈颂的统计思想、广告思想和书籍选择思想在当今都是图书文献学的主要创新点;舒纪维最早提出了联合采购、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的理念。时至今日,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从人员内部结构的设置、部门的协作到服务的拓展,无一不是民国前辈创新思想的集成,因此,民国图书馆学者智库是中国图书馆事业的一笔宝贵财富。

3.创办图书馆学术组织,积极参与国际图书馆协会的活动

1924年,北京图书馆协会成立。1925年,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戴志骞任会长,协会定期开展演讲,参与者有袁同礼、胡适、李小缘、刘国钧等,主要讲解欧美图书馆发展概况。截至1935年,中华图书馆协会共发展会员534人。图书馆协会组织的建立,使图书馆学者群体有了交流的机会,提高了图书馆学者智库的整体发展水平。例如,陈颂在1933年协会在北平召开的第二次年会上提出三点建议:建立民众图书馆、出版物联合目录和七五折购买图书。1926年,裘开明与桂质柏合写的《中国的图书馆》成为美国图书馆协会第48届年会会议论文。可见,民国时期的图书馆学者积极参与国际图书馆协会活动,加强了中国图书馆事业在国际的影响力,同时也通过美国图书馆协会获得了价值不菲的捐赠图书。如1939年,美国为中国捐赠图书100多箱。为此,时任中华图书馆协会执行董事主席的袁同礼先生特意写信致谢并表示有了国际图书馆事业的支持,中国图书馆学人会一直坚定地走下去。

三、结语

智库是人的集合,是思想的集成,民国时期的图书馆学者以非凡的见解、创新的思维、广博的学识本身就构成了民国时期图书馆学者智库,他们通过发展论文著作、参加学术组织、去国外进修,在理论上推动了中国的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学理论框架的构建,通过吸引国外捐赠、机构内部改革、建立图书馆专业学校、馆际互借和联机编目事业的开拓,在实践上推动了图书馆应用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陈源蒸.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文库叙录[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

[2]杨永华.陈鸿飞对民国福建图书馆事业的贡献[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8(7).

[3]朱海燕.论邢云林对民国图书馆的学术贡献[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9(9).

[4]邓文池.民国出版界与图书馆界的互动及影响[J].图书馆,2017(3).

[5]韦庆媛,张坤竹.民国时期北京的图书馆学者群体构成及特点[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6(10).

[6]韦庆媛.民国时期本土培养的图书馆学者群体的构成与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18(2).

[7]苏全有.民国时期图书馆委员会与馆长的关系辨析[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7(10).

[8]朱海燕.民国时期图书馆学人的海外发文[J].图书馆论坛,2018(2).

[9]韦庆媛.民国时期图书馆学者的数量及地域分布[J].大學图书馆学报,2017(3).

[10]朱海燕.舒纪维民国时期图书馆生涯考察[J].新世纪图书馆,2019(10).

责任编辑:景辰

猜你喜欢

阅读推广图书馆服务
图书馆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探讨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去图书馆
两则跟服务有关的故事
读者反馈 订阅服务
服务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