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医学类高校学生培养成本问题
2020-07-04周伶俐潘虹宋宇
周伶俐 潘虹 宋宇
摘 要:医学人才是医疗事业发展的第一要素,加大对医学人才培养的力度,是积极响应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保障。医学类高校教育目标就是培养有灵魂、有温度的卓越医学创新人才。本文以医学生培养成本为切入点,结合院校学生培养成本调研结果,分析医学生培养成本高的原因,重视医学生培养经费投入的必要性,提出关于加大医学生培养投入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医学生;培养成本;医学人才
《“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要求“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是对我国医学院校的医学生的教育目标、服务目标提出了总体要求。2017年教育部的《关于进一步做好“5+3”一体化医学人才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快构建标准化规范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这是对我国医学院校的临床专业学生的培养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和规划。
一、医学生培养成本现状分析
高校在我国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承担主体任务,培养了经济社会发展和规划的大批医学人才。医学专业从古至今、从西到中均有着特殊性和实践性。从医学誓言可以看出医学的科学严谨性和道德人文性。那么对医学生的培养必然是要求医术过精、医德过硬、实践丰富、精益求精。随之而来的是教育成本上从医学临床实践技术到医学品德的多重培养投入。课时多,实验多、教学材料消耗量大,医学专业专用设备消耗多,学生见习实习成本高等。
1.医学专业课时多、实验多
医学专业课涉及基础医学、药理学、生理学、解剖学、内外科学等庞大、系统而综合性的学科。需要医学生去动手实践操作,将医学理论知识和反复的动手实践进行紧密结合,“纸上得来”与亲手操作相互渗透影响形成自己的知识储备。医学专业总课时达3760学时以上(不含临床实习),医科比文理科课时多39%?7%。医学专业的实验课与理论课的比例是0.8∶1,理工科专业为0.3?.6∶1,医学比理工科高25%?0%,比文科专业的差距更大。医学课程的学习离不开大量的实验操作,充分熟练的实验操作将大大提高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临床时间能力。庞大繁多的专业理论教学课以及实验课程必然会提高医学生的教学成本。
2.教学材料消耗量大、专用设备多
大量的实验课程对实验设施的特殊依赖使得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的培养成本远远高于其他类型的学校。据保守统计,医学专业的教学材料消耗是文科生的2倍多。解剖学是临床专业医学生绕不开的必修重点课程。解剖课需要的动物购买成本高,是同时购买后需要专门的实验动物房和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和维护。无论从购入、管理都需要资金、人力和资产设备的消耗投入。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需要配备专用仪器设备并消耗大量的实验耗材,这些仪器设备和耗材,品种多、通用性差、单价高,日常运行成本大。而这都是医学生培养的漫长规划中必不可少的成本投入。
3.见习实习成本高
医学生从理论知识学习和实验操作的几年培养后,按照培养规划需要进入临床的见习实现阶段。通过见习实习来讲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通过临床工作来进一步深化和熟练。通过在实习单位的锤炼和提升,进一步朝着合格的医学人才迈进。医学院校需要承担对应的见习实习医院和带教医生、督导成员的带教费、督导费等相关实习见习费用。这一特殊性对于其他类型的学生而言是显然不同的。文科专业所在学校不必全过程参与甚至不需支付相关实习费用。同时文科生的实习时间一般是半年,而医科生至少实习两年,实习周期是普通文科专业的4倍。从时间和经费的角度来看,医学院校学生的实习见习成本远远高于其他类型学生。
二、加大医学生培养投入的必要性
1.醫科专业教学评估要求高
按照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标准要求,医学专业年生均教学经费远高于其他类专业教学经费。根据本科教学评估标准要求,医学专业生均教学经费比其他专业学生高50%左右;同时还有配套的医学专业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等经费投入的指标要求。因此,高标准的医学教学评估要求必然需要与之相配套的医学生培养投入。只有切实加强对医学生的经费、资源、人力等培养投入,才能够实现教学评估的标准要求,开展一系列符合教学质量要求的教学活动。因此,加大医学专业的教学投入,加大对医学生培养投入的力度,是保障基本教学工作稳定有序开展的必然要求。
2.高校的刚性支出逐年增加
近几年来,我国教育事业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腾飞和教育规划,实现了一系列的改革,比如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住房货币补贴、养老保险等政策性支出逐年增加,要求高校从生均综合定额中调剂。在目前的生均拨款制度下,高校经费拨款在短期几年内不会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而这一系列的每况愈增的政策性改革支出,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的教学投入额度。政策性增支给医学院校带来了一定的经费压力,进一步加重了医学院校的经费负担。在高校刚性支出逐年增加的形势下,医学教育经费的投入保障遭受挑战,医学生培养投入面临巨大的压力,因此,在刚性支出逐年增加的形势下,必须重视和加大医学院校对医学生培养的投入。
3.医学院校内涵发展要求
以Q医学院校为例,学校把医学生的全面培养、提高教学质量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教学的核心目标,把本科教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作为学校建设的主要方向。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医学院校的内涵式发展需要在教师的高素质、教学管理的高规范、教学资源的高配置、教学实验的高精准。而这些涉及的医学师资的引进、医学课程的打造、教学体制完善、临床能力的提升、科学研究的资源配套等创新与转变、优化与改革发展需要,也是医学生本身培养的需求和保障。因此加强对医学生的投入是医学院校内涵发展的题中之义,加强医科学生的培养投入是医学院校的内涵式发展积极推进的强大推力,是医学院校教育目标和社会职能的坚实保障。
三、医学生培养投入现状分析
培养一名优秀的医学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财、物,这是培养医学人才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高校只有遵循这一客观现实,投入全方位配套的人、财、物,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验实践相统一,把知识教育同能力培养相结合,形成协同效应,真正做到全方位全过程培养医学人才,才能培养出社会经济建设需要的优秀医学人才和医护工作者。
笔者从医学生培养投入的生均拨款系数来对比医学生拨款的国内外情况。生均拨款是一个重要的财政投入的质量指标,是高校经费拨款的重要系数组成权重之一。医学生生均拨款系数是医学生与文科专业标准生均拨款之比。分析对比医学生拨款系数能够直观反映出医学生培养投入的情况。表一统计了基于N校的生均拨款系数调研对比的数据。从表1可以看出:与国外相比,我国医学生生均拨款系数普遍偏低。加拿大的医学生生均拨款系数为5,是Q校医学生生均拨款系数的2.5倍。
四、医学类院校医学生培养投入的建议
只有医学生的培养投入和培养成本相配套,增加医学高校的经费拨款、加强医校资源的共享融合、加强科技成果转换等等,才能从举措上保障医学人才的培养投入。有了医学人才这一生产要素的保障,才能有效地推动公共卫生和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才能够使医学人才的培养与整个社会的发展相协调,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大医学生培养的投入。
1.进一步完善医学生生均拨款制度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意见》要求全面建立生均拨款制度。但目前对高等院校的教育经费拨款投入的主要指标仍是生均拨款。同一层次、同一类专业高校,无论其发展阶段、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如何,对其支持的力度都以生均拨款为主要指标,有助于高等教育均衡化发展。但是“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双向接轨等新模式的发展,医学生的培养成本也在逐渐提高。建议进一步完善生均拨款制度,建立既考虑教育均衡发展又体现差异性和特殊性的综合拨款制度,科学引入全面综合的参数指标,以不同类型的学生培养设定差异系数的前提下结合地方区域以及其他等特殊因素,建立全面的动态的生均拨款体系。
2.增进医校融合,加强资源投入
医学院校的教育经费来源包括国家财政性经费拨款、社会捐赠、科研与教育事业收入、附属单位缴款、社会捐赠等其他收入。以Q校为例,2018年预算总收入中附属单位缴款等其他来源收入占总收入比例为20%。当财政经费投入处于固定模式的前提下,加强附属医院管理,积极扩宽经费渠道,多元化经费来源,可以缓解医学生培养成本高、资金压力大等问题。医学院校雄厚的科研、教学、人才培养资源和附属医院丰富临床实习是深度合作的基础。大力推荐医学院校和附属医院的深入融合,能够实现双方优质资源互换,合作多赢,从设备、平台等资源上加大对医学生培养的投入,有利于培养出综合性、高素质医学人才和卫生工作者。
3.推进医学成果转化,增加经济效益
社会服务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社会职能之一。医学成果转化将医学院校的科技成果,比如药品研发、医疗器械等知识产权转化成实际医疗生产力,提升医疗水平和社会服务。医学院校通过建设研发产业链服务型平台,整合校内外科研资源,推进校院融合、加快协同创新、助力成果转化的目标,实现临床与理论基础的双提升。重视和推进医学成果转化不仅能够完成医学院校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的社会职能,同时也能够推进医学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为学校积极开拓资金渠道,调高社会资本的参与度,是保障医学生培养的投入额度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9〕4号).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意见(国办发〔2018〕82号).
3.郭一平.高校“生均拨款”制度改革探析――以江苏省为例.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9).
4.范先群.培养有灵魂的医学创新人才.学习时报,2020(1).
5.邵积荣.地方医学院校办学经费状况及对策思考.会計之友,2012(5).
(责任编辑:王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