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探索
2020-07-04赵丽琴
赵丽琴
摘要:“互联网+”时代对传统的高校教育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分析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在“互联网+”环境下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并提出优化现有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的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0)15-0198-02
1引言
“互联网+”是指“互联网+各个传统产业”。这不是将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简单结合,而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和信息技术,使互联网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互联网在优化整合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提高全社会的创造力和生产力。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它在高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学生学习的好帮手。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由此可见,它在高校计算机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如何上好大学第一门计算机课程,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技能,调动和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更好地服务于专业学习,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研究思维能力,把握“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机遇,以“互联网+”推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新的思考方向。
2计算机基础课程现状分析
(1)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差异大
虽然已进入“互联网+”时代,但学生来自不同地区,计算机水平差异很大。有的学生初、高中阶段就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对常用的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等比较熟悉,能掌握互联网的基本运用。有些学生还自学了photoshop、flash动画和网页制作等软件。有些还参加了程序员考试。然而,一些农村或经济落后地区的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较差,有的甚至连计算机都没有接触过。因此,学习计算机课程就很困难。学生之间计算机水平和学习兴趣差异太大,教学效果自然受到影响。
(2)课程内容陈旧、基础支撑作用体现不够
作为大学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其内容体系备受关注。目前,在许多学校,教材内容仍停留在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互联网应用基础和多媒体技术等方面,专业针对性不强。新技术、新知识没有及时更新到教材中。教学内容陈旧、滞后、没有与专业结合,和社会实际需求脱节,不能很好地满足信息社会对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尤其是随着移动通信、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概念和新技术的出现,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不再是提高个人能力的问题,而是影响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事件。
(3)教学方法传统、学生动手能力差
大多数学校仍然以教师为中心,采用教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老师边讲解边演示操作,实验教学也只涉及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停留在巩固、消化、理解理论课堂教学的水平上。学生在听课的时候似乎听懂了,但实验课时,又不知如何操作。实验教学主要以基础验证性实验为主,综合设计实验和研究创新实验较少,学生的创新能力无法提高。此外,由于受课时限制和学校教学资源、设备的短缺以及配置的滞后,学生拓展应用的机会不多,基本局限于完成教学部分要求,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4)考核方式简单、质量评价体系有待改进
传统的考核方式要么采用期末笔试,要么提交电子作品,最后以“平时成绩+期末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期末考试占比较大,学生就不注重平时的学习,期末考试前临时突击。教学评价方法单一,不能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真实反映学生计算机应用的实际水平。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信息素养的提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和提升。
3“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对策
(1)根据学生差异,进行分级教学
为了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针对学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差异很大的问题,可采用分级教学来解决。就是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因人而异、分类对待的一种教学模式。根据新生的计算機入学分级考试成绩,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层次不同,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不同,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分级教学符合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可减轻教师负担,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借助“互联网+”的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广的知识面,实现不同层次学生的培养。
(2)以专业为向导,调整教学内容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设计应以计算机应用为主线,明确分析并提出应用能力要求,编写反映应用特点的教材。具体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专业为导向,设置教学内容。在原有教学模块的基础上,结合不同专业,增加专业知识应用案例,并建立丰富的教学案例资源库。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利用各种平台对案例内容进行讲解、展示和分享,方便学生进行学习,使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结合,能对自己的专业进行二次开发,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3)利用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互联网+”背景下,QQ、微课、慕课、博客、微信、在线教学平台以及各种移动APP等的出现,可以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可根据课程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利用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开展基于研讨、探索、协作的实践学习活动,设计出各类综合型、研究型的实验。教师可通过移动APP与学生在线交流。学生可根据专业需要选择自己的目标课程,补充教学内容,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4)采用过程化的多元方式考核
为了客观评价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计算机的实际水平,课程考核应从以期末考试为主,改为以学习过程为导向的评价。即在教学过程中,对各个教学内容和知识模块进行阶段性、层次性的评价。这种模式可以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师能够分阶段、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式和方法,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课程的过程化考核注重学习过程,包括平时成绩(出勤率、课堂表现、课堂和课后作业质量体现)、实验成绩、期中考核和期末考核成绩,期末考核在总分中的比重不超过50%。期中和期末考核,都利用网络平台,用在线考试系统自动抽取试题,自动进行成绩评定。最后,对学生的最终成绩进行加权求和来评定,包括平时成绩、实验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
这种多元方式的过程化考核,将学生期末的考试压力分散到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在平时就要抓紧学习。提高了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和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实现了以考试促教学、以评价促学习,而不是以考试促学习的目标。
(5)课题定位明确,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和地位得到认识,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为了切实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效果,应与专业学院积极配合,做好计算机基础课程和专业知识相结合的工作。教师也需要与时俱进,提高职业能力。处理好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科研职称压力之间的关系,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专业素养。如何借助MOOC、翻转课堂等先进的教育技术改进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品质,是每个老师都面临和需要积极思考的问题。
4结束语
“互联网+”为现代教育模式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它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理念”和“思维”。要打破传统固有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借助互联网进行教育的重构和创新。将“互联网+”平台下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移动APP等先进的技术和理念运用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具备在各个领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推动各个领域中的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