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婚恋观对婚育率的潜在影响

2020-07-04胡锦生陈智豪

现代交际 2020年9期
关键词:婚恋观问卷调查大学生

胡锦生 陈智豪

摘要:据国家统计局和民政局公布的数据,2018年结婚率与人口出生率创下近十年来新低。为了探究当代大学生婚恋观对婚育率的潜在影响,采用《大学生婚育价值观量表》,对杭州市高校选取的400名在读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最后得到的302份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分析。通过数据归纳大学生婚恋观突出特征,从婚育意愿和婚育行为两角度对我国近年来婚育率下降现状进行原因分析,希望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 婚恋观 婚育率 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9-0043-02

大学生婚恋观是指大学生对婚前恋爱、婚姻生活的基本看法,通俗来说就是择偶标准与动机,它是大学生对待恋爱和婚姻内在标准和主观看法。大学生群体是国家重要的资源,这一群体的婚恋观关乎个体婚姻家庭幸福与整个社会的和谐,会影响中国未来几年的婚育率,进而影响人口数量和结构。据国家统计局和民政局公布的数据,2018年我国结婚率仅为7.2‰,人口出生率为10.94‰,创下近10年来新低。对此,我们基于杭州市高校的302份有效问卷的数据分析,从大学生婚恋观的角度调查研究,从具体特征分析潜在原因,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参考。

一、大学生婚恋观的突出特征

1.恋爱对象选择自由,交往途径多元化

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分析后我们发现,选择自由恋爱的大学生高达98.06%。这与社会思想逐渐进步有着巨大关系。

由于当代社会社交方式的多元化,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认识结交朋友,例如社团活动、部门团建等,这也使得当代大学生的恋爱频率得以提高。网络社交平台的繁荣,也使得大学生交友更加自由化、虚拟化。互联网打破了原有的时空界限,使得大学生择偶范围更为广泛,自由度更大。

2.存在功利性与理性的矛盾

受物质至上、功利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扭曲,并在婚恋观中有集中体现。从根据调查问卷数据归纳形成的大学生家庭背景在意程度量表(见图1)中可看出,大部分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在意对方的家庭背景。在对未来伴侣基本月收入要求的问题上,58.25%的大学生选择5000—10000元;在学历方面,91.26%的大学生要求伴侣达到本科及本科以上。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学生的真实心态:在日趋激励的社会竞争,以及强大的就业压力和生存压力面前,经济条件等成为了大学生择偶的重要指标。

调查问卷显示:55.34%的大学生在行为举止和品德方面格外挑剔;仅有4.85%的大学生对于经济水平格外看重。这一结果表面上看似与上述调查相矛盾,实则影射出当代大学生的一种矛盾心理: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抉择。也就是说,大学生们既渴望优越的生活环境,同时也希望得到能够进行精神交流和心灵相互吸引的爱情。

3.对恋爱与婚姻之间关系的理解

在受调查的大学生群体中,有将近80%的大学生曾谈过恋爱,但仅有42%的大学生对婚姻抱有积极态度,51%的大学生认为只有通过恋爱才能收获美好的婚姻。上述数据表明:当今一部分大学生认为恋爱与婚姻并无直接联系,更加倾向于所谓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在与大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一些大学生认为恋爱就像是结婚的“检验BUG”,即在尝试的过程中试图与多种类型的异性交往,從而确定适合自己的类型。在这种所谓的“快餐化经验”背后隐约可见西方“性开放”思想对于中国传统伦理的冲击。当代大学生对于恋爱与婚姻之间的关系的态度呈现出从“以婚姻目的为主的慎重型”到“婚恋分离的遍历型”[1]转变。

4.对婚姻与生育之间关系的理解

在传统社会中,除去客观因素,结婚意味着会有新生命的诞生。但时代是不断发展的,人们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本次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有15%的大学生群体打算结婚后不生育子女,有21%的大学生理想的家庭结构模式为丁克家庭。当代社会背景下,自我意识增强、养儿防老观念受到冲击等种种原因导致年轻一代对生育一事越来越不热衷。尤其是生活在一线城市的高学历人群,其中很多人更希望在经过多年打拼后可以享受生活,更在乎自己与伴侣的婚姻是否幸福。他们对于生育总会有各种考虑,例如能否给孩子幸福的生活、能否承担起做家长的责任,这种心态对我国的人口结构带来较大影响。

二、大学生婚恋观对婚育率的潜在影响

婚姻的核心内容是特殊的两性关系[2],直接决定婚育率的两个重要因素是人们的婚育意愿和婚育行为。从当今大学生婚恋观的突出特征可以发现,婚姻伦理观念和社会因素分别从婚育意愿和婚育行为上影响着婚育率。

1.婚姻伦理观念变化影响婚育意愿

社会包容性增强,伦理观念改变,同性恋群体敢于大胆寻找真正的爱情,这在大学生群体中也能看到趋势。基于我国法制和客观因素,同性恋名义上无法结婚,更无法生育子女,进而会影响着婚育率。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逐渐普及,大学生群体逐渐开始摆脱家庭的牵绊,主体意识加强,开始重新思考婚姻家庭对自身的价值和意义,与其说现在年轻人自私自我,不如说这是社会变革所带给年轻人的思想解放和自我主体的重视。适婚适育人群可能会为了实现人生价值而放弃或延迟成家,结婚不再是第一选择,立业更为重要。中国传统养儿防老思想逐步瓦解,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开始意识要靠自我完善等方式进行养老准备,多子多福的观点也不再受用。婚姻是两个人互相适应的过程,一个人永远不可能找到完全合适的另一半。由于恋爱途径的多元化,人们总期待下一个遇到的更好,这也使得在新时代“亚健康”型婚姻恋爱观背景下,部分适婚人群成迷于“快餐式”的恋爱体验。当两人在感情中遇到挫折时,第一时间双方不会想到修复而是逃离,这也是“不负责任”社会现状的映射,久而久之对于结婚的意愿就下降了。

同样,在新时代的婚育观念下,婚育双方有了更平等的选择和自由,尤其是女性独立地位的增强,对于生育有了更多的决定权。丁克已经不再是传统社会人们口中的不孝不忠,家庭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家庭所承担的宗族意识、养老等社会功能瓦解,婚育得以与生育相剥离,丁克观念也逐渐得到社会的包容与接受。

2.社会因素影响婚育行为

从大学生婚恋观中我们可以看出,这部分群体希望得到爱情本质的同时也被迫考虑诸多社会因素,无论是基本收入、学历还是家庭背景,物质和精神上的条件都制约着年轻人结婚的意愿。结婚意义重大,这是两家人的结合,社会背景下要达到主流观念中幸福美满婚姻是非常困难的,有的年轻人有着婚育意愿却没有物质条件使他们构成婚育行为。在这种矛盾的两难抉择下,部分年轻人会选择回避这些问题,优先考虑事业。大学生群体经过十几年激烈的学习竞争早已形成忧患意识,现在的许多公司更偏向于招聘没有婚育意愿或行为的年轻毕业生,这也使得这部分人被迫选择工作而不是结婚生子。另一方面,房价、教育、医疗这种刚性支出的不断增长导致生育成本剧增,刚刚参与工作年轻人,没有双方父母的补贴根本无法承担。

在社会大环境下,大学生群体更倾向用碎片化快餐式的恋爱去感受“中国式结婚”的精神快乐,而不愿意承担结婚生娃面临的巨大责任,这也是为什么当今社会出现那么多恐婚症、恐育症的原因。

三、结语

大学生的婚恋观是在社会大背景下形成的,反过来也影响着社会变革。大学生群体作为适婚主力人群,应该建立正确健康的婚恋观,不应该被躁动的社会风气所影响。高校思政课堂应丰富大学生婚恋观、生育观的教育形式,宣传符合社会价值取向的择偶观,以在一定层面上促进我国人口结构的合理化。

参考文献:

[1]王娟, 曲志强, 平居谦. 当代中日大学生恋爱观对比:围绕如何看待恋爱与婚姻的关系[J]. 日语教学与日本研究, 2014(1):110-117.

[2]闫玉,马学礼.生育率下降与婚姻伦理观念的变革[J].社会科学战线,2014(2):178-181.

责任编辑:景辰

猜你喜欢

婚恋观问卷调查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大学生婚恋观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
韩剧传递的婚恋观及其对女大学生影响的伦理思考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高校“院任选课” 情况调查及问题解析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90后大学生婚恋观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