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审美教育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

2020-07-04吕金漪

现代交际 2020年9期
关键词:课程建设教学实践

吕金漪

摘要:在高校教育中,不仅需要智育,人文审美教育也是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的。高校应从教师本身、课程设计、实践活动等多方面,以美学为基础,顺应时代发展需求,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使学生能够辨别美丑、知晓善恶,提升其审美品位和人文修养。

关键词:高校美育 课程建设 教学实践 人文修养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9-0037-02

现在的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但中国人的审美却在全世界饱受诟病。在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其实渐渐被摧毁的是中国人的审美能力,对美的麻木、对实用性的追求、美学教育的缺失。季羡林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的民族,是一个注重实际的民族。”没有了审美力,生活剥露出最务实、最粗俗的一面,越来越追求实用化的背后,就是越来越平庸,越来越枯萎。审美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人对生命的好奇热爱,是心灵的追求、精神的财富,是一种品质和修养。

高校开展人文审美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其具有正确的审美意识和观念,对学生一生的发展意义重大。

一、美的标准

何为美的标准?哲学家康德提出:“审美判断作为一个不基于概念的个人判断,预期而不是要求他人的认同,因此而具有普遍性”[1],也就是说,审美具有共通感。艺术审美能力从不是一蹴而就、一成不变的。一个人的审美能力是需要培育生长的过程的,在一个人漫长的一生中,周围的方方面面都会潜移默化地对他的审美取向产生影响。

2019年4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体现了对高校美育的高度重视。人文审美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的内容。蔡元培先生曾提出:“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入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盖以美为普遍性,决无人我差别之见能参人其中……美以普遍性之故,不复有人我之关系,遂亦不能有利害之关系。”[2]高校教育应汲取、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致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3]。

二、教师本身

教师是高校教育的主导因素,其本身的审美素养不容忽视。教师除具有丰富的美学美育理论知识、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健康的人格之外,还应对自身形象美、教学美提高重视程度,这一点正是目前高校大多数教师所忽略的。授课过程中教师的仪表美、教态美、语言美、课件美等,都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另外,教师应该打破固有偏见,如爱打扮的女孩肯定不爱学习,美术生、音乐生一定成绩很差等。在合理范围内应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与时俱进、提高宽容度、正确引导。要善于发掘学生的闪光点,真诚地赞美和鼓励学生,使学生逐渐学会欣赏美的事物,养成审美习惯,获得审美幸福感,并进一步激发他们追求美、创造美的愿望。

三、课程建设

1.夯实美学基础理论

真正的美育应该是“课程美育”,而不仅仅是“美育课程”,即不能只局限于人文审美课程中的美育[4]。也就是说,美育美学是应该渗透到各个学科中的,只是根据课程不同,侧重点不同。而人文审美教育课程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人文审美教育课程授课之初,需先进行《美学概论》课审美基础知识的普及。而夯实基础很难单凭教师的一己之力完成,需要师生的配合。根据课程需求,教师可为学生列出相关的参考书目供学生预习、复习及拓展。因为只有掌握了美学基础理论知识,才能知晓什么是美,才能形成健康、正确的审美观。而且这也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的开展,提高学生对知识理解消化的能力,提升教学质量。

2.重视古今中外经典著作导读

德国诗人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等于和一位高尚的人对话。”阅读古今中外经典名著,就是在和一位位文学大师对话。中文专业要尤其重视古今中外经典著作的阅读,纵贯古今,横跨中外,大浪淘沙,沙里淘金,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因此,古今中外经典著作的导读应当作为人文审美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在课堂教学设计时,注意深挖文本本身的内涵,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丰富的情感内涵,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动,受到洗礼,受到启迪,从而激发出内在的激情,增强对世界、对人生、对情感、对美的感受力,帮助学生充实自我、完善自我。

另外,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调动审美内在动力才能从本质上提高审美能力,保证审美的生命力。首先,创设情境,以此触动审美知觉,激发兴趣[5]。利用多媒体,以画代文,以景引文,创造审美氛围,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其次,多进行配乐美读,引导学生朗读,使语言的音韵之美与音乐的旋律之美相融合,在双重的听觉享受下,自然而然地进入情境。最后,升华鉴赏感悟,创造美。重视文本的研读,不仅是对字词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产生情感共鸣。从启发美,到想象美,最后到达审美的最高阶段——创造美。

3.“琴棋书画、诗酒花茶”多元发展

在教育的过程中,智育固然重要,但光注重智育而忽视其他方面,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缺陷。蔡元培先生认为“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在保证各学科均衡发展的前提下,人文審美教育课程设计应包含对不同主题、领域的具体解读感悟,如美术、电影、音乐、舞蹈等,使学生在文化、思想的认识上和思考上形成更广阔的空间跨度,为学生提供均衡的认知视野、平衡的心智,多元化的人文体验,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审美体系,增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应考虑到普遍适应性、可操作性和实际效果。

4.科学建立课程评价机制

人文审美课程的教学效果具有潜隐性和多样性等特点,在进行课程评价时应遵循全面、动态、多维度的评价原则。考虑到学生在课程之后的发展性、延续性等,考虑到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另外,可以改变以往由教师作为评价主体的形式,采取多方评价,如学生互评、自我点评等,使评价更具有综合性和全面性,真正发挥考核的作用[6]。

四、教学实践

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对人文审美教育课程来说,二者缺一不可。课堂教学打下美的基础,实践教学增强美的现实感和吸引力,将二者结合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目的。因此,需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思想。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美的体验、汲取知识,自然而然地将感性实践和理性认识相结合,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有助于其综合能力的提高。

1.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纪念堂等。社会是人文审美教育的大课堂,是人文审美教育的落脚点。在寒暑假期间,学校应该起到主导作用,結合学生所学专业,与社会形成校企联合。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获得更真实、更丰富的生活感悟,使其将课堂美与生活美相融合,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进而获得创造美的能力。

2.在校内组织开展各类审美活动

如大学生艺术节、文化体验课、辩论会、趣味小组等,这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还能使学生在思想火花的碰撞中,掌握辨别美丑、知晓善恶的能力,提升审美品位和人文修养。另外,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营造更良好的校园氛围,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3.结合院校自身的发展优势和特点,积极开展国际人文交流与合作

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以及更前沿的知识、观点和信息,以便构成完整的审美体系。另外,可依托现有资源,加强学校实践基地建设,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学校人文审美的整体发展。

五、结语

高校教育不仅在于扩宽知识的广度,更重要是加深吸收和学习的深度。我们的目的并非仅仅培养具备丰富知识储备的人才,更多的是要使学生认识世界、改变世界。因此,我们同时还肩负着使学生获得可以终生受益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开发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大任务。人文审美教育课程的意义恰恰在于此,它能够通过审美情境的营造和审美活动的开展来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审美体验,从而丰富他们的情感生活,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促进他们人格的健全发展,提升他们的理想追求,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康德.判断力批判[M].邓晓芒,杨祖陶,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在北京神州学会演说词(一九一七年四月八日)[J].中国音乐教育,1991(12).

[3]蔡元培.大家小书、大学教育[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8.

[4]董学文.美学概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13.

[5]胡家祥.审美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6]吴东胜.美育通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张蕊

猜你喜欢

课程建设教学实践
基于三维软件和云班课APP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高职机械类专业“CAD图形设计”课程建设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海图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