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策略
2020-07-04杜军仁
杜军仁
【摘要】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要积极探索教材内容与新课标,力求做到新课导入生活化,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方式与社会实践生活化,相信一定能使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充满活力。
【关键词】初中学校 道德与法治 生活化教学 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8-0071-02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纵深推进,初中各科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早已不能满足现代化教育的需求。现在,初中思想政治学科正式更名为《道德与法治》,这是对青少年思想政治品德新要求的贯彻与落实。遗憾的是,在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学校层面
在农村,好多初中学校对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不够重视。我们知道,一所学校对学科教学的重视程度对这门课程教学的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只有从学校层面加强重视,才能引起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关注和重视,这样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目前的教学中,受长期以来的传统教育影响,大部分学校对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不够重视,在学校领导与教师的眼里,道德与法治一直都被定位为副科,加之在中考中所占的分值不大,因此,教师与学生都不是很重视这门学科,使得道德与法治教学效率不高。
(二)教师层面
1.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落后
在不少初中,因为道德与法治课被学校定位为辅助学科,所以在配备教师时,没有专任教师,只好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这些老师,对道德与法治课学科没有系统的知识体系,又不认真学习道德与法治新课标,教学观念陈旧落后。在教学中仍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中教师俨然是知识的权威,一讲到底。“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形式单一,课堂氛围较为沉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没有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时间空间,教学效果极差。
2.存在“重分轻德”的思想
学生的成绩历来是学校评价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只看重学生的分数,往往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等方面缺乏关注。这样,虽然学生的成绩上去了,但是道德品质堪忧,导致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学生。这些学生尽管学习成绩较好,但是整体素质不容乐观。没有形成很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更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优良的道德品质。这种“重分轻德”教学思想,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次品”。
3.课本知识不能联系实际
受专业的限制,不少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局限于课本知识的传授,即所谓的“本本先生”。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课本知识,一旦遇到拓展训练,就无所适从了。在教授課本知识时,不能很好地将课本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更不能与社会热点联系在一起,以本为本。学生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当然也就不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了。
(三)学生层面
首先,学生的视野不开阔,尤其在农村初中,学生接收到的新鲜事物本来就少,对社会时事的了解不多,因此不利于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其次,由于教师对道德与法治不重视,学生不重视这门学科成为理所当然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程兴趣不浓,只是在考试前临时突击而已。第三,学生学习方法欠缺。大多数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大都采取传统的学习模式,机械性的死记硬背,缺少理解性学习,更缺少理论联系实际。
二、生活化教学理念
早在20世纪30年代,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生活化教学理念。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来说,就是教师联系初中学生的生活,通过初中生熟知的生活事例或经验,来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生活化教学,就是指我们的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案例引入课堂教学,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将教材知识与重大时政热点问题、当地的风土人情、民族习俗等紧密联系起来,重构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为支撑的课程教学模块,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将课堂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感受学习的乐趣,达到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的目标。这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也是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三、实施策略
(一)新课导入生活化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新课导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导入的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能否快速投入新课的学习,从而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作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应该将新课导入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在设计导入时,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找寻与课本知识相关的生活案例,将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实例作为新课导入内容,缩短了学生与教材内容的距离。这样,最大化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唤醒学生学习的意识,让他们能够主动去学习。切合学生实际的生活化导入,能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打开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大门,为上好本节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材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教材只是一个例子。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在于使学生能够在课堂内习得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在课外能够举一反三。所以作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与课标,挖掘生活中与教材相关的素材,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处处透露出生活的气息。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彰显,才能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也能拉近师生关系,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就能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不再使课堂教学枯燥无味,生动有趣的教学案例能够促使学生拓展思维,有力的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情与教材内容,选择当前有针对性的时政热点作为素材,使抽象的教材内容变得具体化,学习内容生活化。
(三)教学方式与社会实践生活化
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如,采用游戏、情景模拟、大讲台等形式组织课堂,因为这些形式都是生活化的体现,比起传统的“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记笔记”的教学方式,更容易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这些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也能真正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习效率不言而喻。另外,在开展社会实践时,做到生活化。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归生活,实施社会实践生活化,就是落实这一教学理念。贴近生活的社会实践,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真正感受学科与生活的关系原来如此紧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生活化教学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一种全新的教学途径和教学手段,能让初中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要积极探索教材内容与新课标,力求做到新课导入生活化,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方式与社会实践生活化,相信一定能使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洪丽.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探析[J].课程教学研究,2019(08):73-76.
[2]李建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实践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9(07):79-80.
[3]张芳.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甘肃教育,2019(07):67.
[4]钱芳.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8(16):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