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理念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2020-07-04尹爽
尹爽
摘 要:“以生为本”意味着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推动语文教学的顺利进行。过往的小学语文课堂充斥着程序化、刻板化和模式化,导致学生丧失了个性化,与素质教育的准则相悖。高效的语文课堂应把学生放在首位,放弃传统教学,实行开放性教学。
关键词:以人为本 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 实践探索
以往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存在一种现象,学生没办法掌握主动权,教师取代学生发言,在教学过程中预测教学结果,并以此作为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准。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个性化发展遭到抑制,丧失自主性,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威胁。“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实践有利于发掘学生智慧,保证高效课堂,将课堂回归到以学生为主体。
一、强调学生个性化发展
根据过往经验,学生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行事,才能判定自己所学对错。导致教师的观点便是学生的观点,学生缺乏学习自主性,没办法认识到知识的丰富多彩,教师倾囊相授,也仅仅传授给学生刻板化、模式化的知识材料。如果学生通过生记硬背,重复记忆来接受教学,课堂提问也围绕程序化进行,教师与学生之间便无有效交流,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就不利[1]。而“以生为本”强调学生去感受情感,尊重生命,享受语文乐趣,完善自己的人格。
在一次小学四年级课堂中,在学习过《幸福是什么》这篇文章之后,教师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对于你们每个人来说,幸福是什么?
因为刚刚学习过文章,有学生按照课本上的内容回答,“幸福就是医生给病人治病,病人恢复健康,医生因为帮助了别人而感到幸福”。“幸福就是用劳动创造价值,用工作换取快乐”。教师:那你们自己对幸福有什么看法?“幸福就是在烈日炎炎下喝上的那一口清水”。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会根据文本,要求学生来分析情节,从中获取主题思想和意义。但是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请学生们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精彩言论,看似偏离了课本,实际上引导了学生自己思考,发表真情实感的想法,完善了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体验,践行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如果教师一味按照文本教学,将课文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强加于学生,那么学生也就丧失掉了个性化表达的机会,在语文课堂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大过课本知识的死记硬背,学生只有真正理解并拥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并为之鼓舞欢欣,才是真正的“以生为本”。
二、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话语权
课堂教学不是老师的一言堂,应该适时地改变以往教学作风,把话语权交到学生手上。“以生为本”意味着学生才是教学主体。比方说教师在授课时,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与标准答案不同,或者与教师及文案对文章的理解不一样,不应该立刻否定,而要打破惯性思维,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提出多方面论题,供学生思考,确定课堂过程以学生为主体。
在小学课堂中,学生对于多音字的学习总是感到很头痛,汉字的音形多变,教师只有从不同方面去教导学生看词辨音,同时发挥学生自主性,布置任务给学生,来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2]。比方说,在一次课堂学习中,学生把自己查找到的多音字汇报给全班同学,供大家参考学习,教师首先举例:我们学习的多音字里,有的是根据词性和词义来发音的,有的是专用词语和一般词语的区别,像创(chuànɡ)造和创(chuānɡ )伤,答(dá)复和答(dā )应。
学生A:铜臭(xiù)味,遗臭(chòu)万年。
学生B:大(dà)夫表示古代的官名或是对手艺人的尊称,大(dài)夫在现代指医生。
学生C:杆(ɡǎn)枪,旗杆(ɡān)。
学生D:单(dān)独,单(chán)于,姓单(shàn)。
学生E:单薄(báo),薄(bó)弱。
教师:可以看得出,如果一个词语放置的语境不同,它的读音和意义也就完全不同,比方说这位同学提出的单薄,“薄”在读作báo的时候,同厚相对,表示不厚,如果指穿的衣服薄而且少,就读单薄(báo);如果指身体孱弱,力量不充实,就读单薄(bó)。这和大(dà)夫以及大(dài)夫又是不一样的理解方法。
其实在课堂上,当学生的回答与老师的想法相悖的时候,多数教师会直接否定学生的想法,这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不利,剥夺了学生的表达权利。
学生对于知识应该有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在学习过程中,拥有话语权,能够确保他们的钻研精神不至于受到压迫。上面那堂语文课中,学生表达不到位,教師可以直接进行补充说明和解释,毕竟教师的知识面更加强大。但教师并没有打断学生发言,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修正,同时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保证教学“以生为本”,把学生看作是跟教师一样平等的身份。面对学生的“异议”,给予宽容和理解,让学生释放天性,爱上课堂,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三、“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实践反思
因为近几年“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勇于改革创新的实践者的努力下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所以不少学校纷纷效仿,不加思考的完全照搬。不少教师完全把课堂交给学生,没有规划和目标,浪费教学资源和时间,不考虑学生个体差异的发展,生搬硬套,只是在实践“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的皮毛[3]。
而“以生为本”实际上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体的完整性,课堂模式的改变不代表学生的思想得到了真正的解放,教师要落实在学生发展和课堂教学本身,对学生的回答表示鼓励和理解,在此基础上给予他们关怀和温暖,这样子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实现真正的“以生为本”。
结语
其实在笔者深入调查之后,可以感受到教师正试图开展个性化阅读,将传统的教学与“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结合起来,塑造真正的开放性教学。教师把话语权交还给学生,摒弃刻板化和程序化的课堂教学模式,让课堂状态活跃起来,摆脱自己课堂设计者和学习目标监护人的身份,留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终身发展。
参考文献
[1]汪珊珊.以生为本创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新课程(上),2018,(01).
[2]宋华兴.高校“以生为本”教育管理实践的哲学逻辑与现实路径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9.
[3]张俊芝.以生为本,推开语文创新之门[J].学周刊,201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