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年级学生错别字现象的防治策略

2020-07-04梁献霞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8期
关键词:六年级防治策略错别字

梁献霞

【摘要】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正确使用汉字不仅能更好地表情达意,还能体现出人的综合文化修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写字的专题教学是落实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汉字掌握情况也直接反映了学生的语文基础素养,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重要奠基作用。然而随着年级增长,学生的学习任务加重和识字写字难度加大,在日常的写字和用字过程中,错别字的现象也逐渐严重,这对学生汉语学习认知和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提升有消极影响,理应引起一线教师的重视。

【关键词】小学语文  六年级  错别字  防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8-0042-01

识字写字一直贯穿于整个小学教育阶段,也是小学语文教师日常教学常抓的重点。而随着年级升高,教学任务加大,不再专门设有集中识字的教学内容前提下,学生的识字要求和任务却逐渐提高和加重。蜻蜓点水式的识字与写字训练使得学生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作业和考试试卷中的错别字明显增多。针对此类现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四方面着力探索如何防治六年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别字现象。

一、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良好学习习惯养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绩及后续学习成果。很多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出现错别字多的情况,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写字的行为习惯不好,比如粗心大意、懒散的识字写字习惯,只求“写字快”导致的字迹潦草等,也有部分学生在遇到不会写或易混淆的生字词时懒得查字典,以主观臆断“造新字”出来,导致学生的识字写字效率不高,错别字连篇。

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养成查字典的良好学习习惯,这是防治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别字现象的有效途径。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在自主预习和阅读课外书时,遇到不认识的生字,不懂得其中意义时可以利用字典清查,养成用字典正音辨字的好习惯,写作时遇到不会写的字时,要能够及时查字典学习,代替过去用拼音表示不会写的字的情况。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养成将作业和试卷中出现的错别字摘抄到纠错本上的习惯,在对这些错别字分门别类整理归纳的过程中,了解生字的构成以及出错原因,加强对错别字的识记。此外,还要定时对错题本的内容进行复习,不断巩固知识,减少出错的频率。针对偶尔笔误出错的情况,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写完作业细心检查的习惯,在循序渐进中减少错别字现象。最后,教师还可以设立专门的写字时间,与家长联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避免在环境嘈杂的情况下让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帮助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坐姿和写字习惯,在保证字迹美观书写正确的前提下再提升速度,切不可为了速度而潦草完成作业。

二、注重汉字本体特点的讲解,便于识记

汉字是音形义的有机统一体,汉字独体字少,合体字多,在合体字中形声字又最多,形声字形旁标义、声旁标音的特点,使汉字在教学中具有更鲜明的系统性。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并利用这一特点,使学生更科学、高效的掌握汉字,从而减少出错率。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形音义相统一的特点,将这三个要素全面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充分了解其中的内涵前提下更牢固更准确地掌握汉字。比如,很多学生在作业中经常会把“载、栽、裁”弄混,将“密、蜜”“乘、乖”误用。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学生没有很好地理解汉字字形与字义的联系。在这个讲解过程中,教师要能够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汉字的构形理据两方面对学生易错的字从象形、指事、会意等层面上做字理解读,让学生在科学引导中正确认知汉字,避免出现错用与误用的情况。

以利用意符的表意特点区别形近形旁为例,在小学六年级的作业和试卷整理中,整理者发现有些学生没有将一些意符的形体与它所表示的含义建立有效的联系,从而导致了错用、混用的结果,如“广厂”、“米木”、“辶廴” 、“氵冫”、“衤礻”等,在写“初 神”“浪 凉”时将偏旁弄错,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将这些意符的表意差异进行区分,在汉字之间建立起形与义的牢固联系,那就能帮助学生达到正确书写的目的。比如,“衤”在最初的甲骨文中像一件画出来的衣服,经过几千年的演变,画一样的文字变成了今天的方块字“衣”。为了书写美观,又将“衣”变成“衤”作为偏旁,有“衤”的字大多都和衣被有关,例字有“衬衫袄被袍裙裤”等;而“礻”在甲骨文中像一张石桌,它是我们在祭拜祖先时拜访祭品用的供桌,古人根据它的样子造出了“示”字,在和许多字组合的时候,为了美观,“示”字作偏旁时变成了“礻”,有“礻”的字都和祭拜有关,例字有“祖祀祠神祁祝福”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帮助学生建立形旁与字义的联系,一定程度上能减少学生书写错别字的情况。

三、创新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记忆

新课程改革标准的颁布实施为学生的识字教学提供了重要导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遵循素质教育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识字内容创新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正确记住生字的写法。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错的字,教师要能够做到心中有数,利用有效的载体让学生记牢。

比如,在学习《詹天佑》一课时,“勘测”一词学生常常跟“堪称”的“堪”弄混,课堂上,我让学生利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记忆,詹天佑勘测京张铁路时花费了很多心血,费了多少力气啊,所以“勘测”的“勘”离不开“力”。又如在学习《半截蜡烛》时,很多学生都把“蜡”理所当然地想成“火”字旁,针对这个情况,我让学生在课堂上集体查字典,告诉老师为什么“蜡烛”的“蜡”是“虫”字旁,在字典查阅中让学生明白“蜡”是动植物或矿物所产生的某些优质,可以做成工业原料和蜡烛。这样,在字典的查阅中让学生了解“蜡”字的来龙去脉,在下笔写字时就不会出错了。

四、开展有效的实践竞赛活动加深记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开展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成长,让学生真正体验到错别字的产生对学习生活产生的不良影响,并在练習实践中纠错改错,向学生渗透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责任意识。

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开展比赛,将学生常错的字整理归纳,可以是字词成语也可以是整句或段落文章,让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进行闯关比赛,在协作找错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拓展词汇量,让学生在分析错因的过程中加深印象,或者在课下让学生互相帮助同伴检查作业,在互换检查中帮助同伴纠错的过程中自己也会在下次书写中重视。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组成课外“纠查”队,在校内外宣传栏、报纸和超市等处寻找,在收集错别字的过程中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能有效拓展语文知识,引导学生重视错别字,重视汉字书写。

综上所述,在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的错别字现象防治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开动脑筋创新方法,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注重汉字本体特点的讲解和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记忆易错字,并定期开展有效的实践竞赛活动引导学生主动自我发现和自我纠错,在有效的防治教学策略实施中引导学生对汉字产生浓厚兴趣,享受汉字文化的丰富内涵,在科学、高效的引导中实现“药到病除”,逐步引导学生“告别”错别字。

参考文献:

[1]黄忠荣.减少小学生错别字的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7(09).

[2]王明华.浅谈如何追溯字源纠正错别字[J].文学教育(下),2017(04).

猜你喜欢

六年级防治策略错别字
诗嘲错别字
错别字的自述
六年级几何应用题教学随想
关于冷却塔的落水噪声及其防治策略探讨
探析生物入侵对我国生态环境的重要影响及防治策略
52例眼外伤致继发性青光眼的临床研究
建筑施工用电的安全隐患与防治策略
纵观全局 把握细节
我与错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