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引领,让科学课堂彰显魅力
2020-07-04施丹
施丹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部对小学科学课程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对教师的教学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从传统形式的教学转变为兴趣化的教学,是现今教师应深度思考的问题。本文将针对上述问题进行论述,进而为打造魅力科学课堂增添力量。
关键词:引领 科学 彰显魅力
“兴趣”对人们高效开展学习,进一步掌握科学知识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够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动力。所以,小学科学教师应当注意“兴趣”在教学中的作用,通过巧用多媒体技术、融合人文元素、创设实验活动以及借助多元互动等,发展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强烈欲望,从而为彰显课堂魅力创造条件,提高教学效率。
一、巧用媒体技术,发展学生兴趣
“兴趣”可以说是实现学生高效学习的基本,只有让学生对事物产生强烈的喜爱,才能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欲望。现如今,媒体技术已经充斥在我们生活和学习的各方面,它的出现不仅能充分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理,让学生对其产生兴趣,还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小学科学教学时,可以巧用多媒体技术,结合学生感官体验,发展学生对科学这一学科的兴趣,使学生变得爱学。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逐渐挖掘生活中的科学元素,从而更好地完成对科学知识的学习。
例如,在进行《摩擦力的秘密》这一课的教学时,笔者巧妙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前做好教学材料,在触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使学生从中更好地学习什么是摩擦现象,并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关摩擦和摩擦力的现象。在课堂的开始,笔者将提前准备好视频短片,如划船、推箱子、跑步等,并用多媒体播放给学生观赏,在学生观看完视频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视频中的摩擦力在哪,它的产生对我们是帮助还是阻碍?”在学生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后,笔者请几名学生对刚才视频中的现象进行解答,从而使学生能懂得如何在今后的生活中扬长避短,如何巧用摩擦力。最后,笔者让学生在课下搜集生活中利用摩擦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现象,进而巩固学生对这节科学课程的学习。
二、融合人文元素,强化感知兴趣
对现如今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程来说,其内容并不是一味地追求探索、观察等,而是更加注重学科的综合性。与此同时,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也不仅仅是靠背诵和记忆,更需要通过感知来加强掌握。恰恰由于科学这一学科中蕴含着丰富多样的人文元素,对深化学生的感知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际开展科学知识的教学时,教师应注重科学教学中的人文元素,使学生在了解人文知识的同时,能进一步提升科学学科的趣味性,深化学生的感知兴趣,从而促进学生从多角度认知科学,了解科学,并从全面的感知中完善科学兴趣。
以《达尔文与他的“进化论”》这一课为例,从题目就可以看出它与世界上最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有关的,所以,笔者从达尔文生平发生的故事入手,将人文元素融入科学课堂,进而深化学生的感知兴趣,促进学生对本节课程的学习。在教学活动开始前,笔者给学生留一个作业,让学生在课下搜集一些有关达尔文的资料。课堂上,笔者先让学生讲述一下自己所了解到的有关达尔文的故事,然后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达尔文的简介,让学生感知达尔文事迹的同时,勾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更加迫切地想学习到与其相关的科学知识内容。由此可见,在实际开展科学课程的教学时,教师将人文元素融入科学课堂,能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人文知识,同时也能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
三、多创实验活动,提升实践兴趣
在科学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实验作为科学教学的核心,可以说占有非常大的比重,也是最受学生喜欢的形式,通过实验活动,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能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学生高效率掌握科学知识有很大的影响。为此,在带领学生开展科学课程学习时,教师应将实验活动的影响力最大化,紧抓实验对学生的吸引力,多为学生创设实验活动,进而使学生在多样的实验活动中,体会科学学习带来的乐趣。
比如,在对《水在加热和冷却后》这节课进行教学时,为了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水的冰点和沸点,知道什么是蒸发?什么是凝结?笔者为学生创设实验活动。在教学活动开始前,笔者先将杯子、冰、玻璃管、溫度计、记录本等教学材料备齐,为后面的实验活动做好准备。在课堂上,笔者先向学生展示大自然中的水体,让学生对水产生的不同现象进行初步的了解。随后带领学生走进实验教室,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组成新的小组,同时让每个小组出一名代表选择感兴趣的形态的水,标注在组牌上,紧接着让学生进行实验活动的探讨,要求组长记录下实验所需要的材料和实验步骤,以及预计的实验结果。之后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并让学生将实验中的发现记录下来,最后让各组的学生将实验结果进行分享,交流。通过上述实验过程,逐渐提升学生的实践兴趣,为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奠基。
四、借助多元互动,强化合作兴趣
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很多事往往都离不开“互动”及“合作”,开展互动活动,不仅能调动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认知能力,也能促进学生的合作能力,对他们今后的各项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在以往的科学教学中,教师常常只是一味地将教学内容和知识讲述给学生听,并不与学生进行任何互动,也不让学生进行合作讨论,进而忽略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致使降低了学生在科学课堂上的主动性。所以,在新课程改革的驱动下,教师应当做好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进行多元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兴趣,让其主动参与。
例如,在学习《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这节课时,笔者用问题引导的形式,让学生逐步认识一些可以利用营养繁殖的方式延续后代的植物。在教学的开始,笔者先向学生提出:“我们都知道把种子放在土地里可以长出新植物,那么不用种子可以繁殖吗?”并让学生与小组成员进行思考和讨论,进而引出本节课的科学内容,随后笔者对此问题进行讲述,让学生对利用营养繁殖有初步的了解。最后,再向学生提出:“大家还知道哪些植物可以利用根、茎、叶来繁殖吗?”引导师生进行共同的探讨,进而强化学生通过合作探讨,主动获取科学知识的能力。
通过上述案例,我们不难看出,教师借助多元互动的教学模式开展科学教学,能充分展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从而在强化合作兴趣的同时,促使学生主动探求科学知识。
综上所述,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学习,对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有积极的作用。故而,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将传统讲述式的教学模式进行更新换代,向着生动有活力的课堂转变,从而让兴趣常伴学生左右,充分彰显科学课堂的魅力,促进学生今后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实验学校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