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讲解员如何创新博物馆讲解工作
2020-07-04俞正芝
摘 要:博物馆讲解员的讲解工作,直接关系到博物馆的形象和对社会的宣传效果。本文从博物馆讲解工作的概述及博物馆讲解员如何做好创新讲解工作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博物馆;讲解员;游客;创新讲解
博物馆的讲解工作是博物馆日常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领域的需求越来越高,对知识的渴望也越来越强烈。前来博物馆参观的观众络绎不绝。博物馆是一个地区对外展示的“窗口”,讲解员又是“窗口”的形象。那么一个讲解员对讲解工作的涵义、重要性的认识理解、服务态度好坏,讲解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博物馆的形象,影响到该地区在游客心目中的形象。如何树立本地形象,让讲解工作做得更好,有所创新?笔者通过多年从事讲解工作的亲身体验,并融合各博物馆的所见所闻,对如何提高博物馆讲解工作进行了思考。
一、博物馆讲解工作的概述
1.讲解工作的涵义
博物馆讲解工作是以博物馆陈列品为依据,由讲解人员对讲解词进行提炼、选择,运用语言艺术、讲解技能和真挚的感情,直接向游客有针对性的传播知识和信息的一种教育活动。
2.博物馆讲解工作的重要性
讲解工作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包括熟悉陈列内容、了解游客需求、确定讲解重点、推敲表达方法、引导游客参观、收集反馈信息等工作程序。博物馆讲解工作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使游客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较多的知识和信息; 可以弥补不同文化水平观众的不同需要;通过介绍陈列展品,引导游客把通过直观视觉初步获得的不连贯的感性知识,上升为对陈列主题思想的正确理解,以至成为系统的理性知识,而使博物馆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
通过讲解工作还能得到游客中的专家、博物馆事业爱好者和关心者学习知识并获得对博物馆的建议和批评,使其成为博物馆改进工作的参考,因此讲解员必须做好讲解工作。
二、博物馆讲解员现状
讲解员这一岗位有其特殊性,它要求讲解员形象气质佳、普通话标准、综合素质高。相对于其他岗位,讲解员有其工作的特殊性。
但是,笔者调研发现:近年来,博物馆讲解员大多都是临时聘用,没有工作经验更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专业知识欠缺;责任心、使命感不强;待遇不高;没有把这份工作当作事业去做,只是当做工作的跳板;流动性强,工作时间短,对讲解内容没有深入了解,不能做到熟能生巧;缺乏工作经验,对待游客也不热心,不关心;有混日子、应付的现象等。
三、提高博物馆员综合素质,创新讲解员的讲解工作
1.创新工作机制,组建高素质的讲解员团队
讲解工作在博物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合理的工作机制是保证讲解员工作质量的前提。结合各地博物馆实际,建立科学完善的选聘机制、培训机制、考核机制。为了提高讲解队伍的素质,打破了以往临时聘用的模式,选调了优秀的年轻在编人员,还包括男性讲解员。这样一支形象佳、思想道德素养高、文化综合素质强的稳定、年轻有活力的团队为做好讲解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提升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技巧
首先,我们改变了长期以来单一的讲解模式,进行了多渠道、开放式的互动讲解。以往主要以单一的“讲”为主,游客被动地“听”。这是一种机械地陈述,不利于激发游客的兴趣和调动游客思考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讲解工作的价值。所以,近年来我们改变了这种单一的讲解模式,使游客参与其中,由被动的“听”转变为主动的能“讲”,最大程度地发挥了讲解工作的功能。
第二,转变观念,变被动为主动。实践中,我们安排了男讲解员进入展厅参与讲解,男性浑厚有磁性的声音增强了感染力增加了游客的新鲜感,讲解效果非常好。同时,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讲解,如单人讲解、双人讲解、多人讲解等多种形式的结合,游客反映非常好。去年我馆接待量远远超过往年。
第三,讲解员要主动走出博物馆的大门,走进学校、走进社区等,使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馆,了解当地历史,增强了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游客喜欢经验丰富、有知识、有内涵的讲解员,因此现在的講解员除了具备讲解知识和基本素质外,还应向多功能社会角色转变、闭关自守的宣教方式是行不通的。变静态宣教为动态宣教,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发展。讲解员作为博物馆教育服务的主体,还充当导游、教师、演员甚至社会活动家等不同的社会角色。
第四,发展讲解员志愿者,成立博物馆之友,逐渐向社会扩展延伸,让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参与文博事业。
3.创新讲解内容,实施“因人施讲”
由于博物馆宣教面对的是广大观众,这些人来自四面八方,各个阶层,其知识程度,文化修养,差距甚大,兴趣与关注点也千差万别。在听讲时领会程度不一,悟性高者,与反应迟钝者对讲解员的要求不同。所以讲解员要通过见面时的交流以及观察,根据观众的气质、职业、受教育的水准等因素,及时调整讲解内容的详略、深浅、灵活地实施“因人施讲”。
面向青少年学生:学生参观一般是为了配合课堂教育。这就需要讲解员根据青少年年龄层次的差异和接受能力的不同,结合本地特点,编写出具有针对性,又有青少年语言特色的讲解材料。在对他们进行讲解时,应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善于引导和提问,使他们参观过后,能获得许多新知和并能陶冶思想情操。
面向中老年普通观众:他们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和文化科学知识,实践经验丰富,分析和理解事物能力强,观察生活细致。参观时他们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感情、思维、心理活动一般都不外露。在此种情况下,讲解员要热情大方,讲解要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另外,老年人的心理特征是容易怀旧,有时某一件展品引起了他们的回忆,就会产生强烈的共鸣。若时间允许,讲解员可陪同他们边聊边看,让他们的感情得到宣泄。有的老年观众参观结束后,仍然意犹未尽,则可请他们写下观后留言,让他们的感慨之情得以充分表达。
面对专家学者和领导:因专家学者往往有备而来,他们最重视与自己研究范围相关的展区,因此讲解前,最好先了解对方的业务范围,以便心中有数。对他们的提問我们要实事求是作答。领导一般行程比较匆忙,给讲解员留的时间很有限,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必须抓住重点,做到“有所讲,有所不讲”。
4.提升讲解员素质,创新语言艺术
第一,讲解语言的创新。讲解工作的直接效果就是能向观众介绍陈列的展品,并传递展品的外在和潜在的信息与知识;其潜在效果能促成讲解员与观众产生情感交流。首先,针对不同的观众要善于使用开场白的技巧:简明扼要的开场白能让观众对接下来的观赏活动有个清晰的过程,并能形成初步的观赏印象;而幽默风趣的开场白能激起观众的兴趣。其次,要善于根据特定的讲解内容进行语言的“再创造”,在语言的表达上要打破常规,把一些原本看来不能作为讲解切口的话题能自如、合理地展开;同时语言的表达上既要尊重历史还要生动、有趣味性、故事性。再次,要摒弃讲解词的书面表达形式,提倡运用口语化的语言并使自己的语言磁性化更有吸引力,使表达方法更灵活,让讲解语言抑扬顿挫还要符合展品的历史背景,不断变化,话题不断拓展,帮助观众立刻领会讲解内容,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第二,肢体语言的创新使用。优美和谐的肢体语言就像一幅画,更像一道风景线,让人回味无穷。因此,讲解过程中贯穿一些必要的肢体语言,能促使讲解效果更好地发挥。眼神: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眼睛对人们沟通交流有着很深的影响,讲解员要用眼睛抓住观众的心,捕捉观众在想什么,有什么需求等;手势:手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情达意,弥补有声语言的不足,加深观众对讲解内容的理解。所以,在讲解过程中为了配合讲解内容的需要,可以适当的使用手势动作,以便起到提示性的作用。还要学会根据讲解内容的需要,科学、准确、适度地运用讲解手势;站姿:站立时要自然、挺拔、端庄,身体微前倾,要挺胸收腹,保持人体的曲线美,给人一种稳定感,给观众以昂扬向上的感觉。也可以两脚自然并立,这种站姿能使人显得精神抖擞。
第三,创新表情艺术,进一步提升讲解效果。在讲解工作中,还要适当利用表情。在进行讲解活动时,头要端正,口型不要变化过大,不能过于严肃、生硬,不应表演性过强;表情要亲切、自信、放松,应与眼神、手势感情流露保持一致,这样才能实现与观众之间的双向交流。此外,我们还应该学会细心地捕捉观众的眼睛,“窥探”他们所做出的反应,在目光碰撞的瞬间,寻求一种情感的共鸣与交融。
总之,对于一个优秀的博物馆讲解员来说,如果做好讲解工作的创新,讲解就不会是一种重复机械性劳动的模式。只有做好了讲解工作的“再创新”,才能让观众真正受益,达到真正的宣传效应。
参考文献:
[1]董现志.现代景区经营管理
[2]段勇.当代美国博物馆
作者简介:
俞正芝(1970--)女,甘肃酒泉瓜州县人,转系列评中级职称,研究方向:野外文物和馆藏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