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专业与产业对接中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2020-07-04徐健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20年4期

徐健

【关键词】专业结构;产业对接;产教深度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28-0072-02

职业院校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对接,是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永恒主题、实践命题和研究课题。专业建设关系到职业院校育人质量和服务经济发展能力的提升。职业院校不仅要直面这一问题,而且要以自身的实践来解决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解决该问题的能力。长期的专业建设实践表明,这个命题有解,但无定解,“解”也是充满实践智慧的“个解”——要结合区域特色、学校特点、专业特长来进行解决。

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所面对的产业世界存在许多变量:产业结构在变化,生产技术在革新,人才在流动,社会在转型。对于“基于”并“服务于”产业发展的职业教育来说,面对由如此多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制约的变量共同作用所呈现出的产业结构、形态和质态,提升“基于”的能力和“服务于”的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与艰难,但又必须有所作为。

一、要基于“耦合关系”形成协同发展的理念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耦合关系就体现在职业院校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相互适应上。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的两张皮问题长期存在,为此,《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明确提出“强化企业重要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积极性,推进职业院校与各产业板块上的企业协同发展。

二、要基于“利益相关”构建协商共治的体制

对于逐利的企业和公益的职业院校而言,其利益的协调不仅基于市场调节,更需要政府的参与。因此,要建立各利益主体都能畅通表达自己诉求的渠道和平台。除了政府层面的职业教育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外,还要根据利益相关的程度建立包括政府、行业协会、企业、职业院校等参加的不同产业(专业)大类的协商共治组织,以便切实谋划和解决区域内职业教育专业与产业协同发展的规划,包括专业设置、办学规模、人才培养等相关问题。还可以根据现代企业股份制或者混合所有制的组建原则,构建职业院校与企业利益共同体,形成直接面向市场的共建共赢的校企协商共治体制。

三、要基于“利益最大化”创新优势要素高效流动机制

首先,要利用职业院校与企业作为利益主体的逐利行为形成“相向”的合作对接。否则,就是形式上的合作、浅层次的合作、无效的合作。

其次,在职业院校与企业相向逐利的过程中实现双方要素的有效渗透。职业院校利用政府的公共财政投入来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而企业可以通过改变组织方式、革新生产工艺、创新生产要素、提高员工素质等手段来实现企业的利益目标。因此,企业可以整合各类生产要素并与职业院校的教育要素相互渗透,并借助各自的要素优势形成利于企业实现利益目标的发展合力。

第三,通过“利益让渡”来调动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要素的高效流动。职业院校在确保国有资产保值或者适度增值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毕业生选择的机会优先、合作投入的收益、合作利益受损的补偿及政府的资助激励或者校企双方混合所有制探索等利益让渡的方式来调动企业参与职业院校办学的积极性。

四、基于“经济波动”提升职业院校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能力

经济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也影响着教育结构、教学组织方式、教学方法等的变革。因此,必须切实加强职业院校应对经济波动并做出反应的能力建设。

首先要构建职业院校应对产业变化的敏锐反应机制。职业院校要主动与能对经济波动做出信号反应的政府经济主管部门、行业部门、行业协会以及企业等主体加强预警联系,构建由专业系部、就业部门、到企业参与实习学生管理的实习指导教师、到企业开展生产实践锻炼的教师等构成的能对经济信号做出敏锐反应的网络。否则,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会因长期信息不对称而难以与产业结构形成有效对接。

其次要提高职业院校专业结构自我调适的能力。专业调适能力一是来自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管理者、专业负责人对外部信息的吸纳能力,要对来自专业建设外部主要是生产领域的信息做出科学研判并采取相应的行动。二是行业专家对职业院校的建议能力,要提高行业专家、生产领域的技术专家对于专业设置的话语分量和學术权威。三是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对专业知识的更新能力,教师要通过专业阅读或者到企业跟岗实践等方式,密切关注产业发展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等前沿技术并在教学中相机补充。

第三要打造职业院校对接产业变化的柔性对接结构。一是“先大类后定向”的专业建设。先按照专业大类进行招生,然后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需要再进行专业定向教育。二是专业群建设。职业院校将面向区域主导产业的专业设定为核心专业,然后纵向上按照产业链,横向上根据知识、技能或者工作领域设立面向相关岗位的不同专业。三是“订单式”专业设置。职业院校根据合作企业所需人才的技术要求设置特色专业。实践证明,职业院校只有通过增强专业结构的柔性,才能确保通过专业结构的“形变”来适应产业结构的“多变”。

服务产业发展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逻辑起点和归属。专业是职业院校联系产业发展的纽带,也是产业发展所需人才规格锻造的熔炉。敏锐的专业建设信息预警机制、较强的专业自我调适能力与柔性的专业结构载体,将成为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着力点和提升维度。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教育体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