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化县稻田害虫的消长及防控策略?

2020-07-04邹美汝孙子凤

湖南农业科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新化害虫稻田

邹美汝 孙子凤?

摘 要:简述了新化县主要害虫逐年衰落、次要害虫日趋猖獗、种间虫代不断变化和危害影响逐年加重等水稻害虫消长实况,从种植结构调整较大、栽培品种更迭较快、农艺措施不断改进、自然天敌增减明显等方面分析影响新化县害虫消长的因素,从稻田多样种植、推广抗虫品种、改进农艺措施、利用保护天敌、优化配套措施、科学合理用药等6个方面提出水稻害虫防控策略。

关键词:新化;稻田;害虫;防控;策略

中图分类号:S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60X(2020)05-0055-03

Growth and Decline of Rice Field Pests in Xinhua County and Their Control Strategy

ZOU Mei-ru,SUN Zi-feng

(Agriculture and Rural Bureau of Xinhua County, Xinhua 417600, PRC)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rice pests control in Xinhua County, primary rice insect populations are on a large decline, secondary insect populations are growing rapidly, at the same time, interspecies alternation occurs frequently, causing more and more damage to rice production yearly. This paper has summarized the growth and decline of rice pests in Xinhua County, analyzed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growth and decline from the aspects of large-scale adjustment of planting structure, rapid replacement of cultivated varieties,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agronomic measures, obvious increase and decrease of natural enemies, etc., and put forward the pest control strategies of diversifying cultivation in rice fields, promoting resistant varieties, improving agronomic measures, fully using and protecting natural enemies, optimizing compatible techniques, using chemicals scientifically and rationally, etc.

Key words: Xinhua; paddy field; pest; control; strategy

新化是一個农业大县,现有耕地面积6.2万hm2,常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超过11.3万hm2。水稻是新化县第一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5.66万hm2,占粮食播种面积的50%。由于新化县属丘陵山区,地域跨度大、地形复杂、气候多变,因此农作物病虫发生量大、发生面广、发生种类多、大发生频率高,特别是近几年水稻害虫连连大发生,防控压力增大,严重威胁粮食生产安全。为了有效控制新化县稻田害虫危害,笔者就昆虫种群消长、生态环境影响等情况进行分析,初步提出防控策略。

1 稻田害虫消长实况

新化县水稻分布广,高至海拔1 600 m的高山,低至资江冲积小平原,每个乡镇均有种植,悠久的农耕历史和迥异的生态区域,给昆虫提供了消长的时间和空间。随着农业发展进步和耕作方式调整,影响稻田生态因子不断改变,导致栖居在内的害虫也不断发生变化,其种群数量随之演变,近50 a来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1 主要害虫逐年衰落

曾危害新化县稻田的某些主要害虫逐渐变为次要害虫,甚至销声匿迹。三化螟在20世纪70年代位居当地稻田虫害首位,虫口密度大,危害损失重,80年代以后虫口基数剧降,现可忽略不治。白翅叶蝉在20世纪70年代初全县普发,危害面积达0.45万hm2,以后逐年减少,到80年代初基本绝迹。稻苞虫在20世纪80年代是常发性害虫,发生较重,90年代就不属主防对象,现偏轻发生。粘虫在2006年前是常见害虫,局部地区发生严重,现危害很轻。二化螟在20世纪70—80年代中期发生较轻,90年代中后期危害减产加重,高丘虫蔸率达38.9%,危害损失达58.4%,21世纪以来大发生频率降低,危害程度减轻,只需兼治用药,可近5 a再次暴发成灾。

1.2 次要害虫日趋猖獗

卷叶虫、飞虱和蓟马等危害新化县稻田的次要害虫日趋猖獗。卷叶虫在20世纪70年代前期较轻发生,随后危害逐年加重,90年代以后成为主要害虫,常年偏重发生。飞虱大发生年概率从70年代的50%,演变到近年的90%,基本年年大发生,危害损失较重,甚至秧田期就需防治。稻秆潜蝇在20世纪80年代只在少数高海拔区危害中稻,90年代扩散到低海拔区,现已发展到双季稻区,不可轻视。蓟马在20世纪90年代基本不需防治,但之后虫口密度逐年增加,2009年大面积发生,现已呈常发态势。稻赤斑黑沫蝉20世纪80年代在桥头乡初次发现,现已扩展到20个以上乡镇。稻象甲以前较轻发生,2010年在早中稻秧田上暴发,现时常发生。

1.3 种间虫代不断变化

种群间变化最有代表性的是飞虱,1983年以前褐飞虱是优势种群,危害最重;1984年后白背飞虱开始上升,现在已占绝对优势;20世纪90年代以后灰飞虱虫量增多,危害逐年加重。其次是蝽象,20世纪90年代以褐蝽象危害为主,21世纪初已被绿蝽象代替。螟虫也是危害虫代变化较为典型的一种,20世纪70年代三化螟第四代为主害代;80年代较少出现,其他各代危害也较轻,不需单独用药。二化螟在20世纪90年代初一年只发生三代,主要为害早中稻及晚稻苗期,90年代后期发生第四代,部分田块损失严重,现已成为晚稻穗期常发代;近年一些害虫抗药性增强,防控难度增加,二代后更加猖獗。

1.4 危害影响逐年加重

新化县水稻虫害危害影响逐年加重,年发生面积和年产量损失在20世纪80年代为 12万hm2和2 200 t,90年代为16万hm2和3 200 t,进入21世纪后超过20万hm2和3 800 t,40 a内分别增加8万hm2和1 600 t。而且害虫交错重叠发生现象严重,蓟马、飞虱和螟虫等多种害虫经常同步或交错发生,集中危害使损失更加严重。卷叶虫和飞虱等迁飞性害虫出现多个迁入高峰后,卵、幼虫、成虫等不同虫态同时出现,二、三、四代等各个虫代同步发生,田间虫口密度增大,大发生年概率增加。在陡坡梯田和插花种植垅田,害虫转移危害较频繁,交错发生现象更多。

2 影响害虫消长的因素

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新化县耕作制度发生了变革,种植水平大幅提高,栽培管理分散作业,病虫防治难以统一,农药品种更新较多,稻田生态环境各种因素的改变和多年综合作用的影响,成了新化县昆虫种群消长的主要原因。

2.1 种植结构调整较大

20世纪70年代新化县普及双季稻,面积稳定上升,每年增加面积2万hm2以上,冬季农业也发展得好,冬种绿肥面积达1.73万hm2,有利于三化螟越冬取食,其虫口基数也达高峰;80年代以后冬种面积减少,导致三化螟种群密度下降;90年代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双季稻区逐年萎缩,一季稻面积不断扩大,冬耕冬种面积剧减,有利于二化螟越冬和第一代取食,其危害逐年加重;进入21世纪后,新化县大力推进“压单扩双”工作,70%乡镇建立了多个双季稻示范片,形成早、中、晚稻混栽局面,插花种植现象较多,害虫取食“桥梁田”增多,转移危害风险增大,加上冬种绿肥面积的扩大,导致各种害虫密度上升较快。

2.2 栽培品种更迭较快

新化县20世纪70年代普遍种植常规稻,80年代杂交稻在中晚稻上大面积推广,90年代在早稻上普及,现为新化县当家品种,使田间结构、微小气候、营养条件等都有较大改变。大多数杂交稻只抗褐飞虱,不抗白背飞虱,导致80年代褐飞虱虫口密度下降、白背飞虱虫口密度上升。杂交早稻因耐低温能力强,可比常规稻早播早插5~10 d,杂交晚稻因生育期缩短,比常规稻扬花期提前7~10 d,将水稻敏感期与三化螟虫代由吻合变错开,使第一代入侵率和第四代成活率降低,这是三化螟剧降的重要原因。2005年以来新化县主推高产、优质品种,现在已占水稻面积70%以上,加上速效化肥用量增加,使禾苗嫩绿、植株高大、田间荫蔽,更有利于害虫生长发育,加剧危害损失程度。

2.3 农艺措施不断改进

20世纪90年代后期新化县一些水利设施和灌溉渠道遭到了破坏,部分高岸田改种旱作,部分梯田改种早中熟水稻品种,部分垅田被农民常关深水,这些农艺措施改变对昆虫种群消长影响较大。近10 a新化县强力推广机插秧,稻株密度增大,形成高湿郁闭农田小生境,有利害虫生长繁殖。2015年开始大力推进“稻+”模式,到现在为止全县有稻田养鱼面积0.53万hm2以上,稻田养鸭面积0.13万hm2,能有效降低飞虱和蝗虫等害虫基数。影响最大的是化学农药大面积施用,直接影响昆虫种类组成、种群数量、种间比例等演变,甚至导致部分种群衰落。如20世纪70年代杀虫脒对三化螟、80年代甲胺磷对稻苞虫等种群剧降起了重要作用,90年代广谱性杀虫剂对蓟马、21世纪氯虫苯甲酰胺对螟虫起了很大控制作用。

2.4 自然天敌增减明显

新化县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施用化学农药,农药常期大量使用,有的直接杀死有益动物,有的影响天敌生长繁殖,导致它们的数量急剧下降,难以形成优势种群,使一些次要害虫为害水平上升[1],逐渐演变成主要害虫。据笔者多年观察,害虫与天敌呈反比例生存于稻田,当一种害虫大发生时,其寄生天敌数量较小,反之其天敌达到高峰。天敌增减最明显是燕子、麻雀、青蛙、蜘蛛、鱼类和姬蜂等,20世纪90年代呋喃丹、甲基对硫磷等高剧毒农药及氟虫腈、甲氰菊酯等对水生生物敏感药剂的广泛应用,使大量天敌中毒而死,有时施药后稻田“白”浮一片,个别池塘边出现鸟类“集体”死亡现象。进入21世纪后新化县环境安全问题逐渐缓和,田间有益生物逐年增多,农药中毒事件大幅减少。

3 害虫综合防控对策

根据“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结合目前新化县生态环境现状和实际害虫防治水平,采取“宜早治小、压前控后”防治策略,做好生态治理[2]、化学防控等工作,推进全县农业绿色发展。

3.1 稻田多样种植

建立一个高效稳定的农田生态系统,需增加作物种类和品种的多样化[3],有利于发挥天敌的最佳效果,起到较好控制害虫作用。单一种植一个水稻品种,简单食谱对天敌生长不利,没有转移取食和栖息场所。可利用遗传背景、植株高度等农艺性状差异,在一定区域内巧妙多布局几个水稻品种,实行籼、粳、糯稻或早、中、迟熟品种搭配,进行稻旱轮作、稻蔬(水生)间作等,延长作物生长季节,增加环境复杂性。还可开发田边角地和田塍,种植黄豆、绿豆、蔬菜等作物,增加作物产量,提高生态丰富度。

3.2 推广抗虫品种

种植高抗、高产、优质品种是水稻高效绿色栽培的首选措施,可降低害虫种群数量,对人畜和环境安全,操作简单又经济实惠。若大面积长期推广应用抗虫品种,对主要害虫具有持久、确定、积累性影响,甚至可将虫口密度压低到危害允许经济水平以下。近几年一些抗虫品种相继问世,新化县也积极开展試验示范,如华恢1号对二化螟、卷叶螟等表现出很强的田间抗性,南京3714对白背飞虱、褐飞虱具有较好耐害避害能力。今后需多引进抗虫新组合(品种),因地制宜进行示范推广。

3.3 改进农艺措施

通过合理密植、科学管理等农艺措施,创造不利于害虫发生的农田环境。一是实行测土配方施肥,适当增施有机肥,改变偏施氮肥陋习,防禾苗贪青徒长或倒伏。二是科学管水,适当晒田,降低田间湿度,不利害虫滋生扩展。三是扩大稻田养鱼、养蛙、养鸭面积,力争3 a内达1万hm2,大面积减轻害虫危害。四是在冬季至翌年4月中旬前翻耕板田,或集中沤制稻茬茎秆,或灌深水冬浸淹田,杀死害虫越冬蛹卵,大幅降低虫口密度。五是做好种苗消毒,推广带药移栽,预防前期虫害。六是秧田边扦插嫩绿草把,诱使害虫栖息或产卵,便于集中灭杀。七是移栽前后清除枯鞘、枯心被害株,减少转移危害概率。

3.4 利用保护天敌

目前施用农药是不可避免的,不能单靠天敌保护作物。但天敌在一定时期对某种或几种害虫起着巨大的抑制作用,能延缓害虫发生时间和数量,如蜘蛛和青蛙等对叶蝉和螟虫等害虫的取食功能,鳌蜂和姬峰等对飞虱和卷叶虫等害虫的寄生作用,十分重要。今后需高度重视天敌保护,禁止剧高毒农药销售,减少中高毒农药使用,严禁氟虫腈、菊酯类等农药下田,创造适合天敌繁衍小生境[4],发挥多种天敌综合效应。同时做好天敌科学增殖、人工投放等工作,如在螟虫成虫高峰后5~7 d,適量释放赤眼峰,卵块寄生率可达40%。

3.5 优化配套措施

一是改进测报技术。目前基层病虫测报手段和方法比较落后,建议今后能增添先进测报设备,建立较完整测报体系,以便预测预报更加精准及时。二是制定防治预案。年初确定各种害虫的主发区、混发区,实施分区分级防治,争取治理主动权。三是严把农药质量关。搞好市场监管,严格农资打假,严防假劣药剂进入生产环节。四是增加防控投入。由政府出资添置诱杀设备,如每3.33 hm2安装一台频振式杀虫灯,或添置性引诱器1~2个/667m2。五是扶持防治组织。引导有植保技术的能人,组建机防队伍,实现专业化防治,尤其是病虫突发、暴发时,便于集中、统一施药,减少转移危害,降低防治成本。

3.6 科学合理用药

今后需强力推进农药减量增效工作,做好病虫防治技术指导培训。一是选用高效对口药剂,防治螟虫主推氯虫苯甲酰胺和氟苯虫酰胺等低毒低残留化学药剂,及苏云金杆菌、阿维菌素和芽孢杆菌等安全环保型生物农药;防治飞虱宜选噻虫嗪、噻虫胺和呋虫胺等新型烟碱类杀虫剂。二是抓住防治关键时期,最好选在害虫抗药性最弱的幼(若)虫盛发期施药。三是选择正确施药方法。防治飞虱时宜对准稻丛基部喷雾,防治二化螟宜提前1 d灌深水、逼诱幼虫钻出稻秆后喷施,防治卷叶虫应在世代重叠严重、代次不明显时增加防治次数。四是苗期施好“送嫁药”,分蘖期挑治好危害中心或枯心团。五是不同成分来源、防治范围和作用方式的农药轮换交替使用,延长药剂使用年限,降低害虫抗药性,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土壤农残。

参考文献:

[1] 黄志农,刘年喜,刘二明. 湖南杂交水稻病虫害发生和防治的回顾与展望[J]. 中国植保导刊,2009,29(11):12-17.

[2] 祝增荣,程家安. 中国水稻害虫治理对策的演变及其展望[J]. 植物保护,2013,39(5):25-32.

[3] 杨晓贺. 农业生物多样性防控作物病虫害的研究进展[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14(2):133-136.

[4] 林学源. 改造农田小生境,增加天敌,抑制病虫[J]. 生态学杂志,1984,3(1):47-54.

(责任编辑:肖彦资)

收稿日期:2020-03-06

基金项目:湖南省农药安全监管专项资金(湘财农指〔2018〕12号)

作者简介:邹美汝(1976—),女,湖南新化县人,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农药监管及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猜你喜欢

新化害虫稻田
害虫的克星
蜗牛一觉能睡多久?
新化三合汤
寓言二则
新化山歌的传承与开发初探
巨幅稻田畫亮相瀋陽
稻田里的写真
稻田里的小猪佩奇
稻田里的稻草人
戈新化:让农村变成吸引人才的“凤凰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