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护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整体性

2020-07-04杨加萍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20年18期
关键词:一节课整体文本

杨加萍

语文教学高耗能、低效率,究其原因与教师缺少整体意识有关。笔者认为,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有整体性意识。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整体性的思考。

一、巧妙导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全面感知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学习课文第一步应该“通读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余映潮老师在执教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是这样带领学生走进课文,整体感知的:请大家用朗读的方式,表现出你能够将它划分为两个部分、三个部分、四个部分。这样能让学生对课文反复阅读,全面感知课文内容。从多个方面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概括能力,至于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那是不言而喻的。又如,在教学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一文时,可以从标題入手,设计这样的主问题: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悲剧故事?为什么叫“伟大的悲剧”呢?这样既能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全面感知,又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俯视全文,提炼纲领性问题,整体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强调阅读的整体性,对部分的分析只作为对文章整体认识的手段。根据阅读理论和认知规律,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强化学生阅读学习的主体地位。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堂上,教师应该尽可能地设计出一些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以小带大,提纲挈领,辐射全篇。例如,在教学宋学孟的《柳叶儿》一文时,可以设计这样的主问题:作者在文章中展现的童年生活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试着用一个字概括。学生自然分成苦乐两派。教师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深入讨论,燃爆课堂,领悟实质。又如,在教学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一文时,以“本文写了几次秋天里看菊花”为主问题,将三次看花串联到一起,由此引出“我”在看花前后生活态度的变化,进一步挖掘使“我”产生这一变化的母亲的形象。通过回味母亲的话语,折射出作者逐渐成熟的过程,以及作者的情感变化。

三、拓展迁移,鼓励学生写出来,深化情感体验

语文阅读教学的整体性还体现在一节课的结尾处。在一节课的结尾,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阅读体验开展适当的拓展迁移。巧妙而有效地拓展迁移,不仅能够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且是对课堂教学的总结和提升,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一节课显得更加完整。例如,在学完《紫藤萝瀑布》一课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联系具体的语境,跟随作者“看花”“忆花”“思花”的脚步发挥想象力,感受紫藤花从生机勃勃到历经苦难再到重焕生机的过程。教师须鼓励学生调动感官,跟随作者感受紫藤花的美,从而展开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并且把它写下来。当然,拓展迁移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影响学生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拓展迁移也不能一味求深求广,否则会让学生难以把握、无所适从。拓展迁移,一定要紧扣文本,适度,适量,注重整体效果,使阅读教学更有效。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体部分,作为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师要尤为重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必须是整体性的。在流畅的整体阅读体验中,有利于学生更快地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感受文章的情感氛围。语文教学是一个潜移默化,长期积累的过程,我们不能急功近利,只讲考点,不重能力。为了学生的长远发展,让我们一起来守护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吧!

猜你喜欢

一节课整体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我最喜欢的一节课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胆战心惊的一节课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十二星座5月整体运程
如何选择整体法与隔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