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课程思政与校园文化建设协同育人新模式

2020-07-04蔡一璇

时代人物 2020年3期
关键词:党课校园文化研究生

蔡一璇

课堂教学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主阵地。高校在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课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同时,注重搭建全方位实践平台。

一、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构筑起以思政课程为核心,专业教师讲党课为支点,从而推进“专业课+思政课程”模式;以戏剧、舞台剧、大学生艺术节、校园品牌活动等为表演形式,通过校园文化创新表演内容,融入思政元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到各个方位、各个层面;以專业课程为主干,通过平日排演、丰富内容、规划板块活动、专业教师指导等形式,加强课程思政实践环节,从而建立以课程思政建设为支撑的课程体系。

思政教育作为办好高校的重要一环,夯实青年学习内容,拓宽学生学习阵地,利用好“第二课堂”显得尤为重要。在高等教育阶段,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已初步形成,认知水平提高,学习能力、辨别能力也在潜移默化的逐步完善,形成体系,将创新活动内容与开展各类活动讲堂相结合起来,让思政教育活起来,深入学生心中,才能达到育人目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这方面,高校要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融入“思政”之盐,让“思政课”食之有味;高校教师要肩挑“思政之担”,充分重视和探索构建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

  •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现状——以研究生为例

高校在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中,充分把握研究生党员群体特点和培养特点,以党建为龙头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创新思路在支部建设和党员教育上多下功夫,以点带面密切联系每一个学生党支部,全程指导、服务学生党支部建设。

但由于高校研究生思政课大多只有低年级生有自选课,其他专业的同学更多的是通过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微视频、戏剧党课等方式进行诸多探索。校园文化活动更多通过“社团活动+党建”的形式,以学术活动为载体,营造文化氛围,优化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软环境。在研究生心理危机处理中学院、导师、研究生院等密切配合,共同处理。通过心理课组织参加萨提亚沙盘游戏等方式,帮助学生探索自身的内在资源和渴望,增强自我的价值感,从而改善人际关系。通过校、院、系、导师各层面共同支撑和推动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项目等方式,多形式、常态化的师生交流活动融洽师生关系,发挥导师积极性,全面助力研究生成长成才。

1.在政治理论学习方面,学习贯彻力度有待加强。

主要表现为学习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学习不深入不系统,对系列讲话精神理解还不到位。要充分认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切实摆正理论学习的的位置,做到主观上高度重视不应付,客观上放在第一先安排,行动上扎扎实实真学习,促进工作、促自身本领高强,以实现大局发展、高校工作、自身能力一体化同频提升。

2.在社会实践方面,教育深度和广度有待拓展。

党团活动阵地——研究生组织活动更多的偏学术,活动形式不够丰富,融入度不够。通过支部学习、主题党日活动,学习频率和学习人次达标,怎样把重要讲话精神真正成为学生内心关心的话题,融入生活的一部分,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有效途径;如何在思政教育活动中打通年级和专业界限,让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同学在一起更多地活动交流。

社会实践阵地——目前高校基本形成了学校与学院联动、专业与活动对接的立体培养模式。例如:依托学校与学院专业优势,不断提升校园品牌活动的质量和层次,积极参与研究生学术活动月等大型活动;开展“辅导员—学生—导师—社会院团—校友”五位一体的育人培养模式等。但是,如何在实践活动中,更好地将研究生思政教育融合,真正形成一套辅导员易操作、学生干部好传播、专业教师好接受的工具性的方式,仍需要长期的努力和探索。

网络媒体阵地阵地地管理与利用——网络阵地利用好,甚至研究生价值取向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更好地发挥网络资源优势,提升研究生“思政教育+多媒体”,也是构建课程思政与校园文化建设协同育人新模式的重要一环。以习近平总书记“三为、六要、八统一”要求为纲领进行课程改革和队伍建设,在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的基础上,注重实践教学、注重网络新媒体的运用,发挥优势、发挥特色,加强课程吸引力、提升育人实效。

3.既不脱离教材,也不能完全依靠教材。

要不断提高课程吸引力,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明辨是非能力的培养,坚持课程讲授基于教材、高于教材、突出特色的原则,坚持问题导向,目前高校思政课更多的是大班教学,没有形成良性互动,也不能更好的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存在教师资源的缺乏。

三、构建课程思政与校园文化建设协同育人的途径

1.党课教育——从传统授课到专业教师讲党课,践行全方位育人

通过专业教师讲党课,让思政课跟上时代的脚步和学生的需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思政课与专业课相结合的方式,触及学生的思想深处,触发学生情感共鸣。在教育教学中,把“三全育人”作为课程教学的主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专业教师要推进思政理论课改革创新,做好从德育教育到课程思政的转变、从传统教学到综合改革的转变,从简单植入、到结合专业课对比联想、再到启发感染,逐渐提升课程思政的境界。

可采用“剧场党课”的形式,创新大学生思政教育新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将党课教育寓于对话互动、情景表演进而融入舞台剧;以党性教育为主题,党课教学为落点,将大学生培养教育与专业学习、社会实践相结合,同时提高大学生政治思想意识和专业综合能力。

2.戏剧美育——从传统表演到体验式情景表演,融入思政元素

依托校园品牌活动实现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通过“真听、真看、真感觉”的舞台剧了解革命历史,通过实地调研、剧本打磨、编排展演、总结凝练等多个环节全方位触摸红色文化;利用学校与学院的专业优势,串联“思政课+情景剧”的表演形式,不断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和层次;开展“剧场党课”,依托学校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激励高校学生党员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激扬爱国热情,挥洒青春激情。

3.实践化育——从课堂教学到实践育人,渗透思政理念

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教学,在排演及剧场党课的指导过程中,渗透思政理念。校园文化活动渐渐由最初简单的主题制定完成发散到形成了学生主导、教师指导、院系保障的活动模式,大力发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加强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在过程中的思想实践双重引导,将思政教育渗透至活动的全过程,全方位体现校园文化活动的人文内涵与思想意义。

在思想引导方面,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要注重在剧本内容把控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新时代大学生积极向上的青春风貌;注重在剧目点评中发挥教师的专业指导与思想引领作用,让学生在表演实践中切实感受到教育意义;同时,注重总结,将个人与集体相结合,反思活动全程,总结改进之处,深化教育意义,将思政教育渗透进活动的方方面面。

参考文献

[1]张正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逻辑理路[J]. 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04)

[2]杨建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07

猜你喜欢

党课校园文化研究生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党课开讲啦》节目为讲党课“打了样”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海伦市 多管齐下讲党课,深入推进“两学一做”
重庆永川:构建党课教育评价体系
安徽亳州:微型党课比赛 践行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