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出七滋八味
2020-07-04程尔曼
程尔曼
“烹调”的作用是将食物加热至熟,“调”是调和食物滋味,在调味中使食物得到香气及特殊口味,增进食欲。
菜肴的滋味主要分基本味与复合味,基本味的变化组合即是复合味,中国菜在这方面有独到之处,可总结为七滋八味,即咸、甜、酸、麻、辣、香、鲜、苦。
咸味是主味,常言道“若要甜加点盐”,只有在咸味基础上才能完成调味,它有提鲜、解腻、除腥、去膻、压异味及防腐作用。古语讲得好“珍馐百味离不开盐”,用料有粗细盐、酱、酱油和腐乳卤,在调味时要注意“恰如其分”。
甜味的用途重要性仅次于咸味,有增鲜、添香、抑止苦涩味、解腻以及加浓复合味的作用。用料有各种糖、蜂蜜、果酱、化学糖(糖精)、元贞糖等,但用量过多会压味或抵消其他滋味,故而甜菜要“甘而不浓”,不能“喧宾夺主”。
酸味可除腥解腻,促使食物中钙质、蛋白质分解,以易于被人吸收的作用,还能刺激食欲,帮助人体消化。酸味用料有番茄酱、山楂、酸梅、柠檬及各种醋,包括合成的醋精。国内较著名的醋有福建红醋、米醋、山西老陈醋、镇江香醋、连云港滴醋。使用中要避免“中和失酸”“高温挥发”等。
辣味是刺激性极强的基本味,有香辣、辛辣之分,可除腥、解腻、通窍、刺激肠胃蠕动、增加消化液分泌及促进血液循环、机体代谢、增进食欲。香辣味用料主要是辣椒、胡椒、咖喱等。四川、湖南、云南、贵州、西藏、江西、陕西、东北等地区喜食辣椒,江苏、广州、上海等地喜食咖喱。辛辣味调料主要是姜、葱、蒜、芥末粉等,具有冲鼻刺激的辣味,还有挥发性刺激嗅觉器官作用,实际上是味觉与嗅觉的双重作用,辣与麻匹配最为适宜,不过必须注意用量,不能过大,否则会抑制鲜香,尤其不能在清香、本味类原料中使用,原则是“辛而不烈”,注意与咸、鲜味的搭配,不能空辣、干辣。
麻味調味品主要是花椒,川菜中用得最多。辛麻具有芳香味,食用时有醇香、辛麻的舒适感,也能加强胃蠕动而促进食欲,有除异味、解腥去腻、增香、提鲜的作用。最适宜与辛辣味配伍,还能与咸、甜、辣构成怪味。使用中要注意“麻”的程度,原则是“点到为止”。
鲜味是复杂的醇美的味感,可使无鲜味的原料更鲜美,且可强化补充菜肴风味,起增鲜、和味、增浓的作用。鲜味的成分有三类:第一类核苷酸,如肌苷酸、鸟苷酸,存在于畜肉、禽肉、鱼肉及香菇、蘑菇等食用菌中;第二类游离氨基酸,主要为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谷氨酸钠俗称“味精”,是具有代表性的鲜味物质;第三类有机酸,具有呈鲜作用的有机酸主要是琥珀酸钠,多存在于贝类等海产品中,微生物发酵所得的酱、酱油及酿造酒中亦含有。使用中不能长时间加热,亦不能在强酸或强碱条件下使用。
苦味不能作为单独使用的调料,天然的苦味有植物、动物两类,如生物碱、一些糖苷以及胆汁,如苦瓜、苦笋、苦杏仁、陈皮、槟榔等,一般不为人接受,烹调这些原料时要注意减弱苦味,力求清香、微苦。
香味菜肴能刺激食欲,去腥膻、解腻及异味。香味是食物在嘴里咀嚼,通过鼻咽道使嗅觉神经感受到的味道。用品有酒、葱、姜、蒜、香菜、大小茴香、桂皮、花椒、五香粉、芝麻(酱)、花生(酱)、麻油、茶叶、香糟及桂花、玫瑰花等各种花卉,甚至香樟木、洋松木、焦糖的香味,用料用品很多,制成名菜有“樟茶鸭”“樟茶鸽”“烟鲳鱼”“燻蛋”等。
在烹调技艺中,调料使用得当可有益健康,若使用过量或滥用,会危害身体健康。古代著作《内经》指出,“辣伤气、咸伤血、苦伤骨、甜伤肉、酸伤筋”。甜得过分,儿童口内酸度增加,乳酸杆菌繁殖,易导致蛀牙;成年人血糖、甘油三酯高会诱发心血管病;酸味过多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受损;苦味过多,易出现消化不良;辣味过多,易导致肺气盛、肛门灼热、痔疮、肛裂、胃溃疡;咸味过多,会使人体钠和氯离子大量增加,改变细胞内渗透压,加重肾脏负担,对心脏病、高血压患者非常不利。
由此可见,菜肴要好,不仅要重视原料、辅料,还需关注调料的性能,并合理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