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历史课堂中家国情怀教育的落实
2020-07-04徐景雯
徐景雯
摘 要:如今,核心素养作为学生德育素质教育的重点而被教师引起广泛而深刻的重视。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中很重要的核心素养,在历史教学中作为教学重点被渗透到课堂的方方面面,学生的德育素质教育也是教学重点,科学地将二者相结合,使立德树人观念贯穿到历史学科的始终,让学生用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历史史实进行辩证地看待,学会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去分析历史遗留问题。教师要教会学生用科学的精神,高举马克思主义理念大旗不动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产生深刻的认同感,并做到高度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由此看来,如何做到在课堂上落实家国情怀,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总结。
关键词:历史教学 家国情怀 《五四运动》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和探究时对历史所具备的人文追求,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与归属,是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情感态度,家国情怀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对国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所以教师在历史课堂上对学生渗透家国情怀教育,能让学生对国家和民族产生独特的认识,从而帮助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思考人类社会,形成主观认识。本文结合“部编本”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十三课《五四运动》为例,对家国情怀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作简要的经验总结。
一、结合教材背景渗透家国情怀
历史事件固然重要,但历史环境是影响事件发生的推手,它决定着历史的走向,教师可以从中挖掘出很多教学素材。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在学习历史的同时也从中借鉴经验。所以教师应利用好史料素材,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向学生渗透家国情怀,让学生在无形中加强对历史的理解,真正做到在生活中以史为鉴,在学习中读史明智,全面提升认知水平。
比如在《五四运动》的备课中就包括了背景资料的收集,以为学生条贯地讲出事件发展的来龙去脉。五四运动兴起在西欧列强忙于整理战后国家内务的时候,我国的民族工业,尤其是轻工业得到了巨大发展,所以,城市中的工商阶层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他们后来成为五四运动中声援爱国学生的重要力量。此外,晚清时期,西方思想的大量传入影响了无数中国青年,使他们意识到了科学、自由、民主等思想,为五四运动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为掀起新文化运动积蓄了力量。
通过这两个背景的介绍,有学生提出一个时期运动的发起离不开经济的变化与思想的传播。我对这名学生的总结表示欣慰,但同时也告诉学生历史背景的探索除了经济,思想文化方面以外,还要结合军事、政治、国际等因素进行综合性分析,充分考虑到造成事件发生的每一个必要条件。比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因为一战结束后,我国作为战胜国在巴黎和会上提出的要求遭到否决,可见中国北洋政府的软弱无能和外国列强的阴险狡诈,这激发了学生长久深埋心底的民族期望与抵御外侮的诉求。
学生了解历史背景后,他们明白了五四运动的爆发到底意味着什么,有学生说“如果我生在那个年代,也会义无反顾地加入到运动中,保卫我们祖国,北洋政府真的是太可气了!”还有学生得出感悟“不能落后,落后就要挨打,作为战胜国竟然说不上话,真是太憋屈了。”学生纷纷举手发言,爱国情感在课堂上潛移默化地浇灌在学生的心田。
二、身临其境感受家国情怀
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时,要让学生体会到国家主权的重要性,明白国家的领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要让学生提高对祖国每一片土地的认识与热爱,并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抵御外敌和邪恶势力的决心。
在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喊出了各种口号,这些口号直白而有力,从中我们能看到青年学生不遗余力的奋斗精神。但这仅仅是序幕,当青年学生被捕后,五四运动的活动地点从北京发展到上海,由学生罢课发展到“三罢”运动。这已经形成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合力斗争,对恶势力更具杀伤力,因此北洋政府不得不选择妥协,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三人职务,拒绝在合约上签字。整个民族的觉醒可以充分显示出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主义革命运动。讲到这里,要让学生意识到,在国家问题上我们要有民族大义,有最基本的家国概念。这次运动的胜利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事情了,更是整个中华民族抗争的结果,由此显示民族团结是多么强大。
学生听后都有所反思,我请学生发言,让他们谈一谈对五四运动和对国家发展的感受,学生表示,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以学习的心态充实自我。我们祖国每一寸土地都是革命先辈用鲜血保护住的,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更要带着敬畏的心态爱护我们的家乡,爱护我们的祖国。学习先辈的优秀品质,提升思想素养,建设家乡,建设祖国。
三、以综合性的思维反思家国情怀
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今天,对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不能只让学生关注中国的历史,把眼界局限在眼前,这样与闭关锁国的清王朝毫无二致。要想真正有所收获,对历史不能只做纵向的时间点穿插式学习,还要注意横向的各国之间的历史的穿插。更要着眼于当前的政治局势,关心国家大事,放眼世界,学会用广阔的思维看待问题。我们在教导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要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换句话说,就是要学生能用包容开阔的胸怀面对历史问题。
例如在《五四运动》一课的讲解过程中,我简单地向学生渗透了九年级世界史日本“明治维新”的部分内容,因为中日两国在19世纪作为西方列强侵略的对象,遭遇几乎相同,所以有很明显的对比性。在两国后来的发展中,由于国家之间采取的治国措施不同,使得两国的综合国力产生了差异,到了19世纪末期,这两个国家的发展已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再对比五四运动时期,日本对中国侵略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到后来的卢沟桥事变、日本侵华、抗日战争等等,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发展的飞速变化。这说明我们不能固步自封,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吸收了外国的先进思想,所以国家有了飞速的发展。
同样,清末以后,我国尽管是被逼打开国门,但是先进的思想得以传播,这为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发起提供了思想上的引导,而五四运动中涌现的大批青年革命人才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干部上的准备。也正是由于共产党的领导,我们才能在抗日战争中取得胜利。新中国成立后,推行改革开放,使我国从清末的极弱贫瘠发展为现在的繁荣富强。所以,我们要教会学生辩证理智地看待历史问题,要学会吸收接纳不同文化之间的优秀之处,学会与世界对话,把这些优点融入到自身文化建设中来,充实祖国。
历史经验都是先辈们用血和泪换来的,具有十分重要的学习意义。而历史教材中所涉及的每一个历史事件,都需要我们仔细品读,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意义内涵和精神力量。历史教师对学生的责任不只是传授知识这么简单,还要把家国情怀教育落实到每一课,每一个细节,在课堂活动中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历代先贤的思想与情感变化,感受历史事件带来的教育意义,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出具有家国情怀的优秀公民和社会人才。
参考文献:
[1] 丘丽霞、张亚超《家国情怀:情境式教学的意蕴表达—以部编本〈五四运动〉为例》,《中学历史教学》2019年第9期。
[2] 蔡振莺《基于家国情怀理念的初中历史教学探讨—以“伟大的开端”为例》,《素质拓展》2018年第9期。
[3] 简允诗《“互联网+”环境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家国情怀的实践—以〈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为例》,《教育信息技术》2017年第10期。
[4] 行冬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培育家国情怀—以统编八年级上册第8课〈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为例》,《中学历史教学》2018年第3期。
[5] 付华敏《部编版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落实—以部编版八(上)旧民主主义革命复习课为例》,《中学历史教学》2018年第7期。
[6] 谢芳青《初中历史教学如何渗透家国情怀素养—由统编版教科书的变化所想到的》,《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年第23期。
[7] 范丛红《基于政治课堂 培育家国情怀 提升核心素养—以苏人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第二单元〈培育家国情怀〉教学为例》,《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