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阅读练笔漫谈

2020-07-04孙婕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0年6期
关键词:读后范式文本

孙婕

读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老话题。多年来,我们一直习惯于“读后写”。这背后当然有它的学理依据,那就是在模仿中习得,在模仿中创造。“读后写”,是指学生在领会作者的表达意图、学习文本的表达方式后,再仿着课文的范式或是情感表达角度,结合自己的生活,仿照着写,或者依据文本的空白,想象着写。如《詹天佑》一文的“读后写”就是学习其“总——分”的写作范式,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方法,用背景衬托事件的办法等。这样训练的假设是,学生在表达同类事件或写作同类文体时,也能学着运用作者的表达思路,从而有利于学生言语表达力的提高。

然而,这一方法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作者的表达情境和学生的实际写作情境不会完全相同,有时甚至相差十万八千里,也就是说学生写作时要想真正用上和文本作者类似的表达范式,很难。俗话说“修辞立其誠”“辞由情发”,情境不同,心境不同,一个是成人的,一个是儿童的,小学的孩子怎么可能达到作家的境界呢。比如我也常让学生按照课文仿照总分关系的结构、尝试排比的表达范式,但学生真正在作文时,很少能运用自如,唯有个别文体感较强的才会尝试运用。

那“读前写”,一定会比“读后写”有优势吗?我经过实践,发现“读前写”确实更利于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特别是越往高段,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力、表达力、阅读力。

例如,《搭石》这篇课文表达的是乡村人无私的纯朴情感,从文学角度来看,主要是欣赏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真挚情感。如果按照“读后写”的思路,一般来说就是扣住“美”,让学生也仿着课文,写写自己生活中的美。如果我们转换思路,读前先写,教学设计的重点就变成了策划学生要表达的言语活动,让学生在写中求读,让阅读文本暂时“降级”为学生表达的一个凭借,这样,做中学,符合儿童学习的心理。

因此,针对《搭石》这一课,我策划了以下活动,让学生在课前自主读书的同时完成写作练习:

活动一:你是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请你以最后一句话为开头,再引用课文的例子,描写乡亲们的心灵美。(设计的依据:从课文中的事例来体会乡亲们的心灵美,让学生用笔写出来远比口头表达好。)

活动二:以“家乡的风景”为题,从乡亲们搭石的角度来写,结合你对“美景”的认识进行适度的想象,写下自已的理解。(设计的依据: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美”,学习细节刻画以及尝试运用象征手法。)

活动三:给课文的插图配一段话,最好用上课文中的词语。(设计的依据:在表达中理解课文中的词语,活学活用。)

以上三项活动,由学生自主选择完成。学生写完后,带着自己的作品进课堂。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课堂阅读,依据上面的三项活动综合设计,分三步走,一是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梳理课文的表达顺序:搭石前的情景、踏石的情景、作者的感受。二是将学生自己的作文和课文进行对照,重点关注表达顺序,懂得写作要有顺序,并学会叙事后的抒情与议论。三是针对课文中的遣词,再结合学生的作文中的用词,进行品词悟情。

这种“读前写”,起初,有些学生写得有困难,甚至出现完全照抄课文内容的现象。这不要紧,只要老师的写作练习设计得当,在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学生自会慢慢将自己的思考融入写作中去。

综合考虑,“读前写”和“读后写”相比,其优势如下:

1.观念是学生的。阅读,要让学生形成怎样的观念?“读后写”,是老师主导学生的阅读思考,学生的观念受老师或教参的左右,之后形成的习作自然也不是自己的真情流露。而“读前写”,是老师只提供大方向,由学生自主选择话题,这时学生的表达应是最原始的,是完全靠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创造得来的。

2.阅读是丰富的。学生要想表达得好,自然要去阅读、去借鉴,内因促进外因,即任务驱动。选择的表达话题不同,阅读方向也不尽相同,这样,学生在阅读中不管选择哪项活动,都指向自已要完成的表达项目。

3.成果是多样的。“读前写”,由于言语实践情境的丰富性,学生既不拘泥于教材的选文,又不受作者表达范式的限制。因此,学生表达的成果自然是多样的

当然,要想充分体现“读前写”的优势,最为关键的还是课前如何依选文特点去策划适合学生的言语活动,对此有以下建议:

首先,话题设计要符合儿童表达学情。话题设计难度不能拔高,要注意学段标准。最好进行角色转换,让学生创造性地复述,不拘泥于文本,结合自己的生活情境,把自己的理解用文字表达出来。

其次,话题设计要有情境性。所谓的情境性,就是要有读者意识,即能围绕课文,变换角度来表达,比如可以将图片转化为文字,将文本转化为非连续性的片段等。

第三,话题设计便于学生学习阅读、写作知识。每个话题设计应有明确的教学指向,或学习表达顺序,或学习表达特色,或学习阅读方法等。

(作者单位:甘肃省通渭县文庙街小学)

猜你喜欢

读后范式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基于SCP范式的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分析
谨言慎行
从教师视角谈“读思达”课堂范式——以“百分数的认识”为例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工商银行与第四范式正式签约共建银行AI核心系统
读后活动的多元设计
陈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