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德育促全员育人的校本实践

2020-07-04章晖徐象勇郑上厚

中小学德育 2020年6期
关键词:全员育人

章晖 徐象勇 郑上厚

摘要  以科学学科为试点的学科德育教学实践,让科学课堂变得鲜活而富有人文气息,引发了学校教师对学科德育观念的反思;进而以主题化校本研修,推动各学科协同开展学科德育研究与实践,发挥班主任这一德育中坚的领衔作用,加强各学科德育集体备课,带动更多教师协同发展,实现全员育人。

关键词学科德育;全员育人;校本主题研修;德育科研机制

教学的德育性应该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规定性,道德教育本是各学科课程的应有之义。[1]中小学校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2],以符合时代要求的学科德育促进全员育人,从而实现课程育人的价值,才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自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学校以科学学科德育为试点,带动各学科协同发展,以学科德育的行动研究实现了全员育人,在促进师生成长的同时,实现了学校自身的发展。

一、科学学科“试水”示范,触发教师学科德育观念反思

“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3]这说明,日常教学不仅具有知识与技能教育的功能,更负有道德教育的使命和任务。然而,基础教育领域长期存在的重智轻德、重分轻人惯性思维和行为,导致许多教师在教学中虽然会进行一定程度的道德教育,但往往是顺便的、附加的、刻意的,停留在“学科教学+德育”的层面。基于学科教学实际,推动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科德育观,成为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自2009年起,学校率先在科学学科启动了学科德育的教学实践。科学学科组针对科学教学中人文教育缺失的问题,着重整理、分析教材中的科学史实,构建了以科学史为载体的科学教学模式“溯源法”。通过“还原——缩短——平坡——精简”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科学规律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科学本质,培养其思维品质和心理品质。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基于观念建构”的科学学科德育实践研究。这一实践强调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领教学,并根据科学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归纳提出初中科学观念的三种基本类型,即情感类、方法类和知识类。由此,梳理总结了基于观念建构的初中科学学科德育目标体系,并设计了教学系统,以此引领科学学科德育的实施。

这一创新教学实践充分挖掘科学教育所具有的“真”“善”“美”价值,将其视为科学学科德育的应有之义和独特价值。在教学实践中,学生们发现科学课堂变得鲜活、有趣且富有人文气息,在科学探究中感受到快乐和满足,不断发现学科知识和科学规律之美,更乐于探求美、创造美。师生关系也因此变得更加和谐,教学效果获得了提升,极大促进了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科学课堂的一系列变化引发了老师们对学科德育的反思,学校及时总结,带领老师们从科学学科德育的经验中汲取营养。老师们发现,相较于学校日常的专题德育活动,学科德育具有独特的优势,如浸润性——润物细无声,德育就隐含在日常教学细节之中;宽泛性——突破时空限制,无论社会热点或班级生活,都可作为德育资源进入课堂,德育可以时刻发生。由此,老师们认识到,“学科教学+德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并不能彰显学科教学的德育价值,学科德育应是学科教学本身所具有的德育元素在学科教学过程中的显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指向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品德、才智、审美等方面的成长,而非简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于是,“德育是学科教学的应有之义”这一观念开始走进了教师心中,激励各学科教师展开了学科德育的新尝试。

二、校本研修主题化推进,引领各学科德育研究协同发展

党的十八大提出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德育工作自当落实于每一个学科教学之中。而学校德育是一项整体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各学科建立协同育德的理念,实现协同发展。在学校日常教学工作中,学科组是基本的教学单位,发挥着重要的引领和协调作用。学校以教研组为切入点,规范各学科教研组工作,通过设计主题化的校本研修内容,引领和指导各学科组切实开展学科德育研究与实践。

以“学科核心素养”主题为例,它承载着各学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重任。数学组立足教材研究,制定了“学科核心素养引领下的教材内涵再挖掘”研修计划,带领老师们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如承办瑞安市教研组长会议、送教下乡等,鼓励老师们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开展磨课、研课活动,以精品公开课磨砺教师的育德能力,深化对课程育人的认知和理解。英语组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引领下的教学目标改进及学习活动设计”,展开了深入的主题研修。学科组先后开展了7次主题理论学习,如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新常规、目标定位、文本挖掘及问题设计、思维品质、即时评价等,带领老师们深入解读文本,深化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理解,把握新时代育人要求;从学习目标、学生活动、教师教学三个维度,推行常态观课评课,让老师们从不同维度和学段深入研讨,把握课程育人的核心价值。

社會组则以学科德育研究相关讲座和公开课为基本载体,鼓励老师们积极参加学校级、县市级举办的各项教学比赛。通过集体备课、磨课,推动不同学科教师加强学科交流与合作,实现学科协同育人。例如,在学科组承办的社会法治学科节中,全组成员结合各年段知识结构特点,有序开展了“手绘地图”“研学图片展示”“道德与法治札记撰写”“法制知识讲座”“历史知识竞赛”“我是时事评论员”“宪法诵读”和“入课堂,树思想——主题教研公开课”等一系列活动。以精彩纷呈的设计和先进的学科育人理念,获得了学生、老师和家长的好评。

在此过程中,学校深入推进“行政听课日”“主题教研周”“家长开放周”活动,通过推门听课等形式展开调研,及时了解各学科在德育研究中的进展和困难。同时,通过邀请相关教研员、学科专家进校指导、讲座等方式,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一系列举措极大激发了各学科组展开合作与交流、深入研究学科德育的热情。

三、班主任领衔德育“集备”,激发教师全员育人的创新动力

长期以来,学校采用学科分割、任务分割、条块分割的管理方式,不同学科教师承担着不同的目标和任务,这是阻碍学科德育功能实现的重要原因。学校制度体系不仅是一种规范力量,而且可以促进教师和学生的价值观念及教学生活方式的革新。[4]为此,学校建立健全德育科研机制,加强德育备课组建设,统筹协调各学科德育研究,着力激发教师全员育人的创新动力。

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具体承担者,班主任也是学科教师,是践行学科德育观念,推动学校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面育人的中坚力量。学科德育研究的实践带来的是德育理念的转变,对班主任的日常工作也产生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实践中,学校通过实行班主任例会制度,举办多种班主任主题研讨活动和优质课评比,分享青蓝班主任经验等活动,充分发挥班主任的德育“中坚”领衔作用,统筹协调各学科教师“集体备课”,激发了更多教师的德育创新热情。

以七年级为例,班主任团队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刚组建班集体的特点,总结了“班风建设、常规为本”“搭建平台,树人为先”“互动交流,启梦逐梦”的德育工作思路。在这一思路指引下,班主任及时征求学科教师的意见和建议,采用不定期调整座位、聚焦学生学习与生活问题解决等方式,做好常规养成教育;积极争取学科教师的支持和协助,根据日常课堂记录和考试反馈,组织开展“一帮一”“一帮二”等学生互助活动;注重正面管教,师生一起在日常课堂与班级生活中“寻美”,见证和记录勤思好学、热爱劳动、助人为乐、关心集体的美德美行;与学科教师一起用好班会课这一主阵地,设计开展了“初一学法指导”“我爱我班才艺展示活动”“我的梦想不是梦”“手机使用”等主题班会……让各学科教师各尽所能,深入参与班级德育工作,与家长形成常态化的有效互动沟通,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落实落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在这一过程中,学科德育存在于教学的各个方面和环节成为教师的共识。各学科教师立足教学实际,积极参加学校各类德育实践的设计与实施,如法治教育、反校园欺凌教育、安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宪法日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大大提升了活动的深度和育人价值。基于全员育人的良好态势,学校逐步配备了专兼职德育科研教师,实现至少配备一名以上专职德育教研员,将德育经验纳入教科研整体工作之中。同时,成立学校德育研究会,定期召开年会,组织老师们交流经验、推广典型,及时了解和把握德育新动向。

一系列学科德育改革实践促进了师生的共同成长。航天科技、创客社团、足球体育、航模STEAM等活动异彩纷呈,见证着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成长;指向核心素养的学科教学研究实践引领教师及时把握时代脉动,“基于观念建构的初中学科德育研究”课题负责人受邀在华南师范大学举办的“第二届华人科学教育会议”上作主题发言,获得与会专家的好评,“浙江省导读先进工作者”“瓯越情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瑞安市教学工作突出个人……教师用自身的专业成长践履“和而不同·臻于至善”的安中校训,学校全员育人的道路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毛伟娜."道德的"课堂教学:误区审视与路径探寻[J].中小学德育,2019(10):7.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41.

[3]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88-89.

[4]叶飞.学校制度生活与公民品质的培育[J].教育发展研究,2016(8):29.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全员育人
高校“四位一体”全员育人新体系建设初探
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员育人的思考
现代职教视野下职业教育全员育人探究
做最贴心的教育
班级教育小组下实行全员育人的探究
构建多面展示平台 打造家校沟通纽带
全员育人模式下的困难生资助工作
点面结合,让“全员育人”落地开花
“全员育人”在学校教育中的实施
高校“三全”育人模式探索